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越來越多地將記憶交給網路科技,那朵「雲」,這種外包記憶的想法正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
同樣也改變了企業的商業模式。
遙想《西遊記》中悟空只需一個筋頭雲就能搞定茫茫征程十萬八千里。 取經畢竟存在於神話故事中。 然而「雲」的威力非比尋常。 你是否想像過像使用「水、電、煤氣」一樣便捷地使用各種製造服務。 現實中的雲計算,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能實現海量存儲、遠端控制等眾多應用優勢的重要技術成果。
具體而言,雲製造是面向區域、行業或企業,借助先進的資訊技術,實現對產品開發、生產、銷售、使用等全生命週期的相關資源的整合,提供標準、規範、可共用的製造服務的製造模式。 它是先進的資訊技術、製造技術以及新興物聯網技術等交叉融合的產品,是「製造即服務」理念的體現。
雲製造強調利用資訊技術整合各類製造資源,並通過虛擬化技術向使用者提供標準化服務。
「雲製造」潮襲央企。 從宏觀環境來看,國家把資訊化列為國家發展戰略,在政策、法律規範、支撐環境、標準化等方面為中央公司資訊化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從中央企業改革發展的成效來看,近幾年來,中央企業在各個方面都取得長足的進步,為大力推進資訊化建設打下一個良好的經濟基礎、管理基礎和制度基礎。
從中央公司資訊化建設的現狀看,雖然與國際先進企業的水準還有不小差距,但也取得明顯成效,積累了不少經驗,並擁有一批高精尖的專業人才。
特別是在中央企業中有一批企業的主業就是從事軟體發展、網路運營、系統集成和硬體設備製造,擁有了良好技術支撐。 可以說,中央公司資訊化發展已具備了較扎實的基礎,進入了全方位、多層次推進的新階段。
因此,央企應當借此資訊化發展的契機,加強對雲製造的開發和應用。
目前,雲計算的應用方式主要分為公有雲、私有雲。 前者就像Google、百度這樣的互聯網門戶所提供的服務,這種服務沒有國界、企業的限制,面向所有的使用者。
除了上述熟知的公有雲,同樣提供公眾服務的行業雲不容忽視,其應用和發展應當被提到日程上。
眾所周知,行業雲具有公有雲的屬性,以公開或者半公開的方式,向行業內部或相關組織機構和公眾提供有償或無償服務,是由行業內起主導作用並且掌握關鍵資源的組織建立和維護的雲平臺。
從應用層面看,雲計算的本質是要實現對資源的按需所取,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的資訊服務,只能由行業單位、行業組織,甚至是政府來提供,但這類使用者普遍缺乏資料整合、資訊服務轉化的技術能力。
因此,央企「雲製造」,首先不是某一行業所屬單位、企業的資料中心的升級,而是更高層次的資料整合雲,以此掌握整個央企的整體資訊,並對資料進行更深一步的優化。
其次,央企「雲製造」,能夠讓相應的政府部門做出更為精准的決策,而這是現有的私有雲所不能提供的。 即便是一個大系統的私有雲,更多的是在應用上的整合,而缺乏資料上的整合與分析能力以及對外服務的理念,但這對於行業的進步與發展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現代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對行業使用者的資訊服務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行業使用者成為對雲計算需求最為迫切的群體,統計資料顯示,目前行業使用者的市場份額已經占到國內資訊化市場50℅以上, 而不斷釋放的行業市場潛力將加速雲計算的進程。
央企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那麼,央企如何構建行業雲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服務呢? 尋求突破的點在哪?
事實上,央企已經具有完備的行業資訊化基礎,但主要還是用於提供內部辦公效率,對社會公眾提供的資訊服務相對很少。 由於各個行業、各個垂直的部門掌握著核心的有價值的資料,所以如何對這些資料進行挖掘、更好地提供服務是央企行業雲的必然選擇。
不可否認的是,央企需要轉變思路。 作為央企「雲製造」的主要形態,行業雲如今在技術上的發展不存在障礙了,關鍵是各個行業如何能夠形成共識,共用資料。
毋庸置疑,資料是行業雲的核心競爭力,一般不能輕易提供給協力廠商,但卻具有對外服務的需求,即資料向服務的轉化。
以「金融雲」為例,它由中國電信上海公司專門為金融行業量身定做的資料雲服務,採用「按需使用、即付即得」的交付模式,為中小型金融企業提供雲計算服務,打破了原有的金融企業各自建設資料、各自運營的模式,節省了建設和運營的管理成本 ,被稱為雲計算與金融業融合的里程碑。
值得注意的是,央企構建行業雲需要重視資料的安全性,一方面,如果是自身製造雲,比如「醫療雲」,相關資訊會不會由於內部關係而產生安全隱患呢? 另一方面,如果通過協力廠商的服務商來製造雲,如何保證資料的安全性也是不得不考慮的事情。
因此,央企行業雲要想「百花齊放」,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援和政策保障,只有配套環境適宜,央企的行業雲才能夠發揮出自身的能量,提供優質的服務。
同時,央企構建行業雲需要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相互配合,資料的建設可看作是一個「造雲」的過程,而要想真正的為使用者提供令人滿意的服務,創造價值,還需要一個「降雨」的過程。
未來,央企的「雲製造」將有效的「造雲」,「降雨」,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戰略性力量。
(責任編輯: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