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新的雲性能管理工具和技術將使應用在雲環境中的可見度變得更清晰。
1毫秒只是短短的一瞬。 但如果你是SaaS供應商,每天有數千個資料庫在運行超過20億次的SQL查詢,要提供10TB的SQL資料的話,那麼每個毫秒都是非常寶貴的。 性能與可見度同樣至關重要——尤其當你的系統還與雲中的其他供應商的系統相互連接的時候。
這正是Concur科技公司所遇到的情況,它每年要在雲中處理超過500億美元的旅遊和支出報表。 大約在4年前,這家公司就開始遭遇到了中介層和資料庫層之間的傳輸磕絆。
「一旦出現百萬次的調用,問題就來了,這些調用可能出自一個層的30台伺服器和另一層的30台伺服器之間,」Concur公司的首席軟體配置工程師John Tharp解釋道。 「要想獲得可見度,需要三個不同層次的人員——網路DBA、網路工程師和應用工程師們攜手合作。 」Concur已經找到了一個帶有監控視圖的性能管理工具,可説明IT團隊迅速定位問題所在,這對公司的競爭力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在雲中,性能與可見度已成為使用者的首要關切問題。 大企業早已將很多他們很熟悉的工作負載遷移到了雲中。 但是當更多要徑任務系統打算向雲遷移時,當大量的雲應用由單一供應商提供時,在雲中跟蹤應用的可見度和性能管理工具就變得益發重要了。
根據IDC的預測,在公有雲和私有雲服務上的投入,以及在構建這些服務上的投入,今年將達到600億美元,而企業的雲戰略重點也將從基礎設施轉向應用平臺。
因此,對於可提高應用在雲中可見度的工具的需求正在增長就很自然了。 IDC預測,對雲管理軟體的支出今年將增加62%。
「可見度越高,企業對於使用雲的決策優化就會越好,」IT諮詢公司ESG的副總裁Dennis Drogseth說。
現如今,很多正在採納雲計算的企業所面臨的最大痛點之一就是,要決定哪個環境對於在峰值下運行的應用來說是最佳的,451 Research的分析師Dennis Callagham說。 「企業沒有良好的可見度,因此無法對把某個特殊應用遷移到雲中時會對業務產生怎樣的影響做出預判,」他補充道。 「並沒有一套現成的客觀標準可説明企業在混合雲環境中挑選出最好的性能管理工具來。 」
不過我們在這裡可以列出一些指導性建議,可説明企業去選擇能夠提高可見度,查看雲中的系統並對其加以管理的工具。
新應用還是已有應用?
首先,你得決定是要把一個已有應用還是新的應用遷入雲中,Forrester分析師Dave Bartoletti說。
「如果將一個已有應用遷入雲中,你能衡量其性能嗎?就目前而言,你還真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評估雲能提供多大的可見度,」Bartoletti說。
他建議,首先應尋找有沒有適合於遷移應用的已有性能管理工具,然後詢問雲供應商是否能提供可與這些工具相集成的任何性能管理功能。 「不然的話,你就不得不使用兩種不同的工具,從而延遲專案的實施,」Bartoletti說。
如果在雲中構建一個新的應用,就可以在構建期間考慮性能管理問題,他說。 可以詢問需要跟蹤哪些性能衡量指標。
「在選擇工具之前,需要瞭解你需要什麼樣的可見度。 是應用的回應時間、整個交易的往返流程、每日接收的流量,還是別的什麼?你看到的資料下載/上傳量有多大?這些都是首先應加以考慮的衡量指標,」Bartoletti說。 然後跟雲供應商商談,詢問它是否能夠盡可能地提供對這些指標的更大的可見度。
構建混合雲
既有本地應用,又有雲應用的企業需要從雲供應商那裡獲得更高程度的可見度。 「在這種情形下,企業需要查看他們的性能管理工具提供了什麼樣的API。 因為你需要將性能管理資訊下載到自己的現有系統中,饋送給本地應用,」Bartoletti說。
很多雲供應商都會對自己的服務性能提供可見度和監控功能,但是業界觀察家門認為,最好還是部署協力廠商工具,這樣得出的性能結果會更準確。 如果廠商有監控性能的內部系統,Bartoletti說,「那它可能很難驗證」各項性能指標的可靠性。 「雖然你得不到關於資料上傳和下載性能的可見度,」他補充說,「但是應該能夠驗證性能峰值,看到你的應用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的運行情況。 」
協力廠商工具將有助於驗證雲供應商所說的負載類型是否可見。 它會真正嘗試將你已有的工作負載去和雲供應商所提供的負載類型去匹配。 而這正是購買雲服務流程的一部分內容。
如果某個應用有部分在本地,其他部分在雲中,那麼讓地上和雲中的一些關鍵性能指標能夠相匹配就相當重要了。 「假如你在本地已經在用某個性能管理工具,那麼它需要跟蹤哪些關鍵指標?這正是你要對雲供應商說的,‘你們必須至少讓我對我的全天負載模式有本地這樣的可見度,比如流量、存儲消耗等,我必須能夠用特定的細微性水準去觀察, 而無論你是每隔5分鐘還是30分鐘跟蹤一次,’」Bartoletti說。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