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的將來,人們除了要交水、電、煤氣費,可能還會定時去交「雲計算費」。 這是為什麼? 「雲計算」到底是什麼? 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我們請東南大學電腦學院院長、教授羅軍舟為大家進行解讀。
雲計算是一種商業計算模式,其概念最早于2006年由Google公司提出,具體核心思想是將大量用網路連接的資源進行統一管理,構成一個共用資源池(包含計算設施、存放裝置、應用程式等),並以按需支付、 彈性擴展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服務。 這種服務可以是基礎IT資源(如計算能力、存儲空間等)也可以是軟體或互聯網應用等。 在這種架構中,提供資源的網路被稱為「雲」,此時電腦的硬體、軟體和資料都可以搬到互聯網上,使用者可以通過任何一台可聯網的顯示裝置隨時隨地使用雲,而無需關心「雲」的內部結構與雲計算處理流程。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南京的王先生要去北京開會,他在南京的家中準備好需要展示的幻燈片,然後保存到「雲」中;在去北京的火車上,王先生覺得幻燈片需要修改,於是他通過手機瀏覽器登錄到「雲」, 很方便地利用雲環境中的編輯軟體更新了幻燈片;到了北京,王先生將會場的電腦連接到「雲」,打開幻燈片,順利地完成了報告。 整個過程中,王先生既不用攜帶笨重的筆記本電腦,也不需U盤拷貝資料,甚至不需要安裝任何幻燈片編輯軟體,只需要能聯網的顯示器即可。
隨著雲計算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應用範圍的逐漸擴展,未來雲計算將獲得長足的發展:
雲計算訪問方式的多樣化發展。 隨著移動終端的不斷興起以及物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雲計算的外延將得到極大的豐富。 在未來,任何可聯網的終端設備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訪問雲環境,以獲取所需的服務與資源。
雲計算服務內容的多元化發展。 隨著人們對雲計算需求的不斷增加以及訪問方式的多樣化發展,雲計算將向使用者提供多元化服務內容,並將對多個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對於傳統IT領域,諸如Google以及Amazon等大型互聯網企業將會在雲環境中集成更多的電腦資源,屆時幾乎所有的系統、應用軟體以及資料都可以搬上「雲」,徹底解放廣大普通使用者與企事業單位。
在科學研究領域,隨著雲環境所能提供的計算能力愈加強大,越來越多的大型科學計算應用(如DNA測序、氣象建模等)將被部署到雲環境中。 屆時,利用雲環境中集成的海量資源,這種大型科學計算應用的執行時間將會大大減少(可能由傳統模式下的幾個月降低到只需要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從而能極大縮短科學研究的週期。
在工業製造領域,未來可以建立製造服務化支援平臺,支援製造企業從單一的產品供應商向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及系統集成商轉變,提供資訊共用、製造流程自動管理等服務,極大促進製造業自動化、全球化進程。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雲計算也將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未來,每個家庭的電器都可以連入雲環境。 這樣,人們坐在辦公室裡,也可以很方便地對家裡的每一樣電器進行遠端控制。 同時,家用電器可以通過連入雲環境獲得更多的使用者使用習慣等資訊,並進行協同工作,以提供更加智慧、舒適的生活環境。 除此之外,雲計算還將融入教育、醫療衛生等多個領域之中。
伴隨著雲計算時代的到來,隨著雲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應用範圍的逐漸擴展,雲計算必將對未來使用者的工作模式和企業的商業模式產生根本性的改變,同時這一改變將廣泛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並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力, 最終推動人類經濟的快速發展。
雲計算,讓我們的社會飛速發展
那麼,雲計算到底與傳統計算模式之間有著怎樣的區別呢? 在傳統的計算模式下,人們通常需要針對不同的應用分別購買並安裝特定的應用軟體來處理工作文檔、存儲資料、發送Email、共用資訊等。 而「雲計算」帶來的就是這樣一種變革人們只需要通過瀏覽器連接到「雲」就可以利用「雲」資源完成上述所有操作。 這一轉變好比是從古老的單台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 它意味著電腦資源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人們在使用了某個單位數量的CPU、頻寬甚至整體打包的IT資源後,即去交納「雲費」,就像煤氣、水、電一樣,取用方便。 我們無需再讓自己的電腦軟、硬體不斷升級,只要與雲計算中心連接,就可以滿足需求。
雲計算的出現催生出雲存儲、雲電視、雲殺毒等一系列新型應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 拿雲存儲來說,它就像一塊硬碟,通過互聯網連接到使用者的手機、筆記本電腦、桌上型電腦等設備,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將資料存放在這塊硬碟上,實現資料的同步與共享,而不用擔心硬碟容量不足或資料丟失等問題。 利用雲存儲技術,人們在旅途中可以隨時將拍攝的照片通過互聯網放入「雲」中,而家人只需連接到「雲」,打開雲存儲對應的磁碟分割,就能立刻查閱這些照片,隨時分享旅途快樂。
除了個人使用者,雲計算也為廣大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帶來新的資訊化模式。 傳統模式下,企業在資訊化過程中除了需要建造機房、購買和部署企業管理軟體,還要在設備升級、軟硬體維護、人員培訓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而在雲計算模式下,公司資訊管理平臺由雲計算服務商託管;使用者只要聯網就能通過按需付費的方式使用日常的財務管理、客戶關係管理、電子商務等服務。 這種模式不僅縮短了資訊化建設週期,而且極大程度降低了企業的IT運維開銷,進而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像用水用電一樣用「雲」
目前,我國對雲計算的發展非常重視,國務院在「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促進雲計算的研發和示範應用」;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已在北京、上海、深圳 、杭州、無錫等5個城市先行開展雲計算創新發展試點示範工作;科技部計畫在「十二五」期間建設「中國雲」。 近年來,我國已在高性能電腦設計和製造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研製了「天河一號」等一批國際領先的超級電腦,這為雲計算資料中心的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技術保證。 同時,我國對海量資料的存儲和處理技術也非常關注,「973」、「863」等國家科技計畫都將海量資料的存儲和處理列為研究的重點。 針對雲計算的各項關鍵技術,各大高校也開展了深入研究。 其中東南大學投資1600萬元建設了雲計算資料中心;其研發的海量資料存儲技術被應用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教授領導的AMS-02專案,用於存儲以170TB/年的速度增長的科學資料;另外, 其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專案將海量資料處理技術應用於區域醫療衛生的資訊處理,以準確高效地提供醫療資訊服務。 這些相關研究與應用為雲計算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除此之外,隨著搜尋引擎、電子商務、社交平臺等新型互聯網應用的迅猛發展,許多IT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資料中心,開發和部署了資料處理平臺,為雲計算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
(責任編輯: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