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雲計算
大資料
微軟
雲存儲
谷歌
資料中心
資料中心
雲存儲
目前雲計算建設正在我國如火如荼的展開,其中資料中心作為雲計算落地的重要載體更是發展迅猛。 IDC研究報告指出,2012年中國資料中心市場投資總規模達到119.3億美元;其中面積超過500平米的中大型資料中心超過4000個,占總數約8%,其投資規模占整體約50%;接近70%的中大型資料中心分佈在以北京、 上海和廣州為核心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資料中心的分佈和投資都呈現明顯的聚集效應。 作為資料中心市場主要玩家的各大運營商,在雲計算風靡的背景下,也紛紛加速建設基於雲計算平臺的資料中心,提升其資料中心能力並向下一代演進。
傳統IDC的雲轉變
傳統資料中心豎井式部署模式,使得各個應用系統相互孤立,不能共用計算資源,而應用系統與運行平臺、系統、物理資源間的緊耦合,使得物理資源在重新配置時將影回應用系統的運行與穩定。 這帶來了新應用系統難以快速上馬、資源利用率低、管理運維難度大、能耗高等難題。
而之于雲計算,提升資源利用率、靈活擴展、動態調配正是其優勢。 對於基於雲計算平臺的資料中心,其在網路基礎設施層面將發生不小的改變,包括網路資源的全面和動態調度;面向雲計算應用的靈活性;面向雲計算應用品質的保證性;對網路資源擴展的選擇性。 具體就網路而言,引入雲計算後的資料中心,對網路實現了集中管控、資源捆綁,資料中心內部、資料中心之間的網路將成為智慧管道,而不是簡單的頻寬提供,對IT資源以及網路資源的能統一管理、捆綁服務。
同時,雲計算的引入,使資料中心突破服務類型,更注重資料的存儲和計算能力的虛擬化、設備維護管理的綜合化。
資料中心網路新挑戰
在傳統資料中心向雲資料中心發展過程中,資料中心網路因為資源的雲化,對網路提出了新的需求。 在今年華為商業網路大會上,華為企業業務BG商業網路產品線總裁劉少偉就將其歸納為:彈性、虛擬、開放。 雲計算需要網路能夠快速適應內部結構的變化,例如虛擬機器遷移,彈性的網路能夠更好地適配這樣的業務,而開放才能實現不同業務與底層的接入,真正做到無縫地「適配」。
據瞭解,華為在去年發佈了Cloud Fabric資料中心網路解決方案,該架構最上層是存儲資源和計算資源,下層是SDN controller、業務編排的介面和系統,同時作為一個開放的架構,合作夥伴、廠家和客戶能輕鬆實現對接。
另外,Strategy Analytics企業雲戰略研究服務總監Mark Levitt向記者表示,隨著雲計算時代資料量迅猛增長,越來越多的企業資料中心運營者顯得茫然不知所措。 「雖然企業已經意識到海量資料中隱藏著大量有價值的資訊,但是沒有哪家資料中心的擁有者和運營者能夠提供幾乎無限制的財力和相關資源,以滿足資料量不斷增長所要求的運算能力和存儲能力的相應提升。 隨著資料在量、類型和來源上的不斷增長,客觀上需要有更有效的分析工具來解讀‘大資料’中的含義。 」Mark Levitt表示。
政府組織著手規範IDC服務
儘管近年及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雲資料中心將推向市場,但從行業整體發展看,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副院長劉多表示,目前我們國家的資料中心行業還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整體規模小,我國的資料中心的市場份額僅占亞太市場的5%,小型資料中心在我國的占比達到了90%;
第二,技術水準低,我們國家的資料中心普遍PUE在2.2到3之間;
第三,業務形態還有待完善,目前我們國家的業務形態還是以傳統的業務機架出租為主,高附加值形態比較少;
第四,整體佈局仍然存在相關的問題,資料中心65%座落在京滬廣三個地方,目前主要以面向東南沿海為主。
「這些問題導致了我們國家資料中心在運營的水準和服務的品質上參差不齊。 所以最終會使得使用者的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從而,也不利於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劉多說道。
據瞭解,針對目前資料中心行業所遭遇的問題,我國已開展搭建IDC運營服務的評價系統。 該系統依託國內核心的IDC消費者,組建中國IDC服務評價系統,及時準確的反應和評價各服務商的水準。 目前已經首先完成了平臺的框架設計,並在今年5月的工作會議上討論通過。 截止到10月份,共進行了15次小組討論,已基本完成了平臺建模、服務商評價工作。 另外,啟動了IDC服務商企業的判研活動,預計在明年2月將完成全國8個省份14家服務商的判研。
同時工信部研究院還主導建設全國IDC設施資源的監測系統(設計目的是及時監測和更新全國IDC機房的各項資訊,包括地理、電力、溫度、製冷等方面,降低資料中心能耗和運營的成本), 以及全國IDC網路的監測系統(通過建立全國IDC網路即時監測資料庫,結合大資料系統發現和回饋網路資源變化,提升網路運營水準)。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