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雲世界大會
分論壇二 運營商
姚宏宇: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運營商這個論壇由我來主持,在我們圓桌論壇開始之前,讓我們有請IDC的武連峰先生為我們解讀一下雲計算的報告。
武連峰:各位嘉賓下午好,非常高興能跟大家解讀一下這個報告。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觀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個方面我們認為IDC強調第三平臺是IT市場的未來,IT市場裡面核心就是雲計算。 第二個觀點我們認為雲計算未來會有一個大的發展前景。 第三個觀點,我特別強調安全,使用者體驗,以及與行業深度結合,是未來雲計算進一步落地的基礎。
我們IDC亞太區發佈了十大預測,我們提出了叫EICT時代的到來,第一個概念電子商務,第二個消費電子,今天上午各位專家也提到了,我們互聯網的盈利模式,一個是廣告,一個是遊戲,一個是電子商務。 我們認為未來圍繞ICT變成一個大的eICT,把我們廠商,互聯網公司都融合在這個大圈子裡。 所以EICT是整個互聯網發展的大的基石。
我們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第一平臺是以主機和終端為核心,PC出現之後,互聯網是我們第二平臺。 第三平臺是以行動裝置和應用為核心,這裡有四個關鍵點,第一是雲,第二是移動,第三是社交,第四是大資料。 其實我們從整個ICT的發展趨勢來看,很明顯看到每一步的發展離個人越來越近,主機是很少的高端企業在用,PC是絕大多數企業和家庭開使用,現在第三平臺是每一個人每個企業都在用。
我再給大家舉一個基本數位,全球智慧手機銷量,中國智慧手機銷量二季度整體過了手機市場的51%,基於智慧手機的服務未來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這個對於後臺提供雲計算和雲服務會有很大的説明。 接下來我們說跟社交相關,騰訊空間每天上傳的照片就有兩億張,這個速度非常大。 中國雲服務市場,第一年會有38億美金,這個增長率也是高於全球市場的。 對於整個大資料也是一樣的,每年資料量,全球資料產生量黑達到1.2萬億,這個量非常大。 並且每年以40%以上速度在成長,這個不管對運營商對於服務提供者都有非常大的商機。
剛才說第三平臺可能是未來EICT的基石,雲計算又是EICT的基石,還有一塊是雲建設,不管是企業建私有雲,協力廠商建公有雲,都會涉及到硬體軟體服務,這個普及率,2011年6%,7% 左右就意味著100塊錢花費裡面其中跟雲相關硬體就有七八塊錢,而到2016年這個數位會超過20%,軟體會比這個稍慢一點,軟體在2016年將近達到15%,軟體發展趨勢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很多軟體開始硬化, 包括各個廠商推出的產品,使用者其實不關心軟件硬體,他關心是服務。
另外一個層面,軟體服務化,以前微軟更多靠許可證,靠套裝軟體賣,現在他已經推出open365,未來以服務形式銷售軟體。 這邊是我剛才談到的公共雲服務,到2016年也是高於20%。 這是全球市場來看。
雲計算的幾個趨勢,高速成長趨勢,融合架構趨勢,資料資產趨勢,資料未來會成為企業跟資金,跟人才一樣的資產。 第四個趨勢就是行業融合趨勢,第五個層面安全合規趨勢。 所以我們認為整個雲計算會有這五塊趨勢。
第一個趨勢,這是中國兩個數字,2012年大約是12億美金,2016年大約是38億美金。
第二個趨勢,融合架構的趨勢,IDC一直研究我們後臺的伺服器,網路,存儲,以及部分軟體融合在一塊兒,我們叫融合基礎架構,這個也非常易於管理,對於企業不再需要單獨的配置存儲網路等等,使企業把更多精力花在研發上面。 大家如果看這個市場,特別是雲伺服器存儲供應商,這一塊融合是一個大趨勢。 我們看如何給企業提供服務的時候,一方面我們説明企業建私有雲,同時我們提供基礎架構説明企業實現易於管理。
接下來是資料資產趨勢,今天上午已經談了很多,大家都知道不管是體量上,非結構化上,速度上,實現價值上,大家都有感覺。 我從數位角度看,建設大資料相關的硬體軟體服務,包括伺服器,存儲和網路。 在2011南大約7760萬美金,不到一個億,2016年應該超過6億美金,這個連續增長率是51.4%,這就意味著平均一點四年這個市場就會翻一倍。 我們也談到資料資產這種趨勢,其實很多公司已經在累計他的一些資料。
另外行業融合趨勢。 IDC在全球預測裡面提到2016年80%的新增投資都是由業務提供,如果你不了解這個行業,很難把產品賣出去,所以一定要瞭解行業。 由於時間關係,我這裡面列了一些行業關鍵字,我就不仔細說了。
最後一個趨勢安全合規趨勢。 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在中國亞太機構調研的時候,哪些企業增長,社交、智慧手機、電子商務。 而大家部署雲計算過程中國,阻礙使用雲計算的一個問題就是安全問題,確實雲計算,大資料之後企業帶來的安全挑戰越來越大。 所以安全合規一定是未來大的趨勢。
最後我想談一點,安全,使用者體驗,與行業深度結合是雲計算進一步落地的關鍵因素。 深度結合怎麼說,就是你普通使用者用我這個用戶端軟體,就可以很好的抓取企業內部業務資料,以及優化資料,每個人都可以定制你的介面,所以它這個軟體賣的很好,工行最初買這個軟體是一個業務人員,有一個試用,最後覺得好用,開始買十套, 最後買一個伺服器,讓所有公司一線人員使用,每年説明工行節省成本將近一年兩個億,他說我之所以能賣這麼好,關鍵我的產品在使用者體驗上做的好,所以雲計算也是一樣的,如何做好使用者體驗,也是雲計算深入落地的關鍵, 今天跟大家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姚宏宇:非常感謝武總給我們提供的這麼一個趨勢,尤其是eICT這麼一個基石,後面談到兩個方向,資料成為越來越多企業關注的焦點,剛才還談到了資料要分行業等等,再次感謝武總給大家提供的資料。
我們今天請了六位嘉賓,每位從不同角度分析一下到底未來怎麼樣,下面有請各位嘉賓。 先請各位介紹一下自己,再讓大家分享一下對未來的預測。
肖友能:我來自深圳?? ,
楊景:大家說的深入工業化中間的一個新的天地,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 簡單說,我們過去二十年,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基本上集中在消費類服務,終端消費類服務,消費類服務做了二十年,傳統產業只有兩個億,一個是傳媒,一個是社交,傳媒價值主要是廣告,你互聯網做那麼瘋狂,價值只有6%, 占傳統零售業市場不到8%,如果只集中在消費上面,我們覺得這兩類上沒有進展,我們必須要為企業提供服務,要改變傳統產業,改變傳統產業不是我們互聯網供應商能做的事,需要大家聯合起來,如果大家有什麼研究我們進一步交流。
楊文廣:我現在實際上該一感慨挺深,我一直做雲計算,我現在是覺得雲裡面水分太多,浮在空中太多,所以今天也是跟大家交流,學術界和企業都是全民皆雲,這是一個好事也是壞事,大家期望值過高,最後也是一個失敗的東西, 所以今天大家交流也是談一下怎麼落地。
盧東明:我代表SAT來的,SAT在企業管理裡面有,但是在資料庫這個領域裡面,算是一個新的力量,SAT從兩年前開始佈局雲裡面的戰略,我現在是在整個SAT的全球資料中心負責亞太區戰略推廣,或者交流,瞭解使用者需求是什麼。
我個人觀點,談到雲計算,談到大資料,中國是最重要的市場,因為我們看到全球大資料這一塊,中國絕對是更多。 我給使用者建議就是你要想解決全球大資料問題,你只有解決了中國移動,解決了阿裡巴巴,解決了中國鐵道部,這樣一些全球頂尖的資料方面的要求,才可以真正解決全球大資料問題。 所以今天也很高興借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大資料和雲方面的內容。
天雲科技:大家好,我是天雲科技副總裁,我是覺得大家對雲的期望值過高了,我希望大家對雲的期望值也能落地,我就說這麼多。
雷濤:大家好,我們現在有兩個方面在參與,一方面是實踐方面,一個是技術方面,我發現從實驗室當中走到現實裡面已經有一個機制了,我們要追尋兩個內容,一方面是企業銷售,另一方面是拉動實驗室。
姚宏宇:各位嘉賓介紹完了,我想下面提問分兩部分,一個是現在大資料的應用,另外一個是未來得發展。 剛才楊廣文教授是感慨萬千,我們先請您談談您對中國大資料在運營商,實踐方面的認識,水分在什麼地方?
楊廣文:雲在我們學寇里面叫並行分佈處理,但是這個網格,從十年前開始了,我想提一個概念,就是通過高性能電腦,或者網格技術去處理海量的資料,最後得到一個資料,資料的挖掘概念又不一樣,挖土豆,挖黃金差異太大了, 所以說這個概念應該讓大家寬泛的理解。 結合網路的話,網路到現在大家還是堅定不移的走網路路線,簡單來說,比如說原來從技術調查到報告要五年時間,建立網格技術之後三分鐘就出來了,這個資料拿出來共,如果不共用一點意義沒有,所以企業內部資料是不共用的, 但是對於網格技術來說,我用你資料,但是不拿出來,這樣網格技術一直發展到現在。 但是到現在出現什麼問題,我覺得最關鍵問題就是客觀條件不是太具備,比如說網路,沒有私人網路絡,第二個所謂的第三波浪潮,大家知道浪潮來了以後,大家都來了,我們要有一種積極的批評態度,它的理念就是建一個資料中心, 這個跟學術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它算出來雲的預測,我說這個預測這個效益到底是怎麼樣,我覺得要理智一點。
最後再說一點,雲落地,我們就是想資訊產業趕緊立法,怎麼引領這個,到底雲的標準規範到底是什麼樣,你要從雲的角度問他們,什麼時候能落到實處。
姚宏宇:謝謝楊教授。 下面我們回到運營商,天雲科技一直是參與運營商的推廣,談談您的一些體會。
天雲科技:在這個當中,我覺得我們在運營當中還是得到很多經驗,如何IT變成一種服務,我們上一個使用者原來是八十年,現在有了雲之後上一個使用者就是兩天三天,同時原來我需要買物理資源可能是30%,有了雲計算之後,我們可以達到70% 到80%,我們已經有成功案例了,我做了航太三院,我非常贊成武總說的,雲計算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使用者使用很容易,他使用容易之後需求是十倍一百倍的增長,所以航太領域三年裡面接近1個P的需求, 所以一旦把我們使用門檻降下來之後,我們會把IT增量拉上來。 所以雲計算是讓IT快速增長的。
姚宏宇:我也問一個稍微有挑戰性的問題,哪樣東西在運營商裡面您是不主張用雲解決? 哪些東西一定要用雲計算解決?
天雲科技:私有雲一定要用雲計算解決,這個有太多的好處了。 關於公有雲,我認為運營商不應該介入應用,我覺得運營商當中,面向公有雲市場,能不能構建一個平臺,讓很多SP們願意把自己的應用,把自己客戶帶到這個平臺裡面來,我覺得這個平臺才最有價值,而不是運營商說我要承擔某一個業務的運營, 我覺得這個世界,這個產業鏈應該是健康的產業鏈,你不能又做球員又做裁判員。
姚宏宇:下一個我邀請盧總,因為雲計算最早期的時候雲的起因是要解決海量資料在互聯網企業裡面的海量資料問題,現在運營商都要開始OEM,盧總一直在資料庫領域,所以我想談談在資料領域哪些東西是可以做的,去OEM對不對?
盧東明:雷總最早跟我說邀請我參加雲計算大會的時候,我說我不懂雲計算,我只是懂一點資料這方面的東西,我的理解雲計算也好,大資料也好,其實大家也理解我們做IT的,我們必須得隔五年八年造一個詞,不造沒有生意做, 過去那個東西大家都有了。 所以其實想一想,我看到我過去二十年的仕途裡面,二十年前我剛入行的時候,兩個詞特別新穎,一個叫(英文),另外一個叫(關型資料庫),其實我現在看,你看二十年詞彙的變化,有點換湯不換藥的味道,第一個九十年代中期變成英特網, 到2000年以後又變成了雲計算,我不知道三五年以後會出一個什麼更新奇的詞了,資料庫更是一個四十年的技術,二十年前是資料庫發展非常興旺的時期,在往後,資料庫變成VLDB,我們又造了很多詞,現在造不出新詞了,就叫大資料, 大資料誰都懂,所以網博士也說了,我不同意大資料,大資料的大根本不代表全面的特點。
我覺得雲端有兩個,一個是用戶端,一個是伺服器端,這個距離越來越遠,從主機,到雲服務,已經到網上了,它變虛了,但是可以查資料,到互聯網更是這樣,你知道google有多少台伺服器嗎? 你知道你發的查詢是在哪台機器上完成的呢? 不知道。 雲計算就是有這個特點,試圖解決更遠的距離,還有一個是什麼呢? 要近,什麼近呢? 在伺服器端的時候,資料其實是離你的計算單元越近越好,雲計算實際會對資料庫的能力提出一個巨大的挑戰。 當大家接受雲計算的時候,你的資料也好,資訊也好,都放在雲裡面,你相信這些公司不會賣資料,不會丟資料,還可以長久給你提供服務,只需要很少的錢。 但是他能不能做到把這些資料彙聚起來以後,幫你提供各種各樣豐富的幫你省錢或者賺錢的應用呢。 其實很大的問題就是怎麼樣在雲端用最強最高的資料庫技術提供服務。 這才是未來雲計算領域裡面很大的挑戰。 所以SAT要買一家資料庫公司來自己做,因為他覺得過去十幾年資料庫發展很慢,我們要做全記憶體計算,把幾十個TB的東西放在記憶體裡面。
姚宏宇:盧總,我有兩個問題,SAT是做ERP系統,包括絕大多數中國企業,運營商企業對資料庫依賴性非常高,我第一個問題是在SAT這三年時間中,有沒有哪個東西真正成功了,真正彈性,真正可以擴展? 有沒有這樣一些真正的實踐?
盧東明:從應用角度來講,我講一個電信的應用,各家運營商都有大量資料,這些資料有一些是在拷貝通話型,大資料在中國肯定最大,像中國移動這樣的企業資料已經是不可想像的,那麼信令資料就更大,這就要求動態化。 這是真正的實驗。
姚宏宇:雷總您有什麼看法呢?
雷總:我們看現在IT技術發生一場根本性的革命,這個並不是詞彙的變化,盧總說了資料跟計算要發生在一起,這場革命恰恰是把前幾十年思想的顛覆,IT曾經有一個主流,java的時代,那時候應用開發很困難, 所以怎麼能統一在一個框架下做事,就是JAVA的架構,再一個統一架構下把應用快速部署開發了,這個過程是面向應用設計的。 今天IO成了問題,資料正了問題,以前有科學家從網格角度解答這個問題,但是這必須是在科研領域裡面,必須是科學家,數學家,電腦學家才可以解決這樣一個分散式運算的能力。 現在互聯網推出一個計算框架,變成一個通用計算框架了,以前大資料需要從存儲裡取出來操作,資料庫變得越來越大,導致一個結果,我每天沒法吞吐這麼多資料,現在新的思路就是網格思路,我不需要新資料了,我把應用推出去, 我怎麼能在一千台伺服器上,必須要有一個通用框架。 只要符合標準開放的框架,就可以把一根汗毛變成七十二根汗毛,這個顛覆了傳統。 剛才您說的OEM這個架構,基本上可以説明運營商解決一些問題,沒有解決到一些核心演算法反而是在傳統的結構化資料庫的,把明晰帳單化成詳單的過程,但是通過分散式的方式,下降了它的成本,計算週期。 這一點在聯通運營商也得到了實踐,這些都是傳統資料庫領域不能面對不能解決的,這是我們看到的在IT結構本身看到的差異性非常大的。
這裡面出現幾種創新,從早先的資料庫,到我們認為延續行創新的MPP,到新的分散式的IT框架,這種框架更多面向不僅僅解決表與列的查詢,報表的趨勢,這些嚴謹的判斷和思維了,就是1+1一定等於2的數學思維了, 分散式框架帶來更多可以跑高階演算法,可以跑商品推薦,這些內容可以應用於更廣闊的新的業務了。 雲可以面向IT解決問題,因為有了共聚合思考的方式和手段,我們可以創造出更多業務。 所以很多人講大資料是業務引導不是業務出身,大資料描述出來以前沒有的應用,為什麼淘寶會從做電商的企業做案例金融和小額信貸呢? 就是通過資料描述出更多資料價值的實現。
姚宏宇:我還是問你一個比較難的問題,雲和大資料今年談的比較多,大資料更多,我個人觀點雲是工具,我想讓您談談它跟大資料之間的關係。
雷濤:我個人最早理解是雲跟大資料是兄妹,但是大資料來源更多,不基金是IT,通過一種服務的形勢來改變IT,大資料更多是改變我們生產思維的一種方式,昨天我們在清華的會議談論了很多,我們未來經濟實體內容從哪裡創造出來? 大資料內容更寬廣,三方面,科研本身在進步,從一些演算法,從一些能力的角度,改變我們很多實質的應用場景和效率問題,以前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在生產線上面,我們不用抽樣,我們用全樣,快速採樣,這就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第二要效率還是要準確? 比如我們競爭對手一個0元換機活動,對我們影響很大,以前是行銷問題,要拿資料,分析資料,但是要等到兩個月以後,但是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這個資料説明我們探索和發現。 而且是不是可以通過外部資料來做我們內在的改造。 資料的價值從哪來? 誰給我貢獻價值? 誰給我生產價值? 這裡面催生了大量商品形態的發生。 下一個google是誰? 一定不是我們這樣的,一定是新的催生説明大家的東西,有點像指南針和地圖來延展我們思維和思考的東西。
姚宏宇:咱們剛才談的很多都是運營商,肖總代表另外一種運營商,我知道我們現在也開始進行雲的嘗試和思考,跟我們分享一下您的經驗和實踐。
肖友能:我們談的主題是雲落地的問題,現在天上已經漂了很多雲,但是一直在那漂,要落地就是變現的問題。 為什麼會發展到這個地步? 我覺得跟雲計算本身發展是有關系,雲計算這個概念起來,大家更多認知是google的大資料處理平臺開始的,所以大家首先想到它是伺服器處理技術,大家忽略了一個事情,就是服務端問題解決之後,終端問題怎麼解決? 從今年開始我們已經看到互聯網廠家紛紛做起了手機,百度手機,阿裡手機,盛大手機,還有360的AK47,他們醉翁之意不在酒,並不是對手機本身感興趣,而是他們已經在手機端部署大量業務,最後他們發現需要控制終端, 因為雲不論做的再大,始終是在天上漂,到不了使用者手裡,始終沒辦法落地,怎麼才能到使用者手裡,使用者放在家裡,天天用,只有控制這些東西,雲才可以落地。
再舉一個例子,騰訊有相當多雲的應用,他給手機刷rom,你幫我刷到手機裡面我給你返錢,他用這個模式在華強北刷華為的手機。 就是說控制終端之後,當大家應用應用的時候,雲的價值才可以體現出來。
再說google,google做的是非常好的,他做了Android,Android是免費的,我認為Android就是google雲計算落地的手段,大家可以看到原生態Android裡面有大量google的應用。 所以雲怎麼落地? 一定要控制終端。
但是對於電視運營商,電視運營商不只是廣電,它的形式是IPTV,廣電運營商是有線電視,這個落地問題非常容易解決,大家家裡都有機上盒,但是賣場沒有賣的,機上盒都是運營商給大家送的,送機上盒之前他做了非常詳細的規劃, 在電視運營這個生態圈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運營商,比如我們就著重于電視基礎軟體平臺的開發維護和建設,在我們這個平臺下面我們會試配各種各樣的硬體,我們晶片可能是不同廠家,上面提供各種應用,對電視運營商來說,他發放機上盒之前, 會跟他的合作夥伴一塊兒非常細緻規劃這個業務,基本上發到大家手裡的機上盒,一般業務規劃,集成這些事情都會做更長時間。
姚宏宇: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最後請楊景老師,從一個真正運營商角度看看未來的發展。
楊景:今天大家都關心雲怎麼落地,雲落地就不是雲了,是雨是雪。 今天很多人說雲,我可以把雲的概念分不同角度,第一個角度大家最熟悉的從技術角度出發談雲,實際上就是談整個分散式運算,然後冗余,整個性能提高,能耗節省,規模可控,這是所有做技術的人都瞭解的東西,大家都想這個東西怎麼去用, 我們就產生一種原生想法,如果這個技術用在這個上面會怎麼怎麼樣,這個上面會怎麼怎麼樣,想像出來很多應用場景,這是很多人聽了都十分陶醉的,但是事實證明,雲計算搞了幾年了,純粹從技術出發,試圖找到落地的場景,也就是今天這個命題 ,我覺得要有很多考慮,你剛才講的非常對,一個企業做雲計算,我找中國移動,找中國研究院,他們背景跟你是一樣的,技術專家碰到技術專家,科學家碰到科學家,其實最後你們做一件事情,就是技術規範。 但是到黑龍江移動,他們有運營需要,這個時候你才知道雲計算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是解決過去解決不了的問題,過去的技術,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才需要新的技術,所以我覺得第一點,我們很多人想像出來的雲計算的途徑怎麼落地, 其實都是從技術的點去發散,這個我們見的太多了,大資料也是一樣。
第二個觀點,其實剛才他講到了,是一種服務概念,從服務概念上講是使用者體驗,icloud就是這種,這個雲從技術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完全是講體驗,這是一種體系結構,服務的體系結構,是更完整的使用者體驗,我把我自己終端工作量做到最小。 我把Iphone3換成Iphone4一下就過渡去了,換一個三星的手機,就過不去了,通訊錄過去了,短信過不去。
第三個概念,從運營角度看,我們可能作為一個企業,特別是運營商,我從運營角度來說怎麼看待雲計算,就是要產品價值,從我們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關聯車聯網上,車一旦聯網,這個資料叫VDI,全中國有一億輛車, vdi要採取車上上百個感應器的狀態,車周圍環境的狀態,這個資料非常大,你怎麼處理,關鍵是怎麼讓它產生價值。
所以我說落地要選好這三點到底取哪一點,作為運營商我們取第二點和第三點。 特別第三點我們不但要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還要通過車聯網以後改變汽車製造業,汽車維修業,交通管理等等的問題,包括金融保險,每個行業發生變化,你跟這些行業IT怎麼結合起來,怎麼結合成新的互聯網,這個當中資料怎麼處理, 這才是雲計算價值最大的產生點,謝謝。
姚宏宇:謝謝,謝謝各位嘉賓。 下面我們有請兩位分別從電信和聯通來的嘉賓跟我們談談。 先有請中國電信研究院副院長趙慧玲女士。
趙慧玲:大家下午好。 很高興有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資料驅動,智慧運營,跟幾位專家聊的有關系,我是代表中國電信雲計算研究中心。
我們從運營商角度看這個大資料,15年全球IP業務將達到80.5eb一個月,966eb一年,過去五年全球IP業務年增32%,而且每5分鐘全球IP網將傳遞7.3PB,我想說這個資料流量是非常非常大。
我是想說網際網路 minute大家都很熟悉,當然最大的亞馬遜,google這些互聯網公司,都是精准掌握使用者行為來獲取需求,大量的資料資訊。
我們從國家角度看,我們看美國政府的大資料研發計畫,也是對這個非常重視。 當然剛才咱們863中國雲專家也說了,實際上科技部已經列入「十二五」的科技專案,已經有類似國家的計畫,說明我們中國也非常重視雲計算的發展,國際組織動態,有關這樣的資料發展,資料分析,像這種大資料大影響的諮詢報告特別多。 ,包括聯合國也專門發佈了大資料的白皮書,就是想說明這個事大家關注。
我們想說的是,這些資料是非常有應用價值的,這些應用價值不僅僅是在我們資訊通訊領域,而且還在醫療系統,在所有的包括金融,零售業的系統,在製造業,在資訊服務業,在公共事業管理,都有很廣泛的應用前景。 我們和我們運營商關注比較密切的,像互聯網應用,包括即時消息,社交網路,他們都是有資料關聯性的。
從運營商角度來看,因為運營商比較強的是網路這個層面,所以我們比較注重的是我們怎麼做網路資源優化,這裡有很多資料量的分析,剛才說了全球,其實包括中國電信我們馬上要開新聞發佈會,發佈我們寬待使用者突破一個億, 你想這個資料流量非常大,我們怎麼能讓網路資源更加優化,這樣保證我們通信品質,我們怎麼做好我們移動互聯網業務,做好即時的位置,包括我們怎麼做好流量經營,做好定向的資訊服務,做好新型的移動互聯網基地的服務, 包括根據使用者消費行為,所以這一塊我們認為屬於洞察類的有很多應用需求。
我們覺得從運營商來講,我們做資料也有相當的優勢,中國電信我們現在也是在國內最大的IDC提供者,包括存儲能力,主機能力,這些數位我就不說了,五包括我們現在推出雲主機,雲存儲,雲寬頻等等,這些都是作為資料應用的基本能力。
從大的策略來講,我們分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內的,對內我們肯定是中國電信提出來我們做智慧管道的主導者,智慧管道含義是什麼? 裡面最關鍵的要素就是我們能夠對網路進行感知,知道網路上面跑的業務類型,使用者的終端,忙的閑的狀態,哪地擁了哪地堵了都會知道,第一是感知系統。 第二感知來的資訊要分析,然後進行配置,所以我們有大量的資料分析,所以提供完整的智慧管道的資訊分析和控制策略能力,來增強我們智慧性的功能,同時這個智慧性最大的是優化網路資源,提高效益。 還有我們業務平台層面的,包括各種資訊的平臺,業務的平臺,把它雲化,優化都是需要很多資料的挖掘和分析。
第二個,對外我們會做好相應的服務的分析,來增強整個綜合平臺的服務提供能力。 這是對外對內兩個層面。
我再強化一下,中國電信智慧管道概念架構包括網路、控制和業務三個層面,都會涉及到智慧感知、流量調度、策略控制,認證和綜合計費等等。
我們裡面有一些我們認為關鍵的技術特別關注。 第一個我們認為一個是大資料的關鍵技術就是混合存儲的問題,將來存儲架構怎麼構建一個更加有效,合理的架構,這樣的話,能夠讓它處理效率更高,也解決原來的一些問題,比如原來都是關係並行出局庫, 和hadoop分散式檔存儲系統共存互補。 我這個也不是很專業了,可能剛才有一些專家是專門做資料研究的,我是想說,我們從運營商角度關注這樣一個將來提高效率的混合存儲的架構。
第二,我們特別關注關聯技術和關聯發現的技術,因為現在資料都不是單一的,包括你在facebook上,他關注的視頻,關注的朋友,上什麼樣的網站,去什麼樣的消費行為等等,所有這些東西都是有關聯的, 對於這樣的一些資訊的消費行為的習慣,這是我們將來提高我們對使用者更好服務的能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對這個進行分析。 從大量資料終挖掘出許多資料屬性之間因殘的規律和關聯知識。
第三,我們特別關注的資料是流動性的,動態型的,因為很多靜態資料是我們可以獲取進行分析的,但是現在大量動態的,所以對於我們來說,這一塊研究也是我們特別關注的動態資料即時性的分析,這樣對它將來的結構,處理, 將來怎麼能利用這些動態資料和他的資訊,來提高我們服務能力,這是我們關注的。
我們展望一下未來,我們覺得運營商的角度,不是我提供網路,你們傳輸就完了,我們口號就是我們轉型成為智慧運營,就是運營也要講究提高我們的智慧性,所以未來資料服務,資料感知,資料分析,把這些資料進行處理, 提供資料服務成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我們認為這個服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也會關注這樣一些分析,包括客戶行為聚合,關聯性,挖掘豐富的資訊內涵。
還有,我們會把資料跟我們一些智慧計算相結合,我們覺得它還會產生一些新的生產力,這樣加快我們整個在計算領域的進步。
還有一點,網路是一個基礎,是一個傳送基礎,現在我們覺得除了網路能力,我們增加智慧型以外,我們增加資訊分析和資料處理能力,包括感知能力,我們認為這一塊也是將來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沒有這塊基礎,就智慧不起來, 所以這一塊也是很重要。
借這個機會,我也特別想說一下我們雲計算標準化的工作成果。 我們電信非常關注標準,因為沒有標準就做不成事,所以我們從國際標準,ITU,我們主導做雲的基礎設施標準,在國際乙太網論壇,這個是在北美和歐洲非常有影響的,我們在這主導我們智慧管道的DRE,第三塊是BBF寬頻論壇, 我們也在做雲寬頻的標準。 還有IETF,我們有幾個工作組。
在行業裡面,我們有四個TC,都涉及到雲的標準,TC1關於雲資料中心的,TC3關於雲網路架構的,TC8關於雲安全的,TC7關於雲管理的,這些標準中國電信都是我們主打的。
然後還有我們中國電信企業內部規範,我們09年開始雲中心制訂了一系列的雲計算相關業務,平臺,網路,終端,管理,安全等領域。
未來我們關注的雲的標準化,第一是雲架構類的,交互操作類的標準,還有大家說的大資料的參考架構和需求,然後第二我們關注軟體定義網路相關的標準,我們正在積極加入OMF的標準阻止,還有產品,新一代企業閘道,中小企業雲,雲桌面等等, 在國際標準和行業標準裡都做了大量工作,所以這一塊我們會持續的來做。
最後我特別想借這個機會說一下,我們認為SDN是網路發展的重要趨勢,它實際上可能在資料中心組網這有一些應用,但是網路IT化,設備網路化,硬體標準化,這三大趨勢不可阻擋,沒有人可以改變這個現實,這樣一個趨勢也是從雲這起, 逐漸網路雲化,網路虛擬化,這肯定是將來的潮流,所以這一塊我們一定會密切關注,積極跟蹤國際標準化的動態,積極為行業的標準做貢獻,同時我們研究中心也會為整個中國電信雲計算的發展,資料運營的發展,智慧運營發展作出我們的貢獻, 謝謝大家。
姚宏宇:謝謝,下面有請聯通研究院的張雲勇為我們演講。
張雲勇:非常高興能來這邊探討大資料,根據我的瞭解,大資料的理念和宣導一直在天雲公司雲基地推動。 我簡單彙報一下,大資料的定義談的太多了,我談一點大資料和海量資料的界定問題,海量資料主要強調資料採礦型的,規整的資料,大資料是規整之外有一些非結構化的,或者其他特點的資料。
大資料毫無疑問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力,這一點我們移動運營商已經認知到了,我們認為作為我們運營商,長遠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終端加上服務,加上大資料,這樣才可以真正讓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裡面掌握一定產業鏈的主導權。
大資料的特點,很多人談了,但是我們中國聯通對第五點價值是非常強調的,我們公司在轉型,我們IT系統已經不叫支撐系統了,叫IT服務系統,歸根到底建任何網路都必須站在消費者角度起這個名字,因為我們都沒有支撐概念了,而是服務系統 ,服務于使用者的,這是我們強調的,一定要價值驅動。
價值在國外已經是得到了廣泛的印證,尤其是在一些商業智慧上,超市,沃爾馬,包括奧運會都有一些成功案例。
從大資料的價值,一般有這麼四個階段,最早首先要賦予資料背景,範圍,這個時候資料才可以變成資訊,資訊進一步提煉資訊內在規律,才可以成為我們的知識,這已經到了人工智慧的階段了,才可以真正起到實踐和智慧作用, 最後真正起到價值創造,這是大資料價值的流程。
我們圍繞這個流程,講講大資料怎麼樣生產的。 一說大資料,從底下支撐它的資訊基礎學科是人文智慧,這一點我印象非常深,前一段時間雲產業聯盟邀請微軟的高級副總裁演講,他有一句話給我印象非常深,他說現在招人員,無論是研發人員,銷售人員,市場人員,甚至人力資源, 不懂機器學習我是不要的,即便不懂,也要經過人工智慧的全面培訓,當然程度不一樣了,所以說實際上大資料底下有很多基礎學科,其中有一個學科是人工智慧的發展,尤其是最新機器學習又進入一個發展階段。 借助人工智慧之後,我們才可以將大資料形成知識。
形成知識之後怎麼應用? 也分三個層級,最底層的資料收集存儲,提取,分析,到最後的智慧。 有這個之後怎麼形成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一般可以對應雲計算的基本三層,對應IaaS和Paas,Saas這三個領域。
重點給大家報告一下大資料我們應用的思考,實際上運營商天然具有大資料的訴求,我們運營商實際上不太重視資料以前,但是要說資料,我們運營商資料是非常之多的,我們有個人資料,有使用者到營業廳開帳資訊,有資料流量和語音消費資訊, 還有通話網路的資訊等等,這些資訊都是真實的,不需要任何挖掘。 因此說我們運營商是有天然的大資料的資源的。
前幾年我們非常不重視,這幾年我們意識到之後,大資料我們要怎麼做,第一要提供大資料服務,就是雲計算服務,但是有一點非常重要,剛才專家也說了,我們是搭台別人唱戲,不能既搭台又唱戲,那商業模式就不完整的。 第二要培育大資料的產業生態。 最終目的推進我們業務形態轉型,也就是公司管理層說的擁抱互聯網,擁抱雲計算,擁抱電子商務,擁抱大資料,真正從傳統電信運營商向價值創造的運營服務提供者來轉型。
為此,我們要具備一個基礎的模型,就是我們經常宣導的智慧模型,在BI和NI資料上面向上層應用,我們現在不分域了,分域還是煙囪式的架構,現在我們是把所有東西水準化,提生產類服務,分析類服務,控制類服務。
我們在模型之後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圖,具體來講,我們要做的大資料的應用類別有這麼幾大類,第一個市場與產品,包括客戶的思想分析,包括客戶行為分析,包括產品與服務優化的分析,每個分析裡面有很多子模組。 第二個是客戶獲取與管理,行銷活動分析,使用者價值分析,使用者體驗優化分析。 第三是資源與服務,第四是管理企業。 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是大資料詳單查詢系統,這個天雲基地也幫我們做一些創新研發。 第二我們跟工信部做的IT輸源系統。 第三是大資料的網路資源規劃系統。
我舉幾個案例便於大家理解。 典型一個場景分析,客戶行為分析,我們分析每個月上網流量,現在用在我們客戶系統,效果非常好,每天服務于31個分公司,數十萬個客服人員。 第二個套餐流量分析,這個讓我們自己使用的,究竟哪個套餐賣的好。 第三個,流量熱門TOP10分析,看全網裡面哪個流量拉動大? 還有誰訪問次數多? 便於我推送廣告。 另外還有一些大類分析等等。
第二個場景就是實施下一步行銷推薦,比如使用者在流媒體軟體上看了一個少年pi的預告片,就下載用戶端,預定電影票,然後觀影成功,然後我就可以關聯,從這個上面知道這個人年齡段,價格,喜好,就可以向他進行行銷推薦。 然後把這些可以透明的提供KPI介面提供給協力廠商,獲得協力廠商收入。
第三個就是智慧型網路分析,典型就是全國都在建基站,基站越建越不合理,我們通過網路智慧分析進行規劃,進行全網路的監控等等。
不管怎麼樣,大資料應用總要解決這五方面問題,一個是價值,一定要發揮效率、效益、效能、效果。 大資料本身是有效率的,確實非常好,比傳統資料庫效率提高很多倍,非常便宜。 第二個大資料生產必須要解決生產的問題,獲取、存儲、處理、服務。 第三個大資料生態,必須要開放、共用、管控、應用。 第四個大資料的發展,規劃、示範、立法、推廣。 第五個,大資料人才要是交叉、複合、培養、實踐。
所以最後我想說,這是一場革命,龐大資料資源使得各個領域開始量化進程,無論學術界,商界還是政府,所有領域都將開始這種進程,這是哈佛大學教授非常精闢的論斷,謝謝大家。
姚宏宇:非常感謝,今天上半場的論壇就到此結束,下半場由張福波先生來主持。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