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與企業需求匹配最重要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伺服器 私有雲 雲計算 虛擬化

[導讀]當「雲計算」呼嘯而來時,企業自建私有雲卻面臨著無路可循的艱難境地。 一家大型央企的CIO在一次資訊化會議中就曾公開質疑,「每次開會把私有雲說得很熱鬧的大多是軟體服務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企業自建私有雲,這時候建企業私有雲不靠譜吧? 」 「伺服器一死企業整個業務就停擺了,你問我為什麼不讓伺服器永遠活著,那個時候還沒有‘雲計算’啊......」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航國際」)資訊化推進辦公室主任朱東邊說邊攤開了雙手,這是他為記者做的一個關於「 雲計算」出現之前的形象假設。

而當「雲計算」呼嘯而來時,企業自建私有雲卻面臨著無路可循的艱難境地。 一家大型央企的CIO在一次資訊化會議中就曾公開質疑,「每次開會把私有雲說得很熱鬧的大多是軟體服務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企業自建私有雲,這時候建企業私有雲不靠譜吧? 」

正是在這樣的猜測和質疑中,中航國際選擇了自建私有雲的大膽嘗試,其實此時的朱東恐怕也並未意識到,中航國際這一探索性創舉已經于不經意間開啟了企業私有雲領域的「潘朵拉魔盒」,讓企業看好但無突破的私有雲領域在中航國際已經破曉。

「我們已經掌握了私有雲的放置技巧,現在私有雲上的資訊化系統與伺服器的關係,就像《西遊記》裡的孫悟空與他自己的汗毛,死掉的是汗毛變的孫悟空,而孫悟空本人卻永遠也死不了。 」朱東如此形象評價中航國際自建的私有雲。

尷尬的「替身」

中航國際于2007年開始實施「大集中」的ERP模式,全國各地以及海外分支機搆相繼將伺服器統一歸到總部,「全公司所有業務的伺服器都集中在我這兒,」朱東說,「從那時起我就沒睡過一天安穩覺,總覺得這就像埋下了一顆‘ 隱形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引爆。 」

實際上,中航國際的企業性質就已經決定了公司資訊化的複雜性與艱巨性。 中航國際以國家防務和民用航空所需的航空技術和產品進出口為核心業務。 除了航空產品之外,還有大宗政府產品出口、船舶和大型成套設備出口、一般貿易業務,以及電子製造、零售、鐘錶業、房地產、酒店與物業管理、礦產資源等業務。 飛亞達手錶、深南電路板、天馬液晶顯示板等都是該公司所屬企業生產的。 用朱東的話來說「公司經營的業務看似有點雜」。

中航國際是一個多業務形態的跨地域大型集團公司,在國內有12個子公司、在全世界30余個國家和地區設有60多家海外機構,擁有7家上市公司,公司員工超過5萬人,資產規模逾1000億元,年銷售收入達600億元。

朱東心裡清楚,這樣一個大型國企,在全公司實施「大集中」的ERP模式,意味著公司所有的業務將由總部的伺服器統一協調運行,如果總部的伺服器因地震等不可控因素出了故障,那麼公司的整個業務運營將面臨停擺的嚴峻考驗。

「假如有一天,伺服器‘啪’的一下,出現故障而癱瘓了,那又該怎麼辦? 」在ERP系統上線之前,朱東不斷思考著,試圖找到萬全之策。

為了避免「隱形炸彈」被引爆,中航國際在離總部30公里的地方安裝了即時災備系統。 在幾十公里外的另一個機房,有一個和總部機房裡的ERP系統一模一樣的系統,而每做一個業務總部伺服器上的資料就會隨著即時傳過去,這就相當於「為總部的伺服器找了個替身」。

在朱東等人的周密部署下,似乎一切都是可控的,但是,在一次主動發起的非常逼真的資訊化系統災備演習當中暴露出的問題使得朱東像被一盆涼水潑了個透心涼,那次以後他對現有災備系統的安全性產生了高度的懷疑。

災備系統平時處於一個半休眠的狀態,它雖然活著但是不能工作,只能接受資料,公司做一點業務就傳一點資料過來,朱東清楚,系統真正啟動起來是需要花時間的,而到底要花多少時間,這正是災備演習的核心目的。

2008年的一天,在中航國際資訊化系統和往常一樣正常運行之時,「啪」的一下,系統突然出故障了,為了確保全公司上下5萬多人正常工作,朱東立即吩咐手下的工程師將離總部三十公里的機房裡的備份系統啟動,然而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 工程師急地直跺腳,朱東的心也越揪越緊,眼睛盯著電腦螢幕上一分一秒正在流逝的時間。 直到1小時40分鐘之後,災備系統才正式啟動,各項業務也才開始正常運行。 這是一次對於「替身」應急啟動演習的場景,雖然只是一次演習,卻讓朱東不得不暗自思索,「在我精心準備、佈局到位的情況下,啟動災備系統還需要1小時40分鐘,那麼在無準備的突發情況下,還不知道何時能啟動起來。 」這讓朱東的神經重新緊繃起來,「災備系統的‘替身’功能真的太差了」。

與此同時,讓朱東頗為頭痛的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資料傳輸過程當中存在不可控因素。 從總部伺服器向災備系統資料傳輸的過程中,經常有協力廠商施工將線路挖斷的情況發生,或者電信、網通自己出現了什麼問題,導致公司的專線系統停滯半小時,一停資料就傳不過去了,這就出現了新資料傳不過去, 災備系統中的資料還是老狀態的情況。 「此時,備份系統的資料就和正式系統的資料不一樣了,也就是說出錯了。 」朱東告訴記者。

隨著中航國際在全公司對ERP系統的持續推廣,朱東越是覺得自己就如「刀尖上的舞者」,時刻謹慎地跳著舞,卻不知何時就會被尖刀刺得遍體鱗傷。

那年「雲計算」還沒興起,自建災備系統只是下下策,卻也是唯一能把可能的損失降到最低的方法。 而當「雲計算」真的來臨時,朱東感到,幸福真的來敲門了。

「試驗田」涉雲

「當發現雲計算這一有利‘武器’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借它來拆除大集中ERP模式下的隱形炸彈。 」朱東自2009年起就對雲計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雲計算很快在宏觀領域大放異彩,公有雲、私有雲等諸如此類的詞語也成了企業紛紛關注的焦點,然而很多大型國企對公有雲的安全性持懷疑態度的同時,也對自建企業私有雲疑慮重重,甚至有大型國企CIO向記者抱怨,「企業自建私有雲雖說不是 ‘難於上青天’,卻也處於懵懵懂懂、無從下手的階段。 」

一度朱東也不斷問自己,「雲計算」到底是什麼? 他很迷茫,因為各種紛繁複雜的觀點充斥著,就連「雲計算」專家也難以解釋清楚這個問題。 他又問自己,「自建企業私有雲的話,虛擬化是必要條件嗎? 」他依然難以回答自己,因為當時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踏出這一步,業內也就沒有有價值的案例可供參考。

「那麼到底要不要涉足企業私有雲呢? 」朱東第三次問自己,為了回答自己的諸多疑問,他帶領IT工程師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調研、分析、論證的工作中,以研究企業私有雲對企業到底有沒有好處,調研結果證明私有雲對企業是有很大好處的,然而, 在整個行業諸多疑問都懸而未解的情況下,中航國際到底是繼續觀望還是大膽嘗試呢? 「我們當時考慮的很簡單,只要對企業有好處我們就做。 」朱東非常慶倖公司上下對此專案的一致支援。

於是,從2010年初開始,朱東就將其已在全公司推廣開的ERP系統交給了手下的部門經理打理,自己則將80%的精力放在了企業私有雲上。 剛開始,朱東採取了小範圍、少資金的試驗形式,當時他們做好了兩手準備:一是如果試驗成功了,就在全公司正式上馬私有雲;二是如果不成功,由於在資金和人力上的投入也不算大,可以作為今後資訊化之路的「前車之鑒」。 「現在看來,這種模式是可供其他企業參考的。 」朱東回憶起來頗為欣慰。

普遍的觀點認為虛擬化是雲計算的基礎,一些企業為了實現向雲計算的過渡正在進行虛擬化的準備工作。 但是,部署完雲系統的朱東卻語出驚人,「虛擬化不是企業部署雲平臺的必經之路。 不實現虛擬化也可以實施雲的架構」。

不過,起初朱東也將虛擬化作為雲平臺部署的前提。 然而經過不斷探索和試用後,他們發現,公司採用分散于各地的實體機,在使用者請求進來時,使用者本身不知道請求被分配在哪裡,由哪台伺服器回應。 但是雲的特徵都已具備,對於雲的實現也沒有任何影響。 虛擬化雖然很有用,但也可以在有更多應用需求出現時,再將其部署上去。

「別人一般猜測比較多,認為虛擬化是做雲必不可少的前提,而我們對於虛擬化和非虛擬化都嘗試實踐過了。 」朱東非常樂於分享經驗,他認為,「實體的伺服器集群也能夠做資源池,動態地調取資源,給每台伺服器分配不同的任務。 虛擬機器的優勢主要在於可以脫離具體伺服器的物理形態,更加靈活地展開部署。 通過虛擬化,可以在一台物理伺服器上部署多台伺服器,靈活地加減系統,不受物理機數量的限制,這是物理機與虛擬機器的唯一區別。 因此,雲平臺的部署不絕對依賴于虛擬化。 同時,虛擬化也並不意味著雲的實現。 」

「我們誤打誤撞走上了這條路,其實是有一定運氣的。 」在朱東看來,公司上ERP系統時面臨著兩種技術的選擇,一種是買一個大一點的小型機,另一種則是買PC伺服器。 他們在論證過程中發現,公司的資訊化系統需要有這種隨需隨加的集群和負載等技術,而公司頗為英明的決策在於最終選擇了PC伺服器。 實踐證明,搭建企業私有雲,用大一點的小型機的話,需要充分利用資源,勢必要走上虛擬化之路,與走PC伺服器這條路相比顯然複雜一些。

由於中航國際一方面沒有在硬體方面做大規模變動或更替,也沒有投入大額資金,另一方面這些心血的結晶都是公司自己摸索實踐出來的,並未與相關的軟體服務公司進行合作,如此一來,關於私有雲平臺,公司上下的過渡就變得容易多了。

2010年10月,中航國際的第一套ERP系統正式搬到了企業私有雲上,當年12月,公司的第二套ERP系統也搬到了私有雲上,今年年初,公司上了單點登錄和統一身份管理系統,並將此兩個系統與ERP系統相結合, 然後將含有單點登錄和統一身份管理系統的ERP系統搬到了私有雲上。 「這就更複雜了。 」朱東補充道,「不過最終還是將其實現了。 」

最省錢的方式

在中航國際政府產品出口部綜合處工作的王立(化名)最近發現,自己辦公離不開的ERP系統運行得非常穩定,以前隔三差五就發一個關於系統需要打補丁的通知已經被取消了。

以前,公司每為系統打一個補丁就得發一個通知,涉及範圍包括全國各地以及海外機構,告知他們在幾點到幾點不許在系統上做業務,要打補丁了。 「現在有了雲平臺,隨時折騰系統隨時回應,整個系統再也不中斷了。 」朱東告訴記者。

雲平臺搭好後,朱東原來時刻擔憂的「隱形炸彈」也被其輕而易舉地拆除了。 雖然公司仍然實施大集中的ERP系統,可是伺服器卻不再只是總部這一處了,朱東頗為興奮地說,「雲分佈在我設計的地方,我想讓它在哪就在哪兒,這個問題我們在技術上已經解決了,目前來說,我們將雲放在了總部和三十公里外的機房裡。 」

更讓朱東頗為激動的是,假如總部伺服器出故障了,對系統運行不會有任何影響。 舉例來說,海外一個分支機搆的使用者,在ERP系統上做了某個業務,由雲自動分配哪台伺服器回應他的操作。 因為,所有的伺服器都是活的,這時候任何一台伺服器壞掉了,也絲毫不影響剩下的伺服器繼續工作。

私有雲平臺還為企業帶來了其他意想不到的好處。 以前公司購買一台伺服器需要150萬元左右,因為要考慮其長期運行的問題,所以要留大概20%~30%的空量,而這設計空量多出的40多萬元在系統運行中基本上是用不著的,是屬於應急備用的,但這部分設計的空量仍屬於成本的一部分。 另外,這些空量部分雖然沒有工作,但是它的CPU要工作,記憶體和硬碟都要轉,都要耗電。 這部分損耗相應的電力,以及跟電力相配的空調也要消耗電,而這些都造成了成本的增加。 而這僅僅是一台伺服器造成的成本浪費。 自從建了企業私有雲以後,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用多少買多少,什麼時候需要新資源了,買一個插上去就好了。 」朱東輕鬆地說。

而私有雲在計算資源更新方面的硬體投入也較原來模式更加經濟。 幾個月前,朱東等人做了一個有關計算資源更新的成本投入測試,當時設計的是IBM3650m3,兩個CPU,每個CPU是6核,20G記憶體大概加5塊硬碟,成本為6萬元。 用10台這樣的設備,設計120個CPU計算能力的設備花費僅僅60萬元,較原有模式中動輒一兩百萬元投入大幅降低。 「最主要的是計算資源更新的資金是根據需求隨時投入的,而不是原有模式中在設計之初預投入的。 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花,用多少花多少,這種模式被看做是為企業真正省錢的好方式。 」朱東幸福地說。

中航國際在企業私有雲上初戰告捷的消息在業內不脛而走,讓企業看好但無突破的私有雲搭建難題已經破曉。 最近,朱東特別忙,他不僅要忙公司各項資訊化系統的落地,還應邀參加了一系列業內組織的CIO論壇活動,毫不吝嗇地與眾多渴望自建企業私有雲的CIO分享經驗。

但是朱東認為,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合做私有雲。 「企業CIO要深入瞭解雲到底是什麼,並能為企業帶來什麼,還要對企業自身需求進行深入的瞭解,將兩者進行匹配。 如果現階段雲能更好地滿足企業較多的需求,那麼雲就是好的選擇;如果匹配度並不高,那麼雲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

(責任編輯:劉芬)

相關文章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