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2834.html">業內人士指出,曾探訪的一個雲計算專案讓他們大為吃驚,這個專案投資數千萬元,但運營一段時間以來,使用者寥寥, 每月收入僅夠支付一名前臺接待人員的工資...... 盲目的追隨雲計算大潮,而沒有真正理解其本質含義,是目前諸多雲計算專案的通病。 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曾經表示,在他看來,目前國內對雲計算的認識差異非常大,不少地方對雲計算本質的把握並不到位。 」
使用者對於雲計算的不認可,雲計算提供者對於雲計算的認識差異,這些現象反映了雲計算的體驗問題。 然而對於雲計算來說,使用者的體驗更多層面來自于軟體層面。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少的SaaS服務提供者在軟體層面所下的功夫反而更大,畢竟這些服務提供者是要依靠SaaS雲吃飯的人。 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地方雲計算專案」能夠學習這些服務商對於軟體系統的鑽研精神,將雲計算落于實處。
企業私有雲:看重基礎平臺,忽視資料協同和運維工作
在企業使用者中,雲計算重硬輕軟的現象也依然存在。 多數使用者把目光聚焦在了私有雲的底層硬體建設,卻忽視了私有雲應該實現的資料互通共用。 花了大量的資金採購了伺服器,構建了虛擬化,實現了虛擬網路,但是對於BPM等軟性的投入卻不夠重視。 資深企業級IT媒體人,《網路世界》總編張群英在微博中寫道:我們大部分的datacenter只重center本身的建設,比規模拼規格,但是data在其中產生了多少價值,卻鮮有人關注。 我曾說中國很多資料中心只有center、沒有data。 筆者對於張總的這個觀點表示高度贊同。
與此同時,企業對於私有雲的建設過程非常重視,但是在將來對於私有雲的運維方面卻沒有認真研究,雖然他們也很看重ITIL等理論,但是對於ITIL的落地,以及如何建設適應自身需求的ITIL卻沒有深入的考慮。 而當運維工作沒有到位,雲計算的效果能發揮多少,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十年過去了,為什麼重硬輕軟的現象依然存在? 政策落實不到位、產業結構需優化、自主創新不足,這些原因難道用十年的時間還無法解決麼? 關鍵還是在於使用者關鍵的改變以及整體政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落實。 我們希望在下一個十年中,這個問題可以得到根本的解決,否則,我國的資訊化行業無法從根本上為國家帶來利潤,更多的錢依然會流入外企,而國內的資訊化建設的腳步卻依然步履艱辛。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