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平臺:諸神之戰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微軟 作業系統 這個 提供

Michael Driscoll是Metamarkets的聯合創始人兼CTO。 他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介紹了目前最有競爭力的幾個雲平臺:Amazon Web Services、微軟的Azure、Google App Engine以及EMC Virtual Private Cloud,並分析了各自的優勢。 作者認為雲平臺的實質就是計算、存儲以及網路的虛擬化(抽象),誰贏下了雲平臺之爭,就會像作業系統之爭一樣成為下一個時代的新霸主。 而一旦這個霸主確立,技術就會向著更高層面的抽象繼續演進,那時候應用即服務型的初創企業將會百花齊放。

很多年以前情況就已經很顯然——必須找到某種方式讓程式師與硬體的複雜性無緣...... 這一層東西就是作業系統

—安德魯·譚甯邦《作業系統(英文)》

雲就是企業新的作業系統,服務就是新的應用。 雲為下一代的服務提供庇護,從Pinterest到Instagram,從foursquare到AirBnB都在騰雲駕霧。 這廂,為上一代的桌面應用提供介面的微軟Windows和蘋果MacOS X已如日落西山(注:這個結論也許下得太早,這些老牌作業系統本身也在蛻變),那廂,為上述服務提供必需的計算、存儲和網路的Amazon之類供應商正冉冉升起。

相對於上一輩,雲這個作業系統更靈活,容錯能力更高。 雲的這兩個優勢源自它的兩個招牌特性:虛擬化和分散式。 因為虛擬化,失效的硬體可以升級或被換出,虛擬流程可移植到新機器,幾乎不會對最終使用者產生任何影響。 因為分散式,雲可以散佈在成千上萬個商品化的設備中,服務的計算和頻寬需求可通過靈活伸縮來滿足,磁片存儲限制幾乎已成時代逆流。

雲在其他方面也帶來了新挑戰,更確切地說又把我們帶回了前PC時代的客戶/伺服器關係(注:又一次印證了螺旋式上升的哲學原理)。 如果說雲是更強大的主機的話,那麼今天的用戶端則比昔日的啞終端更加智慧。 新的客戶機是智慧手機、平板電腦,以及更加現代的web瀏覽器,其本機快取與計算能力乃富交互應用之精髓。 不過,管理客戶機與伺服器之間以及跨越不同類別客戶機之間的狀態會給開發人員帶來複雜性。

這個計算新世紀打開了新的市場與機遇之門。 這場決定戰役的主題是:誰會成為雲計算王國的標準平臺?

這個賭注很大,不僅僅因為效用計算的開支增長迅速。 跟以往作業系統之爭一樣,這也是一場生死攸關的戰爭,爭奪的焦點是運行于雲平臺之上的應用之控制權。

Amazon Web服務:王座無可爭議

Amazon的Web Services(AWS)初步取得領先。 AWS在其核心的彈性計算雲(Elastic Compute Cloud)之上提供了一組不斷擴展的周邊設備,如塊存儲、負載均衡以及內容交付網路。 2011年,AWS的增長率為80%,收入估計將近10億美元,雲服務的市場前景究竟有多大由此可略見一斑。 在最近跟22位CEO的會面中我問他們有多少位在用AWS:每個人都舉手。

Microsoft Azure:微軟的雙刃劍

偉大的桌面顛覆正在發生。 桌面應用正一個接一個地被同等的雲服務取代,辦公、財會,甚至照片編輯均如此。 這些服務吸收了諸如跨設備無縫同步(Evernote)、社交、即時協作(Zendesk、Google App)等雲的伺服器中心架構天生就支援的特性。

對於桌面的傳統霸主微軟來說,雲平臺當然是個威脅。 但機遇並存。 從目前占統治地位的桌面過渡到新的雲前沿,微軟也擁有其戰略杠杆。 微軟可説明早已經熟悉其程式設計API和運行環境的桌面開發者擴展其應用。 與此類似,讓微軟的客戶群平滑地演進到雲服務當中相對也比較容易。 所以說,微軟攜著Azure進入雲平臺領域雖然有些晚但它有居高臨下的優勢。 微軟的問題在於如何揮舞好這把雙刃劍才能既可殺敵又能免于自殘。

Google的App Engine:失速的平臺

在為消費者開發應用即服務方面,Google是早期的領導者,Google的App套件最為人所熟知的。 但是Google在為開發者開發自己的雲平臺App Engine方面的成就則略微遜色。 跟作業系統一樣,如果能夠為應用開發者提供合適的工具,雲平臺就可以成功。

與微軟的Azure和Amazon的Web Service相比,App Engine的開發者工具更高級,更面向Google,約束更多。 只支援選定的程式設計語言,後端存儲也存在限制。 結果是App Engine在嚴肅的開發者那裡的被接受程度相對較低。

儘管Google在創建自己的雲服務方面的能力很強,借助著Android,它在用戶端生態系統的存在也不斷增強,但如果Google希望在雲平臺方面與別人一決高下的話,它需要換擋才行。

EMC的優勢:資料信任的力量

EMC是最後一個有競爭力的大玩家。 跟Amazon、微軟和Google不一樣的是,EMC跟消費端IT的距離很遙遠,主要面對的是企業。 EMC的根本優勢是資料。 它的伺服器已經為一些全球最大型的企業的寶貴資料提供託管。 這是一項很強大的戰略優勢,因為資料既是雲價值的核心,也是其漏洞的來源。

雲從本質上來講屬於資料作業系統(如Tim O’Reilly對互聯網的評價一樣)。 雲服務的價值在於連接—通過電子郵件、社交媒體、業務儀錶盤等與整個星球顫動的數位脈搏相連。

不過資料不斷增加的連線性也帶來了漏洞風險;消費者隱私被侵犯的事件一定會越來越多。 對於企業來說,很難評估資料安全性方面的敏感性。 資料的價值獨一無二,是不可替代的企業資產,其損失不可以金錢來進行衡量。

EMC已經贏得了要求嚴苛的企業的信任感,讓他們放心將自己的資料交給EMC。 EMC可以憑藉這種信任發揮優勢。 相對於Amazon的公有雲,EMC提供虛擬私有雲(VPC),EMC很聰明,它意識到「公有雲」這個詞對於企業高管來說跟「公共廁所」和「公共泳池」差不多。

風雲變幻,定局待時

雲平臺的王者之爭至關重要,因為這跟其他的平臺之爭一樣,這場決鬥的結果也是勝者為王,贏家通吃。 一旦某一初創企業將自己的資料放在了Amazon的S3存儲服務上,那麼它再將自己的Hadoop集群部署在Amazon上也將是一個划算的選擇(頻寬成本更低),同樣,跟其他已經在Amazon上面的服務提供者的協作也會更好。

被鎖定在一個平臺之中的風險促發了某些雲計算方面開源標準的發展,最值得注意的是OpenStack,這個標準已經得到了IBM、Rackspace以及HP的支援。

誰能夠成為市場霸主取決於其發展勢頭、遷移成本、安全以及對開發者的友好程度(API設計、標準、文檔)的綜合較量。 勝出者將會成為下一代原生雲應用及服務基礎性的作業系統,並將獲得豐厚無比的物質回報。

無論誰將勝出,有遠見的公司都能夠繼續享用雲作業系統所賦予的存儲、計算及網路虛擬化的好處,同時能夠將自己的創造力集中在這個技術棧之上的地方。 其結果將是應用即服務型初創企業的百花齊放,會對已有的技術公司和整個經濟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好戲才剛剛開始。

文章來自36氪

(責任編輯:呂光)

相關文章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