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來賓,各位朋友,歡迎大家來到廣電雲分論壇,我們論壇現在正式開始。 雲技術影響著各行各業,既有廣電行業也開始運用重大的變化。 我們原來的終端製造商已經開始不安于既有的計算,額是向終端轉型。 廣電在廣電層進行雲服務架構的服務。 我們雲供應商利用雲技術,使得他們更貼近客戶,搶佔整個產業鏈的主導權。 至此,原來專業分工的各司其職的產業鏈,大家開始彼此跨界。 彼此的工作開始融合。 那麼由此可能裂變出一個新的基於雲技術架構的產業鏈,就是廣電雲的產業鏈,邀請來自終端製造商,來自網路運營商,來自新媒體運營商,以及來自內容提供者的業界代表,分享一下他們對雲的理解。 闡述一下他們各自正在做的戰略性的佈局,包括雲技術整體的引入。 這樣的話,跟大家能夠揭示一個正在悄然裂變的廣電雲的產業鏈,是如何悄然佈局的? 接下來,我們就在雲裂變的前夕,我們看一下,他們正在想一些什麼,正在做一些什麼? 並且預示一下今後整個產業的藍圖。 好,先有請各位嘉賓上場! 大家一定在想,請上的八位嘉賓,各自代表是哪個產業環節?
應該說,我們嘉賓的邀請,是對目前現有整個廣電的產業鏈,各個業界的代表,我們都齊聚在一起了。 首先是來自于終端企業的代表,我們來自青島海信傳媒網路技術有限公司CEO簡志敏先生。 來自廣電網的運營商的代表,南京廣電新媒體中心主任李震甯先生。 我們新媒體運營商的代表,一下子請了三位。 百視通公司高級副總裁芮斌,華數集團副總裁趙志峰,PPTV副總裁單曉蕾先生。 這是產業鏈的中游環節。 那麼來自廣電技術服務商的產業鏈環節的是天地數碼CEO呂品先生,深圳市茁壯網路CEO徐佳宏先生,最後來自我們內容提供者的代表,新聞集團中國區副總裁萬民先生。 各位嘉賓就坐了,我們沿著產業鏈從前到後聚集一堂,今天論壇的主題是廣電雲的展望和實踐。 首先先熱身一下,有請在座各位嘉賓,簡單談一下,您是如何看待雲技術,包括雲技術所帶來的發展趨勢?
海信傳媒CEO簡志敏: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業內的同行大家下午好,我是海信傳媒的總經理CEO簡志敏。 今天的機會是非常好的,我們的業界同仁可以一起來談一談,雲在整個生活當中的巨大的影響。 我們今天談的話題是廣電的話題,廣電分論壇。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是從廣電來的同仁? 應該來說,廣電擁抱雲的步伐還是有一點點慢,今天來到廣電的同仁不是很多,坦白來講,從一個終端廠商來講,海信作為中國終端的廠家,在終端方面還是有一定影響力。 我們電視機產品連續八年中國第一,平板電視第一。 終端領域中的還是有一定的地位。 如何擁抱廣電雲,發揮終端的影響力。 不是我們是否願意擁抱雲的問題,或者說雲對於廣電和終端廠商來講,應該說不是可以選擇的,不是一個Oppration,是一個Master,整個雲的時代到來,作為廣電來講,必須大踏步的擁抱雲的來到。
要積極擁抱變革,不要等到變革變成一場革命了,我們就比較慘了。 我是覺得,對於雲整體來講,我們終端企業非常迫切的希望,和整個廣電行業,不管是當地的有線網路,還是IPTV,或者互聯網電視的運營商,牌照持有者,我們非常迫切的希望和大家一起開創整個雲的計算的明天,而且很顯然的是, 在這個產業當中,作為運營商,作為我們的終端廠商,如果不密切配合的話,我相信,我們的挑戰將會是迫在眉睫。 2012年,蘋果電視馬上就上市,考慮到谷歌TV2.0整個上市整合。 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太多了,所以,今天借這次機會呼籲業界的同仁,大家密切配合,緊密合作,能夠把中國基於雲計算,自動化的特徵的時代變革,能夠積極擁抱它,發展它。 利用這個機遇實現雙方的變革,實現雙方的飛躍。
主持人:謝謝簡總,我們的網路運營商是怎麼看待雲的?
南京廣電新媒體中心主任李震甯:大家好,今天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交流,作為廣電運營商,實際上在座的嘉賓席上不止我一位,華數集團副總裁趙志峰也有運營商的背景。 廣電運營商給大家的印象是滯後的、緩慢的,廣電網絡好象就是還在按部就班的做簡單的數位化,單向,甚至簡單的VOD。 正像簡總說的,現在的形式時不我待,沒有更多的時間留給廣電運營商,按照自己的計畫一步步走。 怎麼看待雲這個問題,我們覺得,首先不是一個割裂的單純的一個技術問題,其實是整個產業鏈的行業很大的變革。 那麼,在變革當中,有很多新的技術發展,比如說互聯網技術發展,比如說智慧作業系統、終端的發展,包括我們高速的網路的發展,同樣包括雲計算的技術的發展。 是整個產業鏈新技術發展引領出來的變革。
也就是說電視未來將變成怎樣,這是擺在我們面前非常大的問號。 這個過程中,我們認為,就像20年前,PC走向互聯,走向智慧,10年前,手機開始邁向這一步,那麼我們覺得,未來的十年,電視一定會走向智慧。 這一點趨勢毋庸置疑。 之前不管是微軟,還是谷歌,包括我們剛才提到的蘋果Itv,未來都會給我們,包括之前的先行者給予我們很多的啟示。 現在互聯網越來越發展的今天,在集約化的內容服務越來越雲端化的今天,電視作為一個家裡最昂貴的終端,沒有可能不走向智慧。
這條路上,是整個產業鏈變革的需求。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會在探討這個問題。 到底在變革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人重新置放在哪裡? 整個產業鏈才能真正走向良性的發展。 那麼,這是我想說的第一點,就是雲技術不是一個單純的割裂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產業的發展的趨勢。
第二點,特別強調的是雲看起來所有的服務都在雲端,恰恰對於電視媒體來看,最不能忽視的,或者最不能被弱化和輕視的一點就是網路。 網路涉及到一個問題,我們構建很好的雲的服務以後,如何給使用者有真正的IT交付能力,沒有網路,其實都是空談。 我們看原來的互聯網,互聯網是一個完全的啞管道,不管是電信還是聯通接入到互聯網,裡面傳什麼內容,運營商是不關注的,這是原來PC互聯網。
那麼,到手機的互聯網來看,這個上面好象有一些變化,因為提供了雲和簡單的通訊的業務。 但是對於整個服務端,仍然是啞管道。 那麼對於廣電未來走向電視智慧的路上,還是啞管道嗎? 這個要打一個問號。 這個裡面,我們會詳細去談。
對於終端網路以及雲,我們認為應該是端到端的考慮、思考和構建才更合理。 那麼對使用者的體驗才會有更加的提高,也才能夠真正達到使用者的需求。 江蘇有線,南京正好是本身十二個試點城市之一,2010到2011年的一年時間,我們構建一個稱之為新一代的媒體平臺,雲媒體平臺,8月份正式發佈,現在目前使用者數到年底會超過50萬。 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讓電視螢幕開放起來。 這裡有很多的問題,最核心的就是我們應該有一種市場的概念,開放的概念,迎接協力廠商互聯網更好更優質的資源。 謝謝!
主持人:由新媒體運營商來發言。
百視通公司高級副總裁芮斌:一般來講看喝酒,怎麼區別? 傳統媒體是屬於學文科出身,喝酒能力比較強,新媒體不大能喝酒。 第二,拿了話筒以後不撒手的是主流媒體,新媒體是有什麼話說什麼話。 今天有什麼話就是說什麼話。 主持人的問題,廣電雲,跟傳統雲有什麼差別? 廣電雲有廣電的特色。 今天英文Cable有點問題,不能代表廣電,只能代表廣電一部分,台網分離,台是台,網是網,所以對於內容提供者來講,就是在雲的戰略方面,考慮差別跟傳統一般企業或者一般的互聯網企業是有不一樣的。 主要表現在大部分以視頻為主,搞增值業務,走出視頻,走出傳統的流媒體,我倒不認為。 我覺得對於廣電雲來講,應該是深耕在自己的視頻上。 廣電雲的差別上,我覺得,大碼率,以視頻為主,仍然是廣電雲的特色。
另一個方面,傳統的廣電跟電信整個市場的規模是十倍的差距,為什麼? 也是因為沒有使用者,通過雲跟端的結合,能夠找到自己最終的使用者,能夠彌補這樣的差距,這是我認為廣電雲能夠帶來的新的機會。 剛剛提到,我們今天談雲,一定離不開化雲為雨,撥雲見日,目的還是落地,今天談雲沒有端字是不行,電視臺不做電視機,廣播電視臺不做收音機的,現在不一樣了,現在需要學習亞馬遜和蘋果,能夠把端做得更深,讓內容跟端緊密的整合, 這是傳統雲跟廣電雲的不同,謝謝!
華數集團副總裁趙志峰:江蘇有線和SMG兩家的觀點,我來講一下。 今年在矽谷參加論壇的時候,我覺得非常受啟發。 為什麼雲計算在目前的時間點能夠爆發? 包括上午張明正先生說的,這麼多人來參會很激動。 目前談的都是技術層面,現在很多新媒體、新網路,就是現代的服務業,是一個典型的三撥的浪潮,一撥是技術,技術的演進推動新的產品,新的產品演進會改變使用者的行為,使用者行為的改變會帶來新的商業模式,是這樣的迴圈。 新的技術,帶來新的產品,新的產品帶來新的使用者行為,產生新的商業模式,重新再回來逐漸推動上升。
應該說,雲計算在這個時間點,慢慢成熟了,說實話,華數,是國內廣電第一家嘗試雲計算的廠家。 我們是2006年,當時老的點記得美國有一個公司ICBV,全球第一家做CloudTV的,但是沒有成功,因為技術不成熟。 技術需要三個C,一個E,現在談的三C跟電腦不是一個概念,現在三C,一個是雲,一個智慧終端機,還有一個連接。 對雲來講,東西都放在終端,終端如果沒有流暢的網路,這個東西是拿不下來的,就像蘋果手機一樣,沒有3G流行,蘋果手機有不會流行。 連接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個E,就是經濟性。 ICTV當時沒有成功,除了網路不夠寬之外,另外一個就是經濟行不苟。 當時一台X86的伺服器,2006年吐的視頻碼流是15,現在已經是4倍了,現在通過多核的伺服器,可以吐到100多碼流。 任何的產品和商業,都有一個超越點,如果沒有一個超越點,商業模式就不成立,投很多的伺服器,收的錢不夠付電費,肯定沒有商業模式。 現在不一樣,經濟性,就是技術的發展,讓整個軟體技術,伺服器技術有質的增長,這個時間點爆發了,可以支撐新的商業模式的形成。
所以,華數2006年開始擁抱一把,沒有擁抱成,我們叫擁抱錯了,去年三網融合的時候,談五個擁抱,其中一個擁抱就是擁抱雲計算,成果非常顯著,2012年,推出一系列基於雲計算的產品,超越第一步,就是雲的技術, 在我們看來技術成為一個工具,明年會推出新的基於雲的產品,會看著使用者行為怎樣發生變化,怎樣帶來新的商業模式。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