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存儲創業公司遭巨頭衝擊 企業市場或成避風港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騰訊 暴風影音 谷歌 金山 Facebook 薛蠻子 Facebook 周逵

「我本人就是Dropbox的重度使用者。 在美國的時候,我家裡最誇張的時候一共有六台電腦在用,我經常為了找不到某個檔到底放在哪台電腦裡而頭痛,Dropbox的出現讓我覺得它正是我想要的東西。 」王淮頓了頓,接著說道,「不過,即便是這樣,我也不是它的付費使用者。 」

王淮曾是Facebook的早期員工,2011年9月離開Facebook之後回國成為天使投資人。 他對南都記者說的這段話,既證明了雲存儲服務在個人市場上真真實實存在的需求,也說出了這一市場的尷尬所在。

前期的伺服器架設已然燒掉了大量資金,但個人使用者的付費習慣還沒有養成,再加上國內的幾家互聯網和IT巨頭紛紛祭出「免費」大旗。 雲存儲領域的競爭會像當年的視頻行業一樣,成為一場比拼資本實力、「剩者為王」的資源消耗戰嗎?

內外廝殺雲存儲

一年多前,美國雲存儲公司Dropbox的使用者數在短短半年多時間裡翻了五倍的消息,帶熱了國內雲存儲領域的創業潮。 不過,與其他版本的「CopytoChina」故事不同的是,在雲存儲這塊沙場上廝殺的,不光有諸如最早的115網盤、酷盤、雲諾、堅果雲等一眾創業小團隊,還擠進了包括百度、騰訊、華為、金山、360在內的多家互聯網和IT「巨頭」。

在眾多被熱捧的創業概念中,巨頭們為什麼獨獨對「雲」趨之若鶩呢?

PreAngel投資人王利傑向南都記者解釋,隨著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多種智慧終端機的普及,個人使用者所擁有的資料量正在成幾何倍數增長,無論是從存儲的安全性,還是隨取隨用的便利性上來說,將資料上傳存儲到雲端而非進行本地收藏, 已是大勢所趨。

換句話說,當人們習慣用不同的終端隨時隨地調取儲在雲端的資料時,存儲著大量資料的雲就成了整個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而「誰擁有雲,誰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在移動互聯網上佔據了一席之地」,這就是任何一家大公司都不願意錯過「雲」 機會的根本原因。

在海外市場上,亞馬遜、谷歌、微軟等幾家大公司早在數年之前就開始打造雲計算的基礎。 以亞馬遜為例,其在2006年利用自身其他服務的剩餘資源面向開發者推出的S3雲存儲服務,由於其使用方式極為靈活,使用者可以真正做到「用多少資源付多少錢」,才使得諸如Dropbox這樣的創業公司能夠「輕資產」起步, 基於S3為個人使用者提供檔同步和分享服務。 同時,Dropbox本身又是開放的,可以對接各類更垂直細分的應用,從而形成了一個立體的「雲」生態。

然而,國內的市場情況卻截然不同。 根據北大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的一份調查報告所說,「雲」概念自2008年左右被引入國內,但真正開始在市場中加以應用和普及卻是等到了2010年底。 對於大公司來說,雲本身的重要性,加上錯過了最初的發展時機,讓他們更急於推出一個「高大全」的雲服務平臺,將從基礎設施到終端產品,甚至包括垂直應用一網打盡,同時再祭出「免費」大旗來吸引個人使用者,試圖將整個市場快速推起。

但這對創業公司來說,卻是內外疊加的雙重打擊。 一方面,他們不像Dropbox等海外同行一樣有「巨人的肩膀」可踏,必須自己投入大量的前期資金購置伺服器與頻寬;另一方面,巨頭們帶動的「免費」熱潮,更削減了國內個人使用者對付費服務的熱情。 即使創業公司有強大的融資能力做依託,允許其投入大量資金,在短期內將市場需求撕開一道口子,起碼在三五年內也無法將燒出去的錢重新賺回來,這無論是為其之後的續融資還是整體的商業模式都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傻拉使用者「鴨梨」大

那麼,在面向個人使用者的雲存儲市場上,是否將只剩下巨頭們的身影,而與創業公司無關呢?

身處其中的創業者們顯然不會這樣認為。 上海揆志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蔣士揆告訴南都記者,同樣是做雲存儲的公司,依據其產品定位的不同又可細分為偏重分享、偏重存儲和偏重同步三類。 早年的115網盤屬於第一類,酷盤、快盤屬於第二類,而在蔣士揆眼中,Dropbox和他的「雲諾」則屬於第三類。

從滿足不同市場需求的角度來說,早年的115網盤正是借助大量盜版甚至限制級的影音檔自身強大的傳播力才在極短的時間內一飛沖天,但由此帶來的後果,除了政策監管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之外, 也消耗著大量的頻寬資源卻無法帶來高黏性的活躍使用者。

115網盤創始人賴霖楓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回憶,「當時,我們每個月花在頻寬上的錢就上百萬,但有多少從外鏈進入115網站的使用者會在下載檔案的同時去註冊成為活躍使用者呢,我告訴你,很少,根本不成比例。 」這也可以被視為今年8月115網站突然關閉大眾分享功能的原因之一。

而偏重個人資料的存儲與備份,儘管目前仍算是業界主流,但情況也在悄悄起變化。 酷盤CEO顧志誠向南都記者坦言,經歷了從2011年到2012年瘋狂的「跑馬圈地」之後,無論是創業公司還是巨頭們都開始逐漸意識到「傻拉使用者」給自身帶來的成本壓力。 「如果你拼命花錢做推廣吸引進來的使用者只拿你提供的免費空間存放他收藏已久的電影,一旦放上來可能十天半個月也不會再來多看一遍,那麼這樣的使用者不僅是低價值的,同時也是沉重的成本負荷。 」顧志誠說。

於是,第三類主要以辦公協同為應用場景的檔同步與共享就成了新的趨勢。 儘管蔣士揆表示,「雲諾的魅力是要等到你在兩台設備以上(個人電腦+手機)同時使用才能感受到的」,而這一需求在國內大多數線民中尚未爆發,但他同時也強調,從目前雲諾的後臺資料來看,新使用者在使用雲諾之後成為活躍使用者的比率相當之高 ,同時每個老使用者每天都能為雲諾帶來數個新使用者,「只要把這兩個數據堅持下去,整個使用者量就能滾起來,這事兒就能成。 」

相比之下,賴霖楓則有著一個更加大膽的計畫。 在今年8月突然關閉大眾分享功能並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調整之後,賴霖楓為115網盤精心設計了三大支柱業務,即偏重于個人資料存儲與備份的115網盤,在網盤基礎上凸顯社交功能甚至帶有虛擬交易功能的「圈子」, 以及面向企業客戶的企業雲。 這位曾有著傳奇創業經歷的草根創業者極度自信地向南都記者表示,「我相信到明年下半年,等我們把產品的各項功能調整好了,整個市場就會被引爆起來。 」

企業市場成為「避風港」

與近乎自己給自己加油式樂觀的創業者相比,資本市場卻並沒有給出類似的回饋。

已在雲存儲領域有所出手的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周逵向南都記者表示,「現在還只能看到一個大的趨勢。 (雲存儲)這塊的需求的的確確是存在的,但最終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被滿足,什麼樣的‘選手’會勝出,現在還看不清楚。 」

相比周逵的有所保留,經緯中國副總裁茹海波的觀點更為直接。 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他直言不諱:「至少在個人市場上,我認為小公司要想嶄露頭角已經非常困難。 因為在個人市場上,說到底,比拼的是各家的品牌影響力,而不僅僅是技術實力和產品設計。 」換句話說,在巨頭們紛紛擠入之後,已有的和潛在的使用者基本上被瓜分完畢,小公司甚至很難將自己的產品真正「呈」到使用者面前,供他們試用。

國內屈指可數的被Oracle公司授予ACEDirector稱號的資料庫專家、現任丁香園CTO馮大輝也與茹海波持類似觀點。 他告訴南都記者,雲存儲面向個人的市場很可能會被大公司佔據,或者說牢牢地卡住位置。 而且,從現在來看,已經差不多是這樣了。 稍小一些的玩家以後將不太容易佔據更好的位置,除非是搶佔利基市場(NicheMarket),但這又基本上決定了這類公司只能是小而美,很難把規模做到更大。

另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能將付費使用者/註冊使用者比做到1%水準的堅果雲,正是一直堅持著小眾路線。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