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豐富的上市資源吸引了眾多境外交易所的關注,在第十一屆科博會上,世界主要交易所紛紛介紹其核心競爭力,旨在吸引中國企業海外上市。 分析人士認為,作為保障國家金融安全的重要舉措,推出創業板宜早不宜遲,而且應當在准入和退出等方面做完整的制度設計,保障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7308.html" >創業板市場的平穩推出和穩健運行。
境外交易所爭搶中國上市資源
去年11月底,新加坡證交所宣佈,決定將目前的二板市場,即新加坡股票交易自動報價市場(SESDAQ),轉型為凱利板市場。 與此同時,港交所行政總裁周文耀宣佈,該交易所期望可於今年中推行創業板的新運作模式,目前該所尚待證監會通過新模式運作情況。
除了這兩個家門口上的競爭對手外,遠在美國的老牌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也在今年大力宣傳其高增長板塊——ARCA。 紐約泛歐證券交易所集團總裁兼聯席首席運營官凱薩琳·金尼表示,ARCA為高速增長的公司提供一個新的上市地點。
據瞭解,從2006年開始,對中國優質上市公司資源的爭奪已成為各交易所業務的重中之重。 包括紐約、納斯達克、倫敦、新加坡等在內的全球著名證券交易所悉數來華推介。 歐交所推出中國成長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俱樂部,並宣稱是國內到目前為止首個説明中國中小企業赴海外上市的交易平臺。
到目前為止,全球各國主要證券交易所均通過諸如我國各地高新技術開發區、創投協會、仲介機構或者諮詢公司等在中國尋找創新型企業。
資本市場體系不完善導致科技型企業境外上市
作為主機板上市重要條件之一的三年業績問題,國有企業可以對改制前後連續計算(改制過程中可以剝離業務、資產、人員等要素);而民營企業則只有在整體改制重組(原企業業務、資產、人員等經營要素整體進入擬上市公司, 不進行任何剝離)的前提下才可以連續計算,否則只能從改制後計算。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企業選擇海外上市。
來自證監會的資料顯示,截至2006年底,香港、美國、新加坡三個主要上市地,共有401家中國企業上市掛牌,總市值和流通市值達9548.38億美元。
分析人士認為,對中國優質上市公司資源的爭奪,已成為各交易所業務的重中之重。 而國內資本市場體系與基礎建設的不完善,是導致科技型上市資源流失的重要原因。 國內資本市場由於上市門檻高,新股發行審批速度慢等原因,很多創新型企業望而卻步;創業板的缺失,則讓風險投資資本沒有順暢地退出管道,而這些風投對於企業上市有最大的推動力與引導力。
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
面對外國交易所的強大攻勢,深圳中小企業板的「蛋糕」有被瓜分之虞。 深交所人士對此感到擔憂,盈利能力強、增長速度快的優秀企業到海外上市,將使中國潛在上市公司資源不斷流失,使資本市場的規模增長緩慢、吸引力下降,不利於建設強大的本土資本市場。
作為世界各國致力於扶持創業企業和支援創新的產物,創業板市場在全球範圍內已達到40多家。 這些創業板市場培育和孵化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有力地促進了科技與資本的結合。
目前,推出創業板的條件已日漸走向成熟。 分析人士認為,國內證券交易所面對外國證券交易所的圍攻,應儘快推出創業板,建立適合創新型企業發展的融資制度,並加快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使各類創新型企業都能找到與企業特徵及發展階段相對應的融資場所。 這樣才不至於在中小企業上市資源的爭奪戰中陷入被動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