14年前,清華大學科技創業者協會會長慕岩得知剛從美國回來的校友張朝陽正在創辦一個互聯網公司,他決定把這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請回學校作一場講座,電話那頭的張朝陽直接就問什麼時間,語氣裡是被關注的意外。 今日說起這一幕,張朝陽淡淡地說,那時國內沒有人創業。
32年前,正在清華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承擔政治經濟學教學的董新保被時任校長一手委派籌建經濟管理工程系,從此打上一系列「全不在學校規章制度」之內的仗,把朱鎔基拉來做院長的清華經管學院,如今發展成校內最大學院。 今日說起這些,董新保說,應的是改革開放大潮之「運」。
除了孕育治國之才和學術大師,在步入新世紀後的清華夢中,興業是正在行進的步伐。
從100年前立下「雪恥」之念開始,這所高校就沒有熄滅過實業救國之夢。 進入改革開放時代後,這所高校堅持百年的科學精神和國家社會給予的時代發展主題不斷應和,從為改革開放孕育首批經濟管理人才到今日創業界的「清華幫」,從清華園到中關村再到輻射全國——衍生自清華夢中的興業動力,逐漸引人注目。
問起1996年回國創業時面對的環境,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一言蔽之:「那時國內沒有人創業,我回來普及這個概念。 」
15年間,中國「創業潮」形成並對商業領域產生著越來越深遠的影響。 在一個又一個激動人心的創業故事中,人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清華畢業生,甚而在中國創業界形成了「清華幫」的說法。 「清華基因」給新世紀的中國創業者群體提供著什麼土壤? 未來這種影響還將釋放什麼經濟能量?
創業界「吃螃蟹者」
很多人難以想像今日在商界形象多少顯得比較高調的張朝陽,在清華求學時的刻苦。 1981年,他從西安中學考上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在學校裡去食堂吃飯,他的時間只夠打個饅頭——「食堂有菜吃,但是我的時間觀念太強了,不會在那裡花很多時間,拿個饅頭就去自習,特別瘋狂,就是苦行僧。 那個年代就是這樣的,而我在同學裡面更加的拼命。 」
「我們那代人的想法很單一,我入學時剛趕上文革結束,本來什麼都不懂,突然說思想解放了,年輕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好數理化,迎接科學的春天。 」上個世紀80年代,張朝陽愛看《中國青年報》,上面常常刊登有自學成才的故事,這成為他心目中的榜樣。 「大家都拼命去讀書,高考剛恢復,清華聚集著全國的尖子生,形成一種宗教式的對科學追求的狂熱。 你成為科學家才有資格研究自然界,而這個事當時看起來是你的全部。 」
在清華讀書時的張朝陽,和其時中國高校裡的所有大學生一樣,腦海中還完全沒有商品經濟的概念。 1985年,他玩命似的考到了前往麻省理工學院求學的資格,還是奔著做科學研究去的。 「到了美國之後,才發現這個世界只需要很小的一部分人做自然科學的研究,去探究自然的奧秘。 因為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要學一項技能獲取生活資料。 」
在美國留學的後期,張朝陽很清楚,自己不是要做科學家。 「因為在實驗室老用電腦,發現互聯網這項技術是一個新的趨勢。 所以就想做一個互聯網公司。 同時一個中國人在美國做互聯網公司資源也不夠,所以就想回中國做。 這兩件事交結在一起,我就想要回國做互聯網公司。 」其時,大部分到美國求學的清華學生都會選擇留在美國,張朝陽回國的決心卻分外堅定。 「大部分中國人在美國都是很難的,奮鬥一輩子,或者第二、第三代才有可能做一點事,根本就是吃力不討好。 」
回國前張朝陽忙於到處融資,1996年,他利用兩位美國人提供的資本,創辦了中國第一家以風險投資資金建立的互聯網公司愛特信。 1998年,愛特信正式推出「搜狐」產品,並更名為搜狐公司。
被問到當時國內的創業環境,張朝陽說:沒有人做這個。 他成為了中國創業界的「吃螃蟹者」。
確實,那是一個「創業」這兩個字並不為多數人所知的年代。 伴隨著張朝陽的艱難起步,清華園內的創業啟蒙也在悄然萌芽。 1997年,清華大學91級電腦學生慕岩把一份《「清華科技創業者協會」創立宣言》交給院黨委副書記楊士強,申請成立這個協會。 在他的宣言裡,他寫道,「創業是一種精神,創業是一種素質,我們創業才能成為共和國的脊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