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工業和資訊化部發佈了《基於雲計算的電子政務公共平臺頂層設計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隨即,工業和資訊化部在陝西召開了全國地方電子政務公共平臺頂層設計工作座談會,著手在全國範圍內推動電子政務公共平臺頂層設計。
《指南》一經出臺就引起了各級政府部門的廣泛關注,分析其主要原因在於它將雲計算的先進技術與頂層設計的總體思路結合在一起,直面在智慧城市與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資源整合及共用難題, 為各地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指明瞭一條可行的道路。
政務雲建設的問題
長期以來,資訊系統資源整合與共享一直是電子政務建設的痼疾。 近年來,智慧城市興起後,這個問題也成為了智慧城市建設繞不過去的一個「新」課題。 無論是電子政務建設,還是智慧城市建設,這兩種與政府資訊化密切相關的建設模式都不是在一張白紙上作畫,都要在現有資訊化建設成果和水準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已有硬體、軟體、資料資源,借鑒、總結前期建設的經驗, 才能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開展建設。
、智慧城市「資訊孤島」普遍存在
目前,我國有154座城市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有140座城市將要入圍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但大多數城市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就是城市各部門的資訊系統之間相互獨立, 在資訊系統資源的綜合開發應用方面較少,資訊孤島的現象普遍存在。
、電子政務「條塊分割」問題突出
電子政務方面,專案建設經費來源多樣,有發改委的工程專案、財政部的行政經費、科技部的專項資金等等,各條線有各條線的管理要求,電子政務建設在國家層面尚未形成統一的管理體系。
從各部委電子政務系統建設的佈局來看,由於各部委資訊化建設是在一種分散體制下展開的,一個部委一個「金」字工程,一個辦、廳、局一批資訊系統,最終造成了國家電子政務資訊孤島、重複建設、縱強橫弱等問題。 各部委的資訊化投入越多,形成的資訊化壁壘就越高,嚴重影響了電子政務的投資效率和產出成果。
、雲計算資源整合效用遭遇機制瓶頸
純就技術而言,雲計算技術可以推動實現資訊系統資源較高水準的整合與共享。 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設與電子政務實施過程中,受制于機制約束,雲計算技術只能作為一種補充技術、一種試驗技術在局部範圍內得到應用,其作用更多地體現為對現有資訊系統進行有限地修補,雲計算技術的潛能和優勢無法充分發揮。
問題越積越多,影響越來越大,資訊系統資源整合與共享難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管理部門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管理問題,需要自頂層進行統籌安排和總體規劃。 在這樣的背景下,《基於雲計算的電子政務公共平臺頂層設計指南》適時出臺。
政務雲建設的新方法
充分理解《指南》所表達的思想,抓住《指南》的精髓,有利於更好地指導電子政務建設。
、《指南》清晰指明「頂層設計」的設計路徑
有關電子政務的頂層設計在業內呼籲已久,如何做「頂層設計」,《指南》提出了方法和路徑。 第一,公共平臺頂層設計要密切結合電子政務發展實際,指導電子政務公共平臺建設實施和應用服務。 第二,要以需求為導向,系統框架和服務功能設計要滿足各政務部門的需求。 第三,要以效益為根本,要提出電子政務公共平臺降低建設和運行成本、提高基礎設施利用率的量化目標,確保建設和應用取得成效。 此外,《指南》提出了頂層設計的實施保障:要明確電子政務公共平臺的建設原則、實施步驟和運行保障的制度措施,確保頂層設計可實施;明確電子政務公共平臺建設、運行、服務和管理機制,完善資訊安全管理措施,確保平臺可持續發展等等。
、《指南》全面詮釋「公共平臺」的作用機理
既然提出頂層設計,為何以公共平臺為載體? 《指南》闡述了公共平臺的作用機理。 《指南》指出,電子政務公共平臺是統籌利用已有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網路資源、資訊資源、應用支撐等資源和條件,統一建設並為各政務部門提供基礎設施、支撐軟體、應用功能、資訊資源、 運行保障和資訊安全等服務的電子政務綜合性服務平臺。 從概念上即體現了電子政務公共平臺的用途。 此外,《指南》還對公共平臺的作用進行了詳細描述,首先,該平臺將實現資料和業務系統與承載的技術環境分離,即各部門基於電子政務公共平臺實現資料和業務系統的建設與完善,不再需要單獨自建、更新和升級技術環境。 其次,統一由平臺為各部門實現政務、業務目標提供公共的技術環境和服務支撐。 再者,滿足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資訊共用,以及行業系統與地方應用條塊結合的需要。 可以說,公共平臺從軟硬體的建設、部署到資訊資源的利用與安全維護等方面,都做了統籌設計與安排,以避免類似以往的孤立建設造成的資訊孤島現象,有利於資訊系統資源整合與共享,並促進政務業務流程重組與優化。
、《指南》強調發揮「雲計算」的技術優勢
《指南》對雲計算的價值做出了充分的肯定,正是雲計算技術使電子政務資訊系統資源分享與整合成為了可能。 《指南》中提到,充分發揮雲計算虛擬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擴充性等優勢,利用現有電子政務基礎,建設完善電子政務公共平臺,支撐各部門應用發展,促進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資訊共用。 具體體現在「推動資料和業務系統與承載的技術環境分離」、「實現基礎資訊共用和統一」、「實現基礎設施和資源分享運用」、「提供公共的技術環境和服務支撐」等方面。 雲計算技術的潛能和優勢在《指南》的指引下將進一步得到發揮,並促使電子政務資訊系統資源分享與整合真正落實。
政務雲建設的幾點建議
《指南》的及時出臺,為政務資訊化建設提供了有效指引,但這些指引要轉變為實實在在的工作推動力,還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充分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因地制宜抓好落實。 為此,我們建議如下:
、以頂層設計為抓手,做好規劃
技術方面,要緊扣《指南》中覆蓋的系統架構、基礎設施服務、支撐軟體服務、應用功能服務、資訊資源服務、資訊安全服務、應用部署、運行保障服務以及服務實施這九個方面的設計內容,在本單位資訊化實踐的基礎上, 分析未來數年的資訊化建設需求,提煉上述設計領域的共性規律,取捨、細化、深化《指南》中的各條約定,自頂而下構建好整體技術框架。
管理方面,要吸取以往「規劃容易,落實難」的教訓,把執行機構建設作為最重要的管理保障措施來抓實。 執行機構是真正提供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組織,負有建設、運營和管理電子政務公共平臺的職責,是總體規劃落實的關鍵所在。 因此,無論是由政府部門另行組建,還是委託協力廠商擔當這一角色,都要在規劃時就予以明確。
執行方面,要勇於打破條塊分割體制,在完整的橫向資源整合與共享規劃的基礎上,從單個政務部門入手試點,初步成功後再向其他政府組成部門進行橫向擴展,運營成熟後再向所有平行政府部門進行推廣, 最後再向下級政府部門延伸並與上級政府部門進行平臺對接。
、以電子政務公共平臺建設為重點,循序漸進
《指南》告訴我們,建設統一的電子政務公共平臺是破解資源整合難題的唯一手段,也是未來幾年電子政務和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所在,然而,這項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先易後難,逐步推進是這項工作推進過程中要秉承的基本原則。
電子政務公共平臺是一個綜合平臺,它可以看成是一個由硬體公共平臺、軟體公共平臺、資料公共平臺、安全公共平臺,運營公共平臺共同構築的複合平臺。 建設單位可以從硬體公共平臺建設入手,統合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網路資源,形成硬體資源池,構建好硬體公共平臺。 在硬體公共平臺之上,再搭建面向SOA的支撐軟體架構體系,規劃好基礎能力元件和業務能力元件,建好應用部署平臺、發佈平臺和管理平臺。 在軟硬體公共平臺之上,就可以進一步梳理出政務資訊資原始目錄,制訂好政務基礎庫、主題庫標準,建設資料交換與共享體系並配以相應支援工具,最終形成資料公共平臺。 在建設硬體、軟體、資料公共平臺的過程中,建設單位應根據需要來配套建設安全公共平臺和運營公共平臺。
、以雲計算技術為核心手段,全面鋪開
雲計算技術是新一代資訊技術中的核心技術,它完整地覆蓋了硬體、軟體、資料各個技術架構層次,不僅可以解決使用者的業務問題,還可以為使用者帶來資源整合,動態調配、按需使用、節能降耗等一系列的集中管理好處。 因此,在建設電子政務公共平臺過程中,建設單位應當將現實需求與雲計算的技術特點有機結合起來,找好建設平衡點,既不要超前建設,也不要限制未來雲技術的潛力發揮。 這方面的最好實例就是應用支撐層中如何取捨PaaS平臺建設的問題。
總之,通過《指南》制訂出總體規劃,再在總體規劃中圍繞電子政務公共平臺確定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同時充分發揮出雲計算技術的優勢,新一輪的電子政務建設必然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