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是跨國公司「洗腦術」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跨國公司
作者: 丁玲  他熱衷於車聯網、智慧交通,認同「管車要比管路更加重要」,卻認為同是產業熱點的雲計算是跨國公司的「洗腦術」;他摸爬滾打幹了十幾年的資訊化建設,保持現實主義至上的革命本色,又大膽嘗試RFID等新技術的應用。  32年前,20歲的馬軍紮根長安汽車;10年前,長安汽車啟動資訊化發展戰略,也開啟了馬軍在長安汽車10年的資訊化革命史。  在過去的10年裡,長安一直在資訊化系統整合與標準化建設工作,從未間斷。 面臨系統剛上線時的巨大壓力,他甚至動過辭職的念頭。 但最終,他親手把長安汽車從一個個資訊孤島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並使IT系統支撐著長安汽車,在市場上一路攻城拔寨。  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創新也給長安汽車的資訊化建設帶來新的思考和挑戰。 在回答《中國經濟和資訊化》常務副總編李強強的訪問中,馬軍認為,雲計算其實是IT行業的幾個壟斷者為賣下一代產品所做的準備,把已經有的技術進行整合、優化、包裝得更好,提高它的價值,推動產品升級換代。  車聯網是物聯網的局部  李強強:車聯網的概念在業界爭議比較大,有各種不同的說法,能清晰地定義並做產業前景做出判斷的觀點並不多。 長安汽車在這方面的思考比較多,你認為怎麼定義車聯網?  馬軍:無論是物聯網、還是車聯網,最終要看使用者接觸到的是什麼樣的東西。 現在我們的智慧交通更多的是在管路,採集路上的資料,但實際上不管車。 如果僅以汽車為例,我覺得未來的智慧交通首先應該是管好汽車,其次是管好路,因為路是死的,車是活的。  李強強:缺失了對車的管理,智慧交通是不完整的。  馬軍:沒錯。 如果今天我要從長安集團辦公區去解放碑,有很多路徑可選擇,但是因為路上的資訊不能回饋給車主,那車主就可能選擇堵車的路徑。  智慧交通應該首先把車管好。 現在技術已經基本不存在問題,關鍵是我們怎麼去整合這項業務。 現在大家說的更多的是車多了而路少了,其實我覺得我們的車還不夠多,重點問題在於用車的文化和法規。 與國外相比,我們的用車習慣和法規都還很不成熟、規範。  我比較關心未來的智慧交通、車聯網能不能説明政府去解決行車難、停車難的問題。 其實有很多汽車可以是動態共用資訊的,比如我今天開車到解放碑去辦公,這樣我家裡面的車位就是空著的。 同時也有人需要解放碑到我家附近的車位,那就可以把車位拿出來共用。 這樣車位可以做提前分配,在沒到達目的地之前就知道停在哪個車庫。 車位共用的程度即使不能達到百分之百,也能達到百分之五十。 那停車難的問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決。  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開放資料,需要車企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努力。 我們關心的是政府的資料能不能對企業開放,企業的資料能不能對政府開放。  李強強:智慧交通和車聯網之間的關係,你怎麼理解?  馬軍:車聯網不是物聯網的全部,僅僅是一個局部。 我覺得應該先做起來,繼而才能夠形成產業規模。 這需要找到一個突破口。 物聯網也能解決很多問題,長安的生產線、物流配送等環節都在用RFID。  老百姓對物聯網的推動和應用並沒有多少感受。 要真正推動它的發展,就要讓老百姓認識它、接受它。 限購、單雙號行駛並不是辦法,有錢家庭就可以買兩輛車,經濟條件不允許的家庭就打車或者坐公交,汽車只能在庫房裡面,造成更多有限資源被浪費。 自己買的資源卻不能使用,他能不對政府抱怨?  李強強:的確,車聯網概念火爆的原因,除到了產業升級的必然階段之外,更多動力是來自于民生的倒逼。 所以從因果分析,這件事還是應當由政府主導完成。  馬軍:是的。 車聯網涉及到利益分享、客戶資料分享的問題,單純的企業聯盟很難達到要求。 因為每個企業都想包攬客戶,挖掘客戶身上更多的剩餘價值,不想把自己的客戶資訊與別人分享。 所以這件事情由政府主導最好。  李強強:涉及到的相關部門這麼多,你認為這盤棋怎麼下? 政府、車企、移動運營商分別應該做什麼?  馬軍:我們牽頭,幾方合力來制定方案。 政府也會參與。 參與運營的商家肯定是要利益分成的。  在當前使用者數還沒有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前期可能虧損,這個平臺至少要30萬使用者才能收支援平。 如果加上政府車庫的訴求模型開發以及智慧交通訴求模型的開發,可能還不止30萬。 長安Incall車型是單向處理,如果是雙向的處理,平臺的投資會更大,使用者數要翻倍到60萬~100萬以上才能有盈利。  李強強:政府的支援力度如何? 目前看來,在政策上有沒有不太方便的地方?  馬軍:我覺得首先是政府要怎麼支撐的問題,企業雖然是重要的角色,但前期的啟動還是希望政府能夠支援;其次就是未來資料共用。  如果重慶市在每輛汽車上裝一個RFID收集車流量資訊,這資訊對車企的訴求模型設計是非常有用的。 理想的狀態是,只要汽車啟動,這個平臺就能抓住汽車資訊,計算出幾個小時之後某個地方的車流量會達到什麼樣的程度,道路能否承受這個流量,以便採取相應措施。 這樣政府的管理才會更有效,而且做到了提前的交通疏散,而不是事後。  整合與標準化交替進行  李強強:長安2000年以前就開始著手資訊化工作,一直延續到現在還在做,可以說是國內車企資訊化比較早的一批企業。 如果把資訊化建設劃分階段的話,如何劃分?  馬軍:2001年以前應該算是電算化或者叫甩圖版,2001年我們開始做整合,重新進行系統評估後,長安汽車的供應鏈管理、客戶關係管理、企業資源管理等都選用了Oracle的系統。  2001年以前,長安的資訊化系統很不規範,30多個系統都是孤島,資料不能共用,重複工作很多,而且資料不精細,不能對我們的分析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撐。  李強強:系統對接不起來、產生資訊孤島,是大部分資訊化初級階段面臨的核心困惑。 當時問題嚴重嗎? 整合工作用了多長時間?  馬軍:生產用的是俐碼系統,採購沒有系統,財務用的是金蝶,銷售用的是同大和重慶一家IT公司研發的軟體,MES系統也是用的重慶一家供應商的軟體。 財務、物料調度和業績考核評估都存在很大問題。  還有一些潛規則,比如說用打醬油的錢買了醋,這在財務裡面是常事,但這只有財務清楚,其他人不清楚,沒有辦法評估。  長安現在設計採用的是PDM。 而管理、銷售、採購、物流基本上是用Oracle的系統。 生產製造用的是長安自己開發的MES系統。 整合的工作從2003年起一直持續到現在。 最近兩年尤其實現了一次跨越。  李強強:標準化是整合之前應該做的事情,但長安是一邊做標準化,一邊做整合。 這會不會導致最終標準化的意義喪失,或者重複建設?  馬軍:整合之前,我們做了大量的標準化,但是企業規模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標準化就不能滿足了——產品的通用程度、工藝的通用程度、資料的通用程度,都可能不一樣。 近兩三年,我們又做了大量標準作業優化。 也只有這樣交替進行才能不斷地迴圈優化。  長安究竟是採用休克療法還是循序漸進的方式? 這是當初爭論最多的問題。 最後才決定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 因為在基礎工作不到位的情況下,要進行流程重造,很有可能陷入運營癱瘓。 為什麼說「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那個時候長安是強烈地感受到了。  李強強:標準化以後,有些東西就會無處遁形。 很多企業做資訊化過程中有很多陣痛。 你在做整合的時候,有沒有碰到阻力?  馬軍:阻力大。 說句心裡話,一開始這件事情最大的阻力來自高層,因為所有的權利會重新分配。  李強強:當時你是什麼職位?  馬軍:我那時候是總裁助理,直接向領導彙報。 即便這樣,阻力也還是很大,有些領導不滿意,因為權利被剝奪了,變成了「光腚」,最後一塊遮羞布都被扯了下來。 財務做到三級科目的時候,很多人就已經無處藏身了。  當時一把手是非常支援的,雖然也限制了一把手的權利。 有兩個細節給我印象很深,一是2001年12月,在啟動會上以及後來的每個小結會、每個單項啟動會、推進會議上,一把手都反復在強調一個規矩,不換思想就換人。 二是一把手率先使用OA系統。  李強強:最痛苦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放棄?  馬軍:連辭職的想法都有。 有一些幾千萬的資訊化專案,做著做著就推不下去了,甚至有些CIO自己呆不下去了,被公司擋在了門外。 比如有的民營企業、家族私營企業,老闆對上資訊化非常有決心,但涉及到他的三親六戚時,就狠不下心拿刀砍下去。 所以一把手沒有「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決心是不行的,包括那些私營企業老闆,敢不敢動那些三親六戚,不敢的話,誰做CIO都不行。  「雲」不過是打著幌子賣產品  李強強:雲計算在大型製造企業的應用已經不新鮮了,甚至有的大企業在建私有雲。 長安汽車在雲計算的應用上有沒有規劃?  馬軍:我覺得雲計算是IT行業在包裝概念、引導升級換代。 雲計算的實質在很早之前就提出來過,現在只不過是幾個IT行業的壟斷者把遊戲規則制定得更好罷了。 我認為雲計算、虛擬化,是為其賣下一代的產品奠定基礎。  李強強:你是現實派,而且立場很堅定。  馬軍:實際上,雲計算和當年的資訊共用是一樣的。 很多年以前都已經實現,伺服器上存不下的東西可以存在另外的地方,根本不用去管存放在哪裡,這跟你沒有關系,是後臺服務的事情。 打開水龍頭有水喝就行了,後面接的是嘉陵江的水還是長江水,你根本不用管,那是別人的事情。  當然我不是反對雲技術。 未來我們只能買這幾家壟斷者的產品:Oracle、IBM,HP下一步和SAP整合,也是要做一體化產品,IBM收購大量的軟體也是為了準備一體化產品。 實際上就是被這幾家壟斷,你不得不買。  虛擬化、雲計算哪個是我們國家創造出來的? 都是國外創造的,然後給我們洗腦,讓我們付錢。  李強強:還有一個話題,叫「行業雲」,又叫「公有雲」。 在汽車行業研發、設計能否用公有雲? 用的時候只需要交服務費,而不用重複地買License。  馬軍:「公有雲」就是要開放,得由政府來主導,企業主導不了。 這個理念沒有問題,政府來搭台肯定也沒有問題,但是某個企業來搭台肯定是不行。 再就是安全問題,比如我搭一個行業雲,把資料放到行業雲,這個資料安全嗎? 這是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李強強:接下來在IT方面,有什麼長遠的打算?  馬軍:第一,進一步優化健全系統,我們還有一些空白地帶,必須把它填補起來;第二,優化整體系統匹配、提高效能;第三,利用系統的分析和管理功能,真正消除那些不該出現的差異,支撐企業管理和業務的改良。  我們有了資料就可以控制,就像控制公差一樣,公差可以上下10%,但是隨著設備精密度的提高,公差可以控制在上下5%。 更精密以後,可以控制到上下3%,波動越小,成本就控制越好,精細化管理做得越好,效率也就提升了。 我們想把這方面做得更深一些,真正去支撐公司的經營和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