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IT技術的新轉折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雲」時代的形成就像100年前人類用電的進程演變,當時的農場和公司逐漸關閉了自己的發電機,轉而從高效的發電廠購買電力。 文 顧列銘(江蘇) 2006年,27歲的谷歌高級工程師克裡斯托夫·比希利亞向谷歌(Google)董事長兼CEO施密特提出「雲計算」的想法時,肯定沒有想到,他的研究可能會影響一個時代經濟的發展以及商業模式的變革。 而在施密特的支援下,谷歌推出了「Google 101計畫」,並正式提出「雲」的概念。 雲計算是一個新興的商業計算模型,它利用高速互聯網的傳輸能力,將資料的處理過程從個人電腦或伺服器移到互聯網上的電腦集群中----集群中的電腦都是很普通的工業標準伺服器, 由一個大型的資料處理中心管理著----資料中心按客戶的需要分配計算資源,達到與超級電腦同樣的效果。 「雲」,既是對那些網狀分佈的電腦的比喻,也指代資料的計算過程被隱匿起來,由伺服器按你的需要,從大雲中「雕刻」出你所需要的那一朵。 這正是最浪漫不過的比喻。 新的解決方案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全球的很多企業對於基於互聯網的計算方式有了新的要求,而雲計算就是這樣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 雲計算是一種共用IT基礎架構的方法,它可以將巨大的系統池連接起來提供IT服務。 雲計算讓企業資料中心的運行更加類似互聯網,通過安全和可擴展的方式,讓計算資源可以像虛擬資源一樣被訪問和共用。 把你的電腦當做接入口,一切都交給互聯網吧。 暢想一下,當電腦的計算能力不受本地硬體的限制,更小尺寸,更輕重量,卻能進行更強勁處理的移動終端觸手可得。 我們完全可以在紙樣輕薄的筆記本上照樣運行最苛刻要求的網路遊戲,也完全可以在手機上通過訪問Photoshop線上來編輯處理剛照出的照片。 更為誘人的是,企業可以以極低的成本投入獲得極高的計算能力,不用再投資購買昂貴的硬體設備,負擔頻繁的保養與升級。 例如,美國的房地產網站Goosipy.com希望建立一個資料庫,計算67萬個家庭在12年間購入沽出房產的的資料,以便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建議。 如果他們自己動手,初步預計,需要花費6個月的時間和數以百萬計的美元。 而最後,他們租賃了Amazon.com所提供的「彈性電腦雲」服務,通過使用Amazon強大資料分析能力,這個專案的完成僅用了3個星期,費用不到5萬美元——雲計算的妙處之一,即是按需分配的計算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大型電腦群的性能。 如果你只需使用5%的資源,就只需要付出5%的價格,而不必像以前那樣,為100%的設備買單。 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只要你的PC或手機等終端裡安裝了一個簡單的作業系統和完整功能的瀏覽器,開機後輸入自己的使用者名和密碼,你存在「雲」中的應用軟體和資料就會同步到終端裡。 「雲」時代的形成就像100年前人類用電的進程演變,當時的農場和公司逐漸關閉了自己的發電機,轉而從高效的發電廠購買電力。 更重要的是,「雲計算」並非是個遙遠的事物:在華為上海公司,幾千名工程師的桌邊沒有了笨重的電腦主機,公司把一部部個人電腦的主機「合併」到了大型伺服器上,只要通過顯示器借助一個幾百塊錢的裝置往內部網路上一連就行, 使用功能完全一樣。 巨頭紛紛介入 從某種意義上說,「雲」是不是一個新生事物。 自從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PC時代的軟體工業開始互聯網化以來,「雲」就始終伴隨左右,像SUN公司的NC(網路電腦)、微軟的.net戰略、SAAS(軟體即服務)、YouTube、 Gmail以及Google的搜尋引擎都可以視為「雲計算」的早期產品。 由於頻寬的發展及硬體設備價格的大幅降低,谷歌意識到「雲」時代真的要到來了,開始其大範圍商業推廣的進程。 在谷歌看來,「雲」必須具備以下條件:資料都存在網上,而非終端裡;軟體會最終消失,只要你的「雲」設備中擁有瀏覽器就可以運行現在的一切;「雲」時代的互聯網終端設備將不僅僅是PC:手機、汽車,甚至手錶, 只要有簡單的作業系統加個瀏覽器就完全可以實現;由於資料都在「雲」端,企業的IT管理越來越簡單,企業和個人使用者也不用再擔心病毒、資料丟失等問題。 雲計算概念方興未艾,戰場上硝煙已起。 其中不乏Google、亞馬遜、IBM與微軟、Sun公司這樣的資訊巨頭。 儘早進入市場的好處顯而易見:贏得良好的公關形象,吸引學界與業界的關注,通過與學界和自由智庫的磨合發展技術。 更為關鍵的是,雲計算被視為將使用者從桌面推向互聯網的一步關鍵棋,在新舊規則交替的緊要關頭,誰贏得了戰場,誰就贏得了規則的制定權。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Amazon與Sun公司何以如此積極地加入這場競爭。 Amazon.com在2007年向開發者開放了名為「彈性電腦雲」的服務,讓小軟體公司可以按需購買Amazon資料中心的處理能力。 Sun公司推出「黑盒子」計畫,該計畫基於雲計算理論建立,稱未來的資料中心,不再會被局限在擁擠而悶熱的機房裡,而是一個個可移動的集裝箱,企業可以把它移動到包括「郊外」在內的各種地方,降低機房的開支。 微軟和Google是這場角逐裡最重要的角色。 眾所周知,從Gmail開始,Google一直試圖通過以互聯網提供給使用者計算能力與服務,顛覆微軟締造的「桌面為王」的時代,挑戰微軟的權威。 Google以開源的姿態推廣它的雲計算平臺,這意味著使用者可以得到這個平臺的代碼並修改它。 這被視作推廣雲計算方式的有利手段。 施密特更是樂觀地表示,他相信,「90%計算任務都能夠通過雲計算技術完成」。 面對Google的挑戰,微軟試圖以Windows Live為基礎,聯結起數以億計的Windows使用者,並向他們提供雲計算,線上存儲是微軟邁出的關鍵一步,比爾·蓋茨在2007年夏天說:「當你想到存儲,就會想到Windows Live。 」 藍色巨人IBM也樂此不疲地參與了進來:合資與Google建立資料中心,支援向卡耐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馬里蘭州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等6所大學的電腦科學研究者提供資金與設備,推動雲計算的研究 ,並在2007年8月高調推出Blue Cloud 藍雲計畫。 IBM高性能解決方案副總裁Willy Chiu透露,「雲計算將是IBM接下來的一個重點業務」。 目前已經部署200多名研發人員在這項業務的研究上。 為什麼不呢? IBM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應用伺服器、存儲、管理軟體,樣樣具備。 而戴爾也在2007年3月成立了新業務部—資料中心解決方案部門,它推出的第一項服務就是雲計算解決方案。 如此多的廠商搶佔雲計算灘頭也標誌著未來IT領域進入了多「雲」的天氣,谷歌的夢想是「整合全球資訊」,將分散在全球各地的,所有可以數位化的,不同語言、不同格式、不同類型、不同版本的資訊,進行分析處理後,通過一個簡單的「插頭」 提供給使用者。 「雲計算」這樣一個新型的資料中心模式的出現,使谷歌無限接近夢想:所有終端設備都變成插頭,資料的存儲和運算能力都交給谷歌來做。 多城市啟動雲計算 2008年2月1日,IBM宣佈在中國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建立第一個雲計算中心(Cloud Computing Center)。 該中心將為中國新興軟體公司提供接入一個虛擬計算環境的能力,從而鼎力支援其開發活動。 IBM與無錫市政府聯合宣稱,這將是全球第一個實現商業運營的雲計算中心。 無錫雲計算中心採用IBM的「藍雲」技術,「藍雲」是一系列基於開放標準和開源軟體的雲計算產品,能夠把電腦連接起來提供如:Mashups、開放協作、社會網路和移動商務等Web2.0應用。 2010年8月,上海市啟動「雲海計畫」, 打造雲計算產業鏈。 上海推進雲計算產業的發展重點為五大方面:一、突破虛擬化核心技術。 二、研發雲計算管理平臺。 上海市力爭在三年內實現上海雲計算產業基地總產值達50億元人民幣,五年內實現80億元人民幣,培養1-2家年銷售額超10億元以上的雲計算企業,引進2-3家銷售額超5億的雲計算企業,在基地內初步形成有影響力的雲計算產業鏈雛形, 並建成具有國際品牌效應和輻射力的上海雲計算產業基地。 據上海市經濟資訊化委正式發佈的《上海推進雲計算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0-2012年)》披露,上海推進雲計算產業的發展重點為五大方面:一、突破虛擬化核心技術。 二、研發雲計算管理平臺。 三、建設雲計算基礎設施。 四、鼓勵雲計算行業應用。 五、構建雲計算安全環境。 國內部分省市和大型企業已開始關注雲計算產業發展。 目前,國內雲計算產業總體仍處於起步階段,多種技術路線和標準共存,尚未形成穩定的產業鏈分工,大規模商業應用模式仍未形成。 上海此時率先發力雲計算產業,佔據雲計算技術與服務的產業鏈高端,將對上海的產業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並期望再造一個千億級的新興產業。 甲骨文和戴爾將利用各自世界級的雲計算技術和解決方案與上海資料港聯合研發、建設、推廣雲計算服務,共同打造上海雲計算產業基地,為廣大中小企業、政府、醫療衛生和教育使用者提供世界級的安全、可靠、成本優惠、便捷的雲計算服務。 上海市雲計算產業基地不僅誕生了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雲計算資料中心,更是創造了其他多項「中國第一」:中國第一個、和第二個客戶定制的互聯網資料中心、中國綠色節能資料中心的最新節能指標記錄、中國最高密度的資料中心等。 而坐落于天津濱海高新區的元雲軟體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于「雲計算」軟體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 目前,該公司為濱海高新區中小企業免費提供企業軟體服務,通過「雲計算」這一強大網路技術服務平臺,助力IT服務產業快速提升緊跟世界IT服務的技術步伐。 不過,大批伺服器聚集在一起,十分耗電,並且產生了許多熱量,怎樣處理這些難題,是個問題。 上海或將借鑒谷歌等國外大型雲計算公司的經驗,在一些具有「冷資源」的地方建設資料中心,現正在全國各地尋找一些具有豐富電力資源,或者製冷成本較低的地方建設資料中心---正考慮在江蘇南通建設一個資料中心。 南通有一個很大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這些液化天然氣由海外的油輪運進來,在南通轉化為氣體。 在這一轉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棄的冷能,這些正是資料中心冷卻伺服器十分需要的。 與此同時,電力資源豐富的內蒙古也被上海看中。 內蒙古一些地方將煤炭發電後往外輸出,中間損耗十分巨大,但是如果將資料中心建在當地,直接利用當地豐富的電能,而將光纖信號輸出,那麼光纖的損耗是十分小的。 雲計算的最終目的是降低運算的成本,採用這些方式將會很大程度上降低雲計算中心的運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