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重塑傳統IT產業的魔力之手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產業
傳統
黃婕 上海報導 對傳統IT企業來說,雲計算意味著什麼? 「商業模式的改造和新機會。 」在上海市淮海路上的一幢高檔寫字樓裡,VM Ware大中華區技術總監張振倫回答說。 不久前,張振倫帶領他的團隊從浦東搬到了這裡,人員在不斷增多。 這種變化,似乎正昭示著他們所從事業務的欣欣向榮。 儘管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虛擬化解決方案供應商,VM Ware看上去卻像一家新興公司。 一切皆因雲計算——被稱之為「IT界共產主義」的眼下最時髦的名詞。 虛擬化技術能夠説明企業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通向「雲端」。 對VM Ware來說,這意味著更大的市場和更多商業機會。 VM Ware並不是雲計算的唯一受益者。 儘管外界對「雲計算」概念仍如霧裡看花,但對從事IT業的人士來說,以下的事實已經毫無疑義:大規模資料計算和存儲已成趨勢,企業和個人基於「雲服務」的需求也已開始顯現。 對有需求的企業而言,雲計算帶來的不僅是IT技術的改造升級,更是組織與運營模式的創新。 這種變化,同時也在深刻影響著整個IT產業鏈。 一場新的變革已經開始。 需求從何而來? 坐落在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的「1號店」是家B2C電子商務公司,提供從礦泉水、話梅糖到手機、電腦等一切日常用品,2010年銷售收入為8.05億元。 基於電子商務龐大的資料處理需求,這家公司近期在內部建立了一個「私有雲」。 所謂「私有雲」,簡單地說,就是企業自行建立的資料中心。 與之針對的概念是「公有雲」,目前包括谷歌、亞馬遜等提供的雲計算服務,便是一種簡單的針對個人級的公有雲服務。 1號店董事長於剛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電子商務的特點決定了企業必須擁有強大的資料計、存儲後臺。 1號店的私有雲,不僅解決了企業內部資料處理的需要,還被轉化成了「雲應用」服務,為1號店的供應商提供訂單處理、倉儲、產品展示、客戶關係管理等一系列服務。 「雲計算的最大好處在於提高了伺服器效率,為企業節約成本。 」張振倫說,「私有雲」和「公有雲」代表了需求的兩個層面。 一種是針對企業內部資料處理需求,另一種則是針對企業外部的公用資料處理需求。 「私有雲就像是企業自有的發電機,公有雲則是電網。 」張說,就像電力發展的不同階段,兩種需求互補存在。 根據IDC發佈的資料和預測,來自公共雲計算服務的全球收入將以5倍于傳統IT的速率成長。 預計2014年的公共雲計算服務收入預期將達到555億美元,2009年這一數位僅為160億美元。 如此計算其年複合成長率達到了27.4%。 而同期傳統IT產品的增長率預期將為5%。 然而,中國目前仍缺乏大規模公有雲服務。 張振倫說,主要原因在於安全。 大型企業不敢貿然把商業機密放在外部公有雲上。 另外,由於私有雲能夠令企業快速投放業務,因此IT建設不再是企業的成本負擔,而是能夠與業務緊密結合,成了企業的戰略資源,被企業所歡迎。 在這種情況下,雲計算發展便主要表現為一些大型企業自建的私有雲。 包括騰訊、阿裡巴巴等在內的國內大型互聯網企業都開始在內設立雲計算中心。 Tilera亞洲區總裁吳曉東接受採訪時說,企業資料安全、多媒體視頻產業、網路公司等將成為未來雲計算需求的重要領域。 Tilera是一家位於矽谷的晶片公司,該公司針對雲計算提供多核處理晶片。 產業鏈變革 公有雲的缺乏,對傳統電信運營商來說是個機會。 因為公有雲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電信運營商擁有的IDC(互聯網資料中心)可為雲計算提供基礎平臺,電信運營商也擁有投資公有雲的資本實力。 另一方面,電信運營商,通過公有雲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專業雲服務,為運營商開闢了傳統電信以及增值業務之外的新藍海。 但挑戰也顯而易見,運營商作為傳統的CT服務供應商,缺乏對IT服務運營的經驗。 而對傳統IT業來說,雲計算帶來產業革命也已經開始,領先的IT供應商將伴隨雲計算獲取市場份額而改變。 「我認為受影響最大的是軟體產業。 」張振倫說,安全、存儲、各類軟體應用企業,都將面臨挑戰,但也是雲計算的受益者。 PC時代,軟體廠商開發軟體,然後賣給客戶,賺取費用。 但在雲計算時代,這種商業模式將不再奏效。 因此單機計算模式時代最成功的公司,比如微軟、Oracle、ADOBE將面臨最大挑戰。 微軟已經做出應對。 該公司推出了Windows Azure,被認為是Windows NT之後16年來最重要的產品。 在給消費者的信中,微軟CEO鮑爾默表示,微軟幾年前已經開始提出「軟體+服務」的模式現在這一模式進一步落實到了「雲計算」,即微軟不再利用軟體賺錢,而是利用軟體的安裝、存儲、升級和維護等賺錢。 其他公司紛紛效仿。 如果這個模式行 得通,將可能成為微軟乃至傳統軟體企業的一條出路。 與軟體業相比,傳統硬體廠商受到的影響可能不那麼明顯。 有觀點認為,雲計算並非一種新型技術,其實質是IT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的轉變,對傳統硬體廠商來說,目前的設備已經足夠應付雲計算的需求,因此,雲計算對於硬體廠商來說,並不會帶來變革性影響。 有趣的是,硬體廠商們眼下卻憂心忡忡。 當雲計算替代傳統的資料中心,廠商的市場策略與使用者企業的IT組織都將有極大的改變。 由於雲計算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虛擬化軟體、伺服器、存儲、網路、雲管理軟體、應用交付設備各個環節都有互動,這意味著幾大環節上的各家廠商需要相互合作才能構建一個成形的雲計算,這對硬體供應商是個巨大挑戰。 「傳統設備供應商做的‘一錘子買賣’,但是在雲計算時代,他們可能會承擔更多的運營角色。 」吳曉東分析說,未來硬體廠商的盈利模式將會跟軟體廠商越來越趨同,即並非依靠硬體產品本身,而是依靠服務賺錢。 不少硬體廠商已經意識到這個趨勢。 傳統電信設備商華為近期推出了雲計算戰略。 而國內伺服器供應商曙光公司也成立了資料中心,計畫通過提供雲計算的租用服務盈利。 新興商業機會 在傳統電信和IT產業面臨變革的同時,雲計算也帶來新的商機。 Tilera公司正是一個例子。 Tilera的成立時間僅有5年,其創始人之一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阿南特·阿加瓦爾。 這家公司成立最初並不起眼。 但是,公司推出的多核處理晶片,打破了英特爾壟斷主導的X86結構,強調處理的功能和功耗特別適用于雲計算。 「傳統CPU處理擅長的是大任務處理,但是在雲計算時代,諸如郵件收發、上網、存儲等應用,都是典型的小任務,多核處理的優點就在於,比基於英特爾x86的傳統CPU更高效、更節約資源。 」吳曉東說。 正因此如此,Tilera在過去兩年發展迅速。 該公司獲得了來自台積電、廣達等國際大企業的投資,近期還陸續在北京、上海設立了辦事處。 在國內,包括騰訊、百度等企業的資料中心,已經陸續開始試用Tilera提供的處理器晶片。 除了上游的新機會,就雲計算本身也孕育著商機。 雲計算架構和服務主要基於三個層次展開:底層基礎軟體(IaaS)、平臺級服務(PaaS)和軟體級服務(SaaS)。 就目前發展情況看來,國內對雲計算的建設,主要還是基於IAAS基礎平臺的建設,缺乏應用。 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沒有應用層面上的服務,雲計算對於使用者來說就是「浮雲」。 真正像亞馬遜提供雲存儲等出租的服務,目前中國沒有幾家,但這正是市場發展空間。 張振倫認為,PaaS和SaaS的想像成長空間最大。 未來新興的偉大公司,很有可能從這個領域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