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戰爭
董軍
編者的話/一場關於雲的爭奪在中國市場開戰。
2013年12月18日,亞馬遜的公有雲服務AWS(Amazon Web Services)宣佈其中國區域雲計算平臺服務開始有限預覽。 通過與產業鏈上的廣泛合作,全球最大的雲服務提供者——亞馬遜的公有雲服務將正式落地中國。 雖然此前微軟、IBM的公有雲都搶先落地,但此次亞馬遜的落地,無論是微軟、IBM等國際巨頭,還是騰訊、百度、阿裡巴巴等國內巨頭,都在密切關注,並且積極行動,以應對亞馬遜落地後可能給市場格局帶來的衝擊。
亞馬遜公有雲落地中國註定會給其他雲計算企業無限壓力,他們紛紛宣佈在雲服務上已進入戰略備戰期:IBM宣佈與中國最大的中立IDC服務提供者世紀互聯聯手,將IBM頂級的雲計算基礎架構服務SCE+(SmartCloud Enterprise+)正式引入中國,開啟中國企業享用高價值託管私有雲服務。 微軟宣佈,聯想成為中國首家Cloud OS戰略合作夥伴。 阿裡雲宣佈以「飛天」平臺為基石,通過「生態扶持+平臺升級+大規模降價」的策略,整合雲計算生態鏈上的各方力量,全面佈局雲生態圈,同時宣佈全線產品降價,最高降幅達50%。 騰訊雲宣佈將展開為期一周的年終大促,在雲伺服器、IDC頻寬打折上帶來一次空前絕後的超級優惠,而且還有很多基金與禮包附贈......
軟體業資深專家、海比研究總裁曹開彬認為,亞馬遜AWS的落地,將會推動國內雲服務品質的提升。 巨頭們在中國市場「聚頭」,市場的高速發展將與激烈的競爭相伴。 另一方面,國際巨頭在中國落地公有雲也面臨很多挑戰:複雜的網路環境,相對落後的基礎設施,不成熟的客戶,政策上的束縛,以及中國客戶當地語系化的需求。
雲計算戰爭,真的開始了。
開戰者
亞馬遜:市場老大來勢兇猛
12月18日,亞馬遜公有雲服務AWS(Amazon Web Services)宣佈要面向中國地區推出公有雲計算平臺,這是亞馬遜AWS在亞太地區的第4個區域,同時也是全球範圍內的第10個區域。 據悉中國地區有限預覽將于2014年年初開始,正式收費運營時間還不確定。
因為外資公有雲落地中國受到相關法律和監管的限制,所以微軟、IBM、亞馬遜都紛紛採取與本土公司合作的方式進入中國。 這也影響了它們落地中國的節奏。 微軟搶在2013年5月22日第一個宣佈與世紀互聯合作落地中國。 IBM則在7月31日宣佈與首都線上合作落地。 亞馬遜來得有點晚,但相比微軟、IBM,它認為自己準備得更加充分。
特殊的落地
公有雲是一個龐大複雜的工程,未來也是巨大的市場。 從這次發佈會可以看出,亞馬遜力圖整合更多資源,以使得生態系統更加完整。
與之前微軟、IBM的公有雲落地中國一樣,亞馬遜在一系列的簽約儀式之後就結束了會議,並沒有對外透露合作的具體形式。 但與微軟、IBM不同的是,亞馬遜公有雲的落地,不僅綁定了更多的合作夥伴,還綁定了政府。 AWS一入華,便通過各種合作,獲得更多的政府、產業資源。
AWS中國與北京市政府、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寬頻中國四方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通過北京和寧夏的設施及資源,構建和發展AWS雲計算服務,服務于中國的廣大客戶。 同時,在寧夏中關村產業園及西部雲基地掛牌,亞馬遜將作為第一個入駐企業,起到龍頭的作用,以期帶動西部的雲計算產業發展。 政府部門將這個形式稱為「前店後廠」,即AWS在北京建立基於雲的生態系統,在寧夏建設大型資料中心。
公有雲是一個龐大複雜的工程,未來也是巨大的市場。 從這次發佈會可以看出,亞馬遜力圖整合更多資源,以使得生態系統更加完整。 在此次發佈會上,北京、寧夏、工信部都有高層領導助陣,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高層也都在會上發言。 此外,網宿科技是AWS中國地區的推薦CDN解決方案合作夥伴;亞馬遜的諮詢合作夥伴包括:雲果資訊、竹雲科技、奔步科技、雲絡科技和日立諮詢(中國)等;技術合作夥伴包括:東軟、趨勢科技、Madeira等。
亞馬遜相比微軟、IBM雖然姍姍來遲,但似乎已做足了準備。
重中之重
公有雲服務已經成為亞馬遜成長最快的業務之一。 美國投資銀行Evercore Partners分析師預計,亞馬遜公有雲服務到2015年的估值將超過500億美元。
在亞馬遜創始人、CEO貝索斯的計畫中,AWS可能將成為亞馬遜公司的最大業務,雲計算正在慢慢向亞馬遜的支柱業務演進。 而對於全球剛剛起步的雲計算市場,亞馬遜已經真正走在前列。 根據科技市場研究公司Synergy報告指出,三季度雲計算市場的容量為25億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6%。 其中,亞馬遜AWS的收入猛增了55%,市場份額也有增加。 其中,亞馬遜的收入已經超過了微軟、IBM、谷歌、Salesforce等所有對手的總和。 當然,這個數位是針對公有雲的統計,不包含私有雲。 從這個數位來看,亞馬遜已經成為公有雲市場絕對的領導者。
如今,AWS已經成為亞馬遜成長最快的業務之一。 美國投資銀行Evercore Partners分析師預計,AWS到2015年的估值將超過500億美元。
在發佈當天,AWS高級副總裁安迪·傑希表示,中國對AWS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市場,AWS期待説明各種規模的企業使用雲計算服務。 據記者瞭解,AWS中國團隊已經運作很長時間,主要是在生態系統的建設、合作夥伴的選擇以及雲計算的本土化方面。 作為亞馬遜的重中之重,安迪·傑希表示AWS在中國將全面當地語系化,包括與本地企業合作,雲介面本土化,7×24小時普通話技術支援,建設本地的行銷團隊等等。 特別是現在最為敏感的資料安全問題,亞馬遜提出,AWS中國區與其他區域隔離,以完全符合當地的法律。 這是首個在中國做出如此承諾的外資公有雲。
引發連鎖反應
亞馬遜是有名的價格殺手,無論是其傳統的電商零售業務,還是Kindle電子書業務和雲計算業務,這也正是最讓其競爭對手緊張的地方。
中國企業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雲計算服務商? 安迪·傑希給出幾條建議:經驗豐富的,功能上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創新節奏快的,有全球業務支撐能力的,價格合理的,生態系統完整的。 顯然,安迪·傑希的建議是按照亞馬遜的標準來「制定」的,但以上這些也確實是亞馬遜在公有雲方面已經展現出來的優勢。
比如說經驗。 亞馬遜正式提供公有雲服務已經有近7年時間,並且一開始就「吃自己的食」,即在服務尚未成熟的時候,內部其他部門就被要求使用這些服務。 這讓內部很痛苦,但也讓亞馬遜比競爭對手提早很多年就直面服務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在7年的運營中,亞馬遜已經積累了大量使用者。 經驗將是其他競爭對手難以跨越的一道屏障。
再比如價格。 安迪·傑希透露,AWS在過去6年多時間已降價38次。 亞馬遜的價格理念是在每一項業務上,都力圖以更低成本體現更高價值,貝索斯相信不斷低價帶來的飛輪效應:使用者的增加能帶來更多的使用量,就能讓亞馬遜繼續增加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這能減少成本,進而支援亞馬遜繼續降價。 而在這過程中,得到好處的是整個系統,因為這種加速過程能產生更多創新,並給整個生態系統提供更多功能和服務。 亞馬遜是有名的價格殺手,無論是其傳統的電商零售業務,還是Kindle電子書業務和雲計算業務。 這也正是最讓其競爭對手緊張的地方,特別是對IBM、微軟一向追求利潤的公司而言。
正是因為亞馬遜在雲計算領域遙遙領先,這次落地中國才會引起眾多雲計算公司的密切關注。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亞馬遜根本不懂中國,很難徹底本土化,贏得中國客戶的認可。 同時,亞馬遜落地中國複雜的合作關係,雖然會得到很多有利的政府支援和優惠政策,但也會受到各個方面的干預,或將影響亞馬遜自身的決策。 短期來看,本土化和自主權將是亞馬遜公有雲在中國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曹開彬認為,亞馬遜落地的時間點比較好,但亞馬遜多方合作的模式不利於雲的運營,多方合作需要多方協調,而雲需要快速回應。
挑戰者
IBM:公司轉型就靠雲計算了
董軍
2013年對於IBM來講,是比較難熬的一年:業績下滑,裁員,與亞馬遜的競爭中丟掉雲計算大單...... 但在IBM看來,作為百年企業,IBM經歷過數次轉型,也數次起死回生,今年遇到的困難都是轉型中必須的經歷。
在IBM的規劃中,未來四大方向是雲計算、社交、移動計算、大資料分析,而雲計算則是這四個方向的核心紐帶。 IBM中國早在2010年就專門成立了雲計算事業部,並在三年多的時間中,漸漸找到方向。
前不久,在第四季度的銷售誓師大會上,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要求他的300多位銷售人員「找到你心目中的客戶,融合今天大資料、雲計算、社交媒體技術,説明客戶去圓他的夢。 」IBM公佈的第三季財報顯示,因為整體硬體營收降低17%,該公司營收下滑4%。 硬體市場的衰退使得公司已經連續6個季度收益下降,IBM必須加快向新業務的轉型速度,才有可能避免危機的爆發。 2010年雲計算被確定為IBM的四大增長領域之一,IBM CEO羅睿蘭提出了到2015年IBM雲計算收入達到70億美元的目標。
從2010年將雲計算作為重要的轉型方向,IBM就開始摸索與試錯。 IBM的首席技術官Sabbah前不久訪華時表示:「成功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不是一蹴而就,我們不斷調整,中間充滿很多挫折。 」他參與的每一次技術革新和商業模式變革中,都經歷了這種回環曲折的發展模式,最終我們都取得了進步。 他認為,最重要的是瞭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新的市場和技術變革需求做匹配。
從硬體到軟體的全系列產品,以及服務、諮詢方面的能力,使得IBM在私有雲方面相對處於領先地位。 但在公有雲上,IBM的SEC相比較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市場聲音還很單薄。 不得已之下,IBM于2013年7月以20億美元收購了雲計算基礎設施供應商SoftLayer,並花費10億美元推廣其公共雲計算業務。 開始大步流星地追趕。 上一季度自IBM第一次公開發售雲計算產品和服務,公司從中獲得了10億美元的收入。
2010年IBM中國就成立了專門的雲計算事業部,「當時投入的資源是IBM全線產品,從硬體、軟體、服務、諮詢等,把所有東西整合起來,給使用者提供一個平臺。 對我們的挑戰就是不同部門的人、有限的資源如何整合? 」IBM大中華區雲計算事業部總經理王勝航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這三年多時間,IBM通過整合、創新,為使用者提供新的雲計算服務。
2013年7月31日,IBM公有雲通過與首都線上合作的模式落地。 至此,IBM基本完成在中國雲計算佈局。 王勝航告訴記者,IBM摸索後形成的三種公有雲落地戰略:一是積極尋求IBM公有雲SCE、SCE+與本地有資質合作夥伴的合作;二是説明使用者建設以智慧城市和行業雲為主導的公有雲平臺,但IBM並不參與雲平臺建成後的運維和管理 ;三是利用IBM公有雲技術,與合作夥伴共建本地公有雲。 IBM與首都線上的合作則屬於第三種合作方式。 在王勝航看來,中國市場巨大,使用者需求複雜,不可能以一種雲滿足所有需求,這三種模式也體現出當前中國公有雲發展的特點,在不同行業中的各類企業都具有自身的優勢與特點,因此他們實現公有雲落地的方式也不能一概而論。
王勝航認為,雲計算在中國市場成功的關鍵因素是本土化:「進口車在中國有專賣店,但車的設計和製造都在國外,技術沒有植入到中國來。 IBM現在就是把技術帶到中國來,從設計到銷售、維護、品質跟蹤都在國內落地。 我們要做事情不僅僅是開一個門店賣國外的東西,而是真正把公有雲技術帶到中國來,與中國本地的雲計算運營商一道成長。 」
與亞馬遜不同,IBM要把全部產品整合,為使用者提供不同的公有雲服務模式,並且特別強調當地語系化過程。 雖然IBM在公有雲領域起步較晚,但其產品線優勢和原有的龐大客戶群,將成為亞馬遜最強有力的挑戰者。
參戰者
微軟:軟體才是雲計算的核心能力
董軍
2011年,微軟正式提出「服務+設備」戰略轉型方向,「雲+端」則是另一種表述方式。 在微軟的規劃中,「雲」將以服務的形式提供給企業和個人客戶,「端」將是使用雲服務的各種終端設備。 微軟的轉型方向得到業內的普遍認可,但轉型速度顯得緩慢。 2013年7月,CEO史蒂夫·鮑爾默宣佈將會離職,原因是 「董事會不滿變革慢」。
其實,微軟在雲計算方面行動最為積極,也一直被業界看作是雲計算時代最重要的玩家之一。 在中國市場,微軟表現得尤為積極,是第一家通過變通的方式,將公有雲帶入中國的國際巨頭。 2012年11月1日,微軟宣佈聯手上海市政府、世紀互聯把其公有雲服務帶入中國。 今年5月22日,微軟Windows Azure正式在華落地。 目前,已有2000多家客戶正在使用由世紀互聯運營的中國Windows Azure,其中70多個是可口可樂、人人網這樣的大型知名企業。
「時間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微軟一位內部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公有雲落地不是簡單地搬過來就可以為中國客戶服務,從落地到運營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
微軟Windows Azure中國區總經理嚴治慶說,「現在需要解決的是服務上的細節問題。 可能很多人都無法理解,解決這些細節問題的難度有時候如同大海撈針,而且有很多‘中國的特殊性’。 」比如中國網路的孤島和互聯互通問題,中國有著全世界最為複雜的基礎網路環境,在為客戶服務時就需要協調運營商才能夠解決問題。 嚴治慶認為,微軟已經在中國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佈局,隨著與不同客戶的深入合作,Windows Azure展現了非常接地氣的服務方案和意識,能更好地與國內客戶進行融合。 嚴治慶坦言公有雲落地中國並不容易,對於其他較晚落地中國的競爭對手,想要達到相對理想的服務狀態,是需要付出相應的時間成本的。
微軟的另一個優勢是從平臺到軟體的能力。 微軟是一家軟體公司,雲服務通俗來講是三層:底是硬體設備,中間是平臺軟體,上層是應用軟體。 越往上層走利潤空間越大,離客戶越近,佈置實施也越快。 而微軟天生就是一家軟體公司,在雲計算上可以更好地貼近使用者。 微軟在中國的合作夥伴 —— 世紀互聯(22.4, 0.96, 4.48%),曾經自己做過雲服務業務,但失敗了。 世紀互聯首席財務官蕭尚文告訴記者,世紀互聯本身是做基礎設施服務的,在做雲計算的時候把事情想簡單了。 公有雲最重要的是平臺,把應用、資料都放在上面安全可靠地動行,必須要有非常強的軟體能力,不是幾百個工程師加加班就可以搞定的。 這次雲計算嘗試的失敗,讓世紀互聯懂得軟體的重要性,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雲的蛋糕很大,不需要所有的東西都自己來吃,可以跟合作夥伴一起來做。 」他認為,世紀互聯與微軟的合作模式非常互補。
在微軟之後,IBM、亞馬遜的公有雲相繼落地,微軟有沒有壓力?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賀樂賦在回答記者這個問題時,首先把IBM的競爭排在外面:「IBM在任何市場都不是一個雲服務的供應商。 」在他看來,雲服務和簡單的資料託管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賀樂賦認為,真正算得上雲計算服務商的主要是三個公司:亞馬遜、谷歌、微軟。 「其他公司提供的所謂的雲服務,都是在干擾市場。 」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