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寂寞的主管部門似乎總是希望以政策來挑逗產業的神經。
去年10月份的時候,工信部表示正加緊編制雲計算產業指導意見。 然後,等啊等啊等啊,這意見一直沒出來。 現在工信部又跳出來說了——正加緊編制雲計算產業指導意見,不同的是,這次他們表示這一產業指導性檔「有望於今年兩會後正式出臺」。
消息一出,有財經媒體趁熱打鐵,推出了11個雲計算概念股的價值解析。 值得玩味的是,大部分個股點評中都有類似這樣的表述:「上述產品目前還處於培育期,預計將從明年開始為公司貢獻業績。 」
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大多數企業開發的雲計算產品根本還不足以成熟到為市場所接受? 可從2006年被提出,2007-2008年由亞馬遜、谷歌等國際IT巨頭跟進,2009-2010年高調席捲中國並形成業態,2011年被光榮納入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2012年繼續推進...... 雲計算明明已經在中國雄起超過四載了。
四年,還培育不出像樣的、能為企業貢獻業績的產品? 那麼雲計算產業的發展,是不是就可以用遲滯來形容了?
概念好,但貌似過時了雲計算其實去年就已經不那麼受寵了——至少在素有「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晴雨錶」之稱的高交會上。 前年有20家企業紮堆推出雲產品,而去年九大展館打出雲計算概念的參展商只有不到5家,還真是少得可以。 今年不知道,還沒開,但估計只會更少,不會多。
在很多家電行業的展會上(比如深圳華強北經常開的XXX消費電子展),「雲」概念一直盛行。 比如本斯電器,推出的電鍋都要叫「雲電鍋」,其實它不過就是安插了遠端遙控的程式而已,套在物聯網或者移動技術上,一樣說得通。 除了這款電鍋外,我注意到而今大多數家電展商都棄用雲計算,回歸智慧的概念了。 「本來也僅僅是概念包裝、概念行銷,就像以前的低碳環保。 可雲計算比低碳環保還難說清楚。 」有個別參展商言辭犀利,「雲計算這個概念已經過時了」。
這個在今天聽來依舊很玄的概念,真的過時了? 要解答這個問題,似乎得先厘清一個最根本的邏輯——雲計算到底是什麼?
國內相關雲計算的定義,光查找百度百科就不下於二十種。 此處我們不做技術性探討,選取業界較為趨向的定義:「雲」就是存在於互聯網上的伺服器集群上的資源。 本地電腦只需要通過互聯網發送一個需求資訊,遠端就會有成千上萬的電腦提供需要的資源並將結果返回到本地電腦,所有的處理都在雲計算供應商所提供的電腦群來完成。 通俗說來,就是將資源由大型硬體設施通過網際網路以服務的形式提供。 文檔、電子郵件以及其它的資料都可以儲存在雲裡,從而這些檔在任何電腦和行動裝置上都是可以得到的。
雲計算的定義,其實更加像對使用雲計算可帶來的效果的闡述。 而光看這個效果,就知道雲計算會給整個IT產業鏈條帶來怎樣革命性的衝擊。
傳統的IT產業鏈包括設備供應商、軟體發展商、代理商、系統集成商、服務提供者和運營商。
而雲計算的運用,最首要也是最可怕的,是威脅硬體供應商的生存;你想啊,雲計算最核心的玩法說白了就是海量資料的管理——面對如此龐大資料的存儲與分析工作,雲服務商的機房是絕對是鴨梨山大,所以雲服務商只能採用虛擬化、重復資料刪除 、自動精簡佈建等技術提高硬體設備的使用率。 而使用率被大幅提升的同時,出貨量必將銳減。 於是,硬體供應商的存活將變得艱難很多。 拔高一點思想層級:從環保的角度看,丟開硬體也是大勢所趨。
其次,擠壓管道商和集成商的利潤空間;PC時代,軟體廠商開發軟體,然後賣給客戶,賺取費用。 但在雲計算時代,這種商業模式將不再奏效。 服務商將擁有更多的機會通過雲平臺服務賺錢,這些服務包括企業級郵件、合作夥伴關係、資料存儲、備份等。 當使用者不再進行設備採購,轉而採購雲計算供應商提供的服務的時候,集成商的利潤空間將被大大擠壓。
所以我們看見PC時代最成功的公司微軟、Oracle、ADOBE皆臨陣皆兵,輪流發佈雲戰略。 比如微軟公司推出了Windows Azure,被認為是16年來繼Windows NT之後最重要的產品。 在給消費者的信中,微軟CEO表示,微軟幾年前已經開始提出「軟體+服務」的模式,現在這一模式進一步落實到了「雲計算」,即微軟不再利用軟體賺錢,而是利用軟體的安裝、存儲、升級和維護等賺錢。 其他公司紛紛效仿。 如果這個商業模式行得通,將可能成為微軟乃至傳統軟體企業的一條出路。
(責任編輯:fuming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