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宇峰:創業者不必事事撞南牆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池宇峰
事事
撞南牆
池宇峰(新浪科技配圖) 口述/完美時空創始人池宇峰 文字整理/劉岩 漫畫/曉衡 在創立完美時空之前,池宇峰賣過硬體、做過軟體,但沒有一個比得上後來的網游賺錢。 他認為,「行業決定一切」,創業者就怕入錯行。 當然,如何擺平股東和團隊也很重要。 我有很多自己親身的經歷,因為我在學校的時候也創業過幾次,但是幸運的是每次都掙點兒小錢,那個時候主要是為了鍛煉自己。 畢業之後主要有幾個經歷,我最先是在深圳賣電腦,當時是在電子市場。 我發現這個行業在那個年代有一些特點:你想價格便宜而且具有競爭力就只能賣假貨,但是賣假貨品質又得不到保證。 其實那個時候走私貨很多,電腦配件重新打磨的非常多。 當時賺錢心裡非常矛盾,你到底是要良心還是要錢? 有的時候你經常在兩者中徘徊。 當時我的原則就是客戶來的時候我先說你要品質還是要低價格,如果你要品質我告訴你這是真貨,如果你真不信,你就想要便宜的,我賣你便宜的。 男怕入錯行 當時確實掙了第一桶金,但是這個行業是無法發展成國際性、世界性企業的。 當時就我們幾個同學一起創業,後來我就跑回到北京,我說得換一換,否則的話在那兒堅持會有問題。 但是其實也不一定,那個時候聯想1+1電腦還沒開始呢,那是1994年。 過了一兩年,聯想1+1的電腦才開始,也許當時我們做品牌電腦,說不定會發展得更大,所以到底是要堅持還是要放棄,有時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 從1996年開始我們就做洪恩軟體,那個時候軟體是朝陽產業。 因為賣電腦時瞭解很多電腦使用者方面的需求,所以我們做的第一款軟體叫《開天闢地》,是一款學電腦的軟體,現在年輕一代不太知道,那個時候這個軟體銷量很大,當然主要是盜版,99%都是盜版, 那些賣兼容機的電腦轉銷商基本都隨手會帶一個盜版的《開天闢地》,因為使用者看了光碟之後,可以減少很多騷擾銷售商的麻煩。 後來我們又做了英語教育軟體,包括兒童教育,像什麼GOGO學英語、Hello Teddy,現在還在中央電視臺播。 而且我們當時做的很多教材,到現在都是全中國幼稚園體系裡英語正版教材銷量最大的。 我們覺得還是挺榮幸,比人教社的銷量大。 因為幼稚園喜歡活潑,所以我們的教材是有書、有光碟、有軟體,還有玩具,然後還有網路,其實幼稚園體系特別喜歡這種多媒體教材。 到了1997年,公司的一些技術人員覺得做教育軟體可能技術含量低,他們想做點高技術含量的,不然他們就離開公司了。 當時是為了留住人才,我說你們想幹什麼? 他們說做遊戲吧! 搞電腦的都喜歡遊戲,我說「行,那就做遊戲」,所以從1997年開始做遊戲,他們上來就做3D。 那時候中國的電腦還跑不起來,但是他們有一種願望想追求很高的技術。 所以在1998年我們就推出了全中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3D遊戲,那是一個即時戰略遊戲,之後又推出了四五款,出口還不錯,當時出口到韓國、美國,一般在國外基本上還是正版率很高,盜版很少,但在中國大陸就很難掙錢, 所以這個工作室一直是維持著,掙不到什麼錢。 從1997年幹到2004年,他們幹了7年都一直在做單機遊戲。 到了2004年,這個時候網路遊戲已經很火爆了,遊戲這個工作組是獨立出去做,我就沒怎麼參與。 直到2004年,他們說沒錢了,錢花光了,可能要解散了。 我說:「別解散,我認為你們是全中國做遊戲最厲害的一支團隊。 」那個時候國內做3D遊戲的還很少。 我說現在網路遊戲不是很火嗎? 你們為什麼不去看看? 他們說網路遊戲是什麼我們不太瞭解。 你知道有時候技術人員對市場的敏感性是不夠的。 然後在2004年,我說咱們開始做網游,我後來研究了一段時間,就是自己去玩,我發現網游還是可以掙錢的,因為它基本上沒有盜版。 我經常對他們這麼說:只要中國原創的遊戲研發組織還有一個能活下來,我覺得應該就是你們,所以不要怕,那個時候其實網易已經掙了很多錢了。 就這樣這個組等於從做單機遊戲轉到了做網游,一下子就成為了中國的原創力量,可以說是最強的一支,直到一兩年前,可能這個隊伍幾乎是國內惟一做3D網游的,而且能夠做成比較大的隊伍,到現在為止應該也是全中國做3D網游第一大的企業, 也是全中國出口最大的企業。 規模其實發展挺大的,2009年10億利潤,去年招了很多人。 但你要是做單機遊戲的話,可能一年連100萬利潤都沒有。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稍微轉一下行,同樣的人、同樣的文化、同樣的技術、同樣的程度,行業就大不同了,就可能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這個反過來就說明什麼呢? 這個組其實是原來洪恩軟體的一個研發小組,出去獨立做遊戲的。 洪恩軟體發展很好,因為那個時候是純軟體,所以也就無法發展到特別大,每年銷售額坦率地講也一直沒過億。 但是他們受到遊戲的啟發,現在一轉行就做得很好。 然後洪恩軟體那個小組也做了一個決定向硬體發展,做沒法盜版的東西。 就這樣他們把內容做了硬體,現在大家可能在市面上看到很多流行的小孩學慣用的,拿筆一點書就發聲的東西。 洪恩算是做得比較好了,銷售額一下子就起來了,今年應該有2個多億吧。 所以這個又一次證明了,行業決定一切,當時我的感覺是,只要有本事賺到幾百萬,你就有本事賺幾個億,只是因為行業不同導致你可能比馬雲差,可能比馬化騰差。 其實你要在適當的行業你會發現自己成長得會非常快,所以這一點是我今天特別想跟大家說的「行業決定一切」。 但是這裡並不是說我想讓大家在行業中換來換去。 你看我們最初做電腦生意,我做了一年算是拋開它,實際上一直堅持做四五年也還是能賺錢。 從1996年做到現在15年了,我們一直在堅持。 那麼遊戲這塊發展是比較快的,2004年開始,2007年就上市了,所以我們的經歷也是有很多這種堅持和放棄的一些結合。 所以說大家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輕易地放棄。 也就是到這個時候我知道了什麼叫「男怕入錯行」,我原來說了很多年,不知道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什麼,但是現在我覺得這句話太重要了,當然女企業家也一樣——「女怕嫁錯郎」也很重要。 相信規律,有目的地成功 要相信規律,有目的地成功,這裡規律是什麼呢? 我覺得咱們所有人都有一個習慣,或者是有一種規律是什麼? 就是當我們做了一些錯事兒,我們去堅持直到最後撞牆了,然後我們才學到了一個經驗,下次不再犯這個毛病了。 但是我們的人生有多少時間容許我們不斷犯錯呢? 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經歷一遍,然後所有的事情都撞南牆才能學會。 所以說我覺得看到書上的東西,或者聽到別人講的東西,要努力去相信那個東西是真的,不要一定等到自己親身經歷之後才感受這個東西是真的。 我這麼多年讀過好多書,尤其我記得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我真是讀了幾百本書,拿同學的圖書證去圖書館借書看。 然後我努力把很多前人的經驗儘量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因為我知道咱們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去撞那麼多次牆,所以後來我謹記很多規律,然後用這些規律去分析問題,雖然後來我幾乎做的每件商業上的事情都可能有好的和偏不好的, 但是肯定不會出現特糟的事情。 創業者可能經常寫PPT融資,比如說我們的門檻是什麼,這個行業的門檻高不高? 然後我們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那麼我們的劣勢呢? 我們哪些事兒適合做,哪些事兒不適合做? 這個行業現在是一個成熟的行業還是一個新興的行業? 其實這個跟投資很像,其實看人、看隊伍最重要,在投一個行業前也肯定要看這個行業的發展速度。 還有這個行業在未來是一個非常廣闊的領域,還是一個非常有天花板的領域? 包括有沒有已經成熟的團隊? 壁壘高不高? 是所有人都會幹的事兒,還是只有少數人才能幹的事兒? 大家把所有這些書上曾經看到的很多經驗隨時來問自己,把它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千萬別幹這種事兒:書上說門檻不高的事兒還是儘量少做,但是我覺得我能成,我一定能把這事兒做得很大,我覺得我是與眾不同的...... 有這種想法恐怕就很糟糕了,當然有可能你真是與眾不同,但是一個很大的幾率是你最後還是得撞牆,用時間來檢驗你這個想法是錯誤的。 不要過分地相信自己,有的時候過分地相信自己,其實最後的代價就是要花很長很長的時間來檢驗這個社會規律是正確的還是你個人是正確的。 所以你一定要有目的地成功。 再舉個例子,在網遊行業裡,2004年我們創立完美時空的時候,還有一個創業者是巨人的史玉柱,你看史玉柱,他原來做中文卡、做腦白金,他有很多成功的產品,所以說他進入網遊行業之前是有成功經驗的。 那麼我們其實做網遊行業之前,也算是有成功經驗,但是沒有他們的大,我們原來做洪恩軟體,在國內還是響噹噹的,那個時候在互聯網初期或者說互聯網沒起來之前,大家如果還記得有什麼聯邦軟體排行榜的話,每週都會有各個軟體的排行, 我們的洪恩軟體永遠都是排在各列中,我們肯定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位置。 那麼像我們跟巨人當時做遊戲,都是屬於新加入者,而且以前都有過成功經驗,而且以前都是做產品出身的人。 所以說註定了他們跟我們做這個事兒一定會成功,這是一個成功率極高的事情,而且我們的技術力量比較強,原來開發過很多PC遊戲,那麼這個概念就叫「有目的地成功」。 可能在最早期那一些網游公司呢,他們並不是有目的地成功,他們是一種偶然的機遇,然後有那麼幾個起來了,當然也不能說完全是隨機的。 我想強調的是,當我們充分地運用這個社會的很多規律,然後按照規律去辦事兒的話,你的成功率會非常非常高。 所以說大家不要等到撞牆之後才學會,一定要把書本上的東西認認真真地去思考。 從「頭」磨煉 在最開始的時候可能幾個創業者水準都差不多,比如說都是中學畢業,然後入世也就那麼一兩年、兩三年,這個時候你要比的話,可能大家個兒差了一釐米,但是可能就是因為你是那個頭兒,你是那個CEO, 所有最後的決策都需要你來做,別人可能開始也參與參與,跟你共同探討出主意,但最後一想這個事兒反正有他頂著呢,他去做決定,你最後做決定吧,別人就去睡覺了,然後你自己就在那兒對吧? 苦思冥想的,然後翻來覆去地睡不著覺,想來想去,這個其實是無形當中你獲得的鍛煉、磨煉是別人的很多倍。 最後就變成什麼呢? 你越來越強壯,你越來越粗大,越來越高。 然後導致你和其他的合作夥伴的距離拉開了,可能後來大家到最後差距是一米高、兩米高、三米高。 這個是在座的諸位無形獲得的一種競爭優勢。 然後由此會引發什麼事呢? 引發你跟下面副總之間見識的不同、閱歷的不同、經驗的不同,然後導致判斷的不同,甚至品位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就開始產生打架、分家、吵鬧。 這是一種必然的過程,那麼之後呢? 對於很多創業企業來說,你必須要面對著你有一點越來越孤獨的那種感覺,然後你可能也經常有一種感覺:這麼簡單的事情他們怎麼看不到呢? 這其實也不能怪他們,因為所有的磨煉都被你經歷了,當然他們失去了成長的機會,所以導致他們會掉隊,這個非常重要。 還有一個股權釋放的度,這個其實也是沒有對錯的,但是你看所有現在上市的企業,他們的股權概念基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上市之後大股東還是控股50%以上。 網游產業中就有很多,包括互聯網產業,有很多早期上市的,他們股權非常非常大;第二種情況是股權比較分散,最後上市的時候CEO可能占百分之二十幾、百分之十幾,然後會越來越少。 比如說最近可能有一個申請IPO的公司,大家會看到可能CEO占了百分之二十幾,然後有三個副總分別占百分之十幾,這是屬於一種均勻式的股權分離方式。 兩種股權形式分別都會帶來未來經營方式的一個極端,我認為是會走向兩個極端,所以大家怎麼選擇呢? 還是要慎重。 如果是獨佔形式的,就是你上市之後還會占50%以上,這種情況一定會導致你比較傾向于獨斷的。 為什麼呢? 因為你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你的觀點比別人強,後來你本來還想民主一下,但是最後沒法民主,因為他們的觀點跟你是不一樣的,最後你不得不說服自己,這事兒還是我拍板吧,最後你就離大家越來越遠,這是獨佔式的。 這時候你要享受孤獨,互聯網企業跟這種狀態比較像的如丁磊、陳天橋。 對於股權非獨佔式的也有很多,包括張朝陽,他是屬於股權比較少的。 分散式股權也會產生弊端,弊端是什麼? 如果CEO、領導人最後上市只占了百分之十幾,可能會產生馬上把股票賣了,走了算了,因為做來做去的,就好像自己誘惑力不是那麼大,也許會想到賣了之後再去創一攤,都會有這樣的想法。 所以這樣的企業有可能走不了特別遙遠,這個我只能是猜測。 因為咱們中國現在還沒有太多這樣的案例。 這一點我並不想說對錯,我只是想說這兩種情況很重要,大家要去思考。 從我們完美時空自身的案例來說,骨幹人員還是有很多股權分配的。 最後上市的時候我是按百分之二十幾,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因為我們上市之前還是有VC進來,當時還在討價還價、大家互相占什麼比例的時候,我覺得有一件事對我的影響還是蠻深的。 我開始覺得他們占的比例太多了,我無法忍受。 然後就僵持著,對方也不讓步。 這時候我找另外一個前輩諮詢,我說:「哎呀...... 他們占的股份太多了,我覺得占百分之二十幾就行了,他怎麼占了30%多。 」那個朋友就這麼說:「他說宇峰,有的時候速度挺重要的,你就這麼想,等你上市之後,你努力做企業,公司的利潤增長了百分之十幾、二十幾,你失去的那些就都回來了。 與其在這兒折騰多少多少的股權,不如你未來把企業利潤做到增長個10%、20%,你也就回來了。 」當時一想,我說沒問題,我有本事讓這個企業利潤一定要持續增長,所以現在這點兒股權該釋放就釋放吧。 這句話其實是救了我,我們當時就是因為我說OK那就簽吧。 然後我們趕上了當時2006年9月8號的一個文,凡是9月8號之後設立的海外結構,必須得經過某一個審批才能上市,9月8號之前重組的,可以直接就走了,而我們是9月6號碰巧簽的字,然後9月8號出那個文了。 我當時一想,看來有的時候不要太計較也是有好回報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