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軟體巨頭CA的最後一次豪賭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巨頭
如今的CA已經略顯虛脫,雲計算是不是一劑猛藥? 本刊記者 金燁 作為擺脫頹勢的措施之一,前任CA軟體首席執行官John Swainson在5年前曾經以更簡潔的「CA」代替了原來的「Computer Associates」。 而在今年5月的年度使用者大會上,這個衰退中的軟體企業二度更名:在Logo中的「CA」之後,悄然加入了「Technologies」。 7月27日,CA久別重逢般出現在中國媒體大眾的視野中,並出乎業界意料地祭出雲計算大旗,企圖在中國軟體市場挽回敗局。 但此時的CA已經略顯虛脫,在華生意也因頻繁的管道震盪而一落千丈。 即便這個曾經輝煌過的軟體企業正在努力適應新的生態環境,但一切看起來為時已晚。 瀕死絕境 2000年至今的10年,幾乎是CA歷史上最壞的10年。 在此之前,它曾以60多億美元的營收規模排在微軟之後,位列全球軟體第二。 自1985年進入中國市場後,這家由華人企業家王嘉廉創立的獨立軟體公司在十幾年裡組建數家合資公司,在中國市場一路攻城拔寨。 熟悉CA的一位分析師向《中國經濟和資訊化》記者表示,CA在華業務遍地開花時,SAP和Oracle在中國市場上還很弱小,「CA伴隨微軟度過了一段‘雙子星閃耀’的輝煌歷史」。 2001年是CA的分水嶺。 此後,CA順風順水的時代戛然而止,虧損與醜聞陸續發生。 2001年,因偽造銷售合同,CA陷入一場史無前例的財務醜聞——該公司前CEO Sanjay Kumar在2006年坦承曾主導虛報CA在1999年和2000年的業績資料,並以說謊、收買證人等方式干預之後的聯邦調查。 2007年年初Sanjay Kumar被判刑12年,並支付8億美元賠償因作假賬而給投資人造成的損失。 這次危機不僅讓其創始人王嘉廉黯然下課,也讓CA從此陷入衰退,並進入漫長的調整期。 前述不願具名的分析師稱:「2001年,SAP和Oracle瓜分了中國資訊化軟體領域的各類年度大獎。 」隨後,CA毫無前兆地關閉了中國臺灣分公司,並在亞太地區裁撤了總計6家分公司。 對於CA大範圍關閉分公司的舉措,業內人士認為,CA在亞太地區由直銷轉向代理經銷模式,顯示公司財務醜聞風暴後,CA仍需調整「體質」——裁撤多家分公司能夠降低經營成本。 求生艱難 抱殘守缺會使前途更加暗淡,要想擺脫苦痛的折磨,CA勢必要做出改變。 對於這次公司Logo的更換,亞太及日本地區管道銷售副總裁Jim Fisher表示:「舊名稱不能充分體現公司使命,我們感到厭煩,使用者也是如此。 」當前,通過谷歌搜索「CA」,出現的竟是「state of California」和「Cocaine Anonymous」。 二度更名,看來CA確實要做出一番重大改變了。 CA在2010年的市場費用與去年相比將大幅提升50%,達到2億美元。 短期內,CA就以數億美元先後買下了Nimsoft、3Tera、Cassatt、NetQoS和Oblicore等多家中小軟體公司。 CA官方公佈的2011財年(2010年4月1日到2011年3月31日)第一季度總收入為10.91億美元,在固定匯率下同比增長3%。 然而,其主要收入依然來自于北美地區,市場潛力巨大的未成熟市場並未成為CA的發展引擎。 CA新任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Bill McCracken在2005年加入了CA董事會,此前他已經在CA的競爭對手之一的IBM公司工作了30多年。 自從去年9月John Swainson宣佈退休後,Bill McCracken就已經在實際上主導了CA的日常管理事務,直至今年年初才被正式任命為首席執行官。 「原先的CA熱衷於收購,買下的公司多達100多家。 但在收購之後,高管們一度只是關注如何做賬而非做業務。 而現在,我們在過去5年中完成的收購都聚焦在一個領域,那就是雲計算。 」他說。 CA把寶押在了雲計算上。 在IT業界,雲計算已經不是個新鮮詞,它早已成為多數軟體公司發展的必由之路。 CA決定走上這條路的時機顯然有些晚。 財務醜聞爆出之後,CA也曾做出不少努力試圖讓自己抽身泥潭。 John Swainson任期內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把CA原有的1000多種產品重組為五大營業單位。 由此看來,CA此舉比較符合 「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思路。 即便如此,一個雲計算戰略就能夠引領CA實現全球復興嗎? 從企業文化與風格來看,CA並不是典型的美國IT企業。 與IBM、惠普、Oracle等競爭對手相比,CA一直埋頭「寫實」,而不像其他公司那樣善於拋出一些先進理念來包裝整合其基本的產品線。 另一方面,CA自身技術團隊並未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中國,CA始終維持著一支為數300多人的研發隊伍,而這支隊伍此前並未能在中國市場為CA帶來更多的業績。 放棄中國? 2007年,CA進行業務重組,帶來了一系列人員變動以及業務模式的變化。 自此,關於CA在中國業務收縮甚至退出中國的質疑聲就不絕於耳。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收縮撤回是外界的誤解,其實中國區業績是在增長的。 」Jim Fisher接受採訪時澄清了這一質疑。 儘管中國只是Jim Fisher負責區域的一部分,但他有一半時間都坐鎮北京與同事探討中國業務。 「我們的確錯過了中國市場上的一些機會。 」Jim Fisher告訴記者。 CA在中國的運營受全球層面影響,很不穩定。 此前3年間,CA大中華區總裁和中國區總裁已經更換數輪,其中最大癥結在於在管道建設和管理上一直沒有起色。 對從動盪中走來的CA而言,保證高管的穩定與增加在中國的投入同等重要。 上層人事變動,尤其是高管們走馬燈式的輪換,將使企業陷入泥淖。 從2005年開始,CA在中國的發展就試圖緊跟全球層面的重整步伐,在直銷業務之外建立一個三層的管道結構。 但在具體操作上似乎一直找不到具備足夠管道經驗的人手,導致直銷與分銷之間、管道商之間衝突頻發。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CA大中華區副總裁周浩良走馬上任直面危機,而林振德也將于8月30日正式出任CA亞太區總裁。 對於過去幾年CA在中國以及其他一些區域市場的衰退,Jim Fisher認為,CA高層對此已經做出了不少總結。 「CA曾經變得太大,在全球到處進行大規模的投資,然後坐等市場變化。 我在悉尼的辦公室中曾經有一張300多人的合影,可見當初投入的人力之多。 」 為了打破原有的市場僵局,CA在2009年專門成立一個成長和潛力市場部門,把像中國、日本等一些其他公司視為成熟市場的地區也劃歸這一部門,企圖從這些地區的高成長企業客戶那裡獲得較高的收益。 Bill McCracken表示,此前CA過於偏重美國市場,本土市場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55%,而在將來,CA將努力把這一比例降至45%。 在中國市場上,CA重新任命了4名管理成員負責發展管道隊伍,新推出的管道政策看上去也與去年有所變化。 目前來看,CA確實已經有了之前幾年不曾有過的新氣象,接下來,需要的或許就是之前曾缺失的穩定與持續發展局面。 那麼,雲計算能挽救CA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