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監視公眾隱私的「棱鏡」專案曝光,在全球範圍內引發的強震似乎難以平息。 美國是如何通過互聯網和手機通訊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個人資訊的? 儘管美國政府三緘其口,但通過五角大樓以往的手法,外界仍可管中窺豹。
英國廣播公司11日稱,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互聯網獲得個人資訊,首先得「歸功」于雲計算時代。 如今大量使用者資料不再存放于個人電腦中,而是在雲服務提供者手中。 而後者與美國有無法切割的關係,它們要麼是美國公司,要麼是在美國進行系統業務。 報導稱,例如Facebook在其隱私條款中稱,所有使用者必須同意他們的資料「被轉送和存儲在美國」。 這就為美國繞開他國的資訊保護法律獲得海外使用者的個人資訊打開了便利之門。 「棱鏡」專案允許美國情報人員通過「後門」進入9家主要科技公司的伺服器,包括微軟、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國線上、Skype、YouTube和蘋果。 這些公司的伺服器處理和存放大量資訊。 在得到這些公司授權的情況下,美國國家安全局在美國網路巨頭的伺服器收集資訊以及監聽民用手機通信的技術難度不大。 《大西洋月刊》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雇傭矽谷的私營公司負責「棱鏡」專案的技術工作,報導描述稱,「在米德堡(NSA總部所在地),沒有一部屬於政府的電話或者電腦」。
美國國家安全局面臨的真正難題在於對獲取的海量資料進行分析和甄選。 最容易識別的資訊是文檔、資料庫資訊。 美國情報部門數十年來在這方面早已熟門熟路,他們利用敏感詞進行篩選,然後根據敏感詞出現的頻率和級別進行進一步的甄別。 在監聽無線電通信方面,NSA更是是行家,冷戰時該部門的主要工作就是監聽蘇聯的無線電信號。 傳統的無線電監聽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現在通過語音辨識技術,監視系統可快速過濾通話中的敏感詞,然後自動對含有敏感詞的通信進行重點監控。 美國總統奧巴馬辯解稱,國家安全局並沒有監聽電話通話的內容,僅是通過分析電話號碼以及通話時長,從中找出有「恐怖嫌疑」的通話。 比較麻煩的資訊是圖像和視頻。 儘管美國已開發出自動圖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