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接近中心。
「現在是第一個三年的收尾之年,第二個三年將從2013年開始。 」2012年12月26日,作為配合上海市政府相關產業職能部門推進雲計算發展的重要執行機構,上海軟體產業促進中心主任唐全榮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雲海計畫過去三年實際上是從提升創新能力從試點應用抓起, 第二個三年將大量鋪開應用,而第三個三年可能就是整個產業的騰飛。 」
2010年8月,上海正式發佈其基於調研的《上海推進雲計算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0-2012年)》(簡稱「雲海計畫1.0」),稱將致力打造「亞太雲計算中心」。
其階段目標被概括為「十百千」,即培育十家在國內有影響力的年經營收入超億元的雲計算企業和服務企業;建成十個面向城市管理、產業發展、電子政務、中小企業服務等領域的雲計算示範平臺;推動百家企業從傳統資訊化向雲計算轉型 ;推動百家軟體和資訊服務業企業向雲計算服務轉型;帶動資訊服務業新增經營收入千億元;培養和引進千名雲計算產業高端人才。
不過截至目前,這些細化目標均已被超標完成。 據上海軟體產業促進中心提供的資料:年經營收入超億元的雲計算企業和服務企業甚至已超過30家。
上海的邏輯起點
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是,《「雲海計畫1.0」》行動方案中幾乎看不到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和SaaS(軟體即服務)這些有關雲計算的技術字眼。
這顯示了上海雲思路的邏輯起點:其一,上述類型只是雲計算產業鏈中非常小一塊,上海不願把「飯店」變成一個「指定生產青菜」的地方。 其二,定義由市場決定,以後可能還會發生更改。
「這也是上海這幾年在雲計算發展和其它城市不太一樣的地方。 」唐全榮指出,如有些城市可能以基礎設施帶動產業發展,有些以硬體製造的集聚效應帶動,有些則以服務大企業帶動。
「規劃不同與各城市產業定位有關,上海是希望能真正市場驅動,政府主要通過規範使產業走在一個正確道路,創造良好商業環境是上海根本出發點。 」唐全榮說。
目前上海已團聚起一批優秀本土和外資企業。 事實上行動方案發佈僅2個月,IBM[微博]、EMC已決定在滬加大投
資,微軟[微博]則除在2010年秋部署上海雲計算創新中心外,也已于2012年11月宣佈將再把其公有雲落滬。
本土企業騰訊已在上海建立華東雲計算中心和電子商務基地。 2011年5月,華為與上海正式簽署雲計算戰略合作協定,決定在此建立全球雲計算聯合實驗室,構建核心技術研發隊伍,與上海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支援上海軟體和資訊服務業企業向雲計算轉型。
2011年底,上海雲海資料中心揭牌,臨港成為上海最大離岸資料產業集聚區。 「這裡也有一個上海區別其它城市的地方。 」唐全榮指出,資料中心建設是一個高能耗、產出相對較低的產業,但作為一個靠高運轉及城市建設而非依賴能源和資源的城市,上海一直希望能在資訊服務業有更高端發展:「因此上海只會去建設滿足自身需要的資料中心, 然後通過這些資料中心去發展上面更高更具商業模式的產業。 」
他進一步指出,上海致力打造「亞太雲計算中心」,這裡的中心是指產業中心而非物理中心,雲計算有產業鏈上下游,但上海會根據自身城市定位而更傾向于扶持產業鏈中更靠近使用者端、更高附加值的產業。
創造環境
創造環境既包括資金環境,也包括政策和地域環境。 資金支援上,上海成立有一隻募資額達3億元的專業雲計算風投基金,田溯甯的寬頻資本、政府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基金及軟體和積體電路專項資金是這批資金的主要來源。
其次政策和地域環境方面,上海閘北區和楊浦區率先成為兩個「雲基地」,而軟體和資訊服務業產值已超過上海半壁江山的浦東,則被定義為「雲計算示範區」。
除市政府在資金環境、地域環境等大方向做最終決策和規劃外,上海軟體產業促進中心的協助工作主要包括:行動方案出爐前的深度調研、説明企業與政府資源對接、產業鏈上下游對接、金融資本與企業對接、以「雲海產業聯盟」為主導的會議和論壇 、圍繞高校展開的人才服務,及根據產業需要進行的各種對外交流。
該中心核心人員其實早在2009年即已到位,調研時間長達半年之久。 而調研中他們發現,上海實際上在當時從事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的企業已有不少。
如虛擬化方面2009年就有四家,2011年成長到十家;服務形式賣軟體2004年上海就已有面向金融細分領域的企業;2007年就已有專做雲存儲服務的企業,這些調研結果對雲海計畫以「內生型自主創新」 為主題思路的邏輯起點提供不少參考價值。
2011年,上海軟體產業促進中心協助上海市經信委啟動上海市雲計算應用示範專案,向全市徵集應用示範專案,這些專案再通過專家評審按條件進入選拔。
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上海軟體產業促進中心發起成立的「雲海產業聯盟」,作為一支促成上海產業鏈環境的強勁連接點,企業成員已從原50多家擴展至目前170多家。
「2010年我們調研發現,很少有企業能把贏利點說清楚,但今年(2012年)寫報告時,很多企業銷售額已達規模,不少甚至過億,各企業商業模式也都已經清晰化。 」唐全榮說。
三個三年計畫
2010年至剛剛結束的2012年,上海市政府的基本導向是重在提升創新能力、從試點應用抓起;2013年到2015年是將大量鋪開應用,最後2016到2018年旨在產業整體的騰飛。
據記者瞭解,目前上海在國內比較成功的雲計算公有雲模式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服務垂直領域市場區隔,這類商業模式銷售推廣更容易,不需燒很多錢;而另一種即致力高端客戶的商業模式,這種回收資金相對快速。 而相對而言,做普適性教育市場企業少,這也與上海務實的風格不謀而合。
「現在很多公有雲服務企業不光是賣服務,很多時候也是帶諮詢一起賣,比如說上海的一些服務垂直領域市場區隔的企業。 」唐全榮舉例,如將金融業行銷理念移植到零售與服務業態的賣買提,它主要為各行業實體連鎖經營企業提供會員行銷解決方案和服務。
簡單說,賣買提不需要客戶花鉅資投入固定資產,而只需每個月向它交納一筆小數量的預裝費,然後他們就能通過賣買提的服務系統跑流程,每跑一筆再給部分傭金。 如此一來,賣買提解決了客戶在公司資訊化方面繁瑣的建設過程,同時又給他們提供了一套諮詢體系,後者用這套東西就能實現管理內部員工、外部客戶的智慧。 類似公有雲企業能把市場區隔做得十分深入,涉及到每個點、每個人和每個問題。
唐全榮還指出,目前中國雲計算產業還缺乏高端運營人才和新模式高端技術人才。 此外,目前國內外都還沒有統一標準,可能更需要一套體系去規範從業者行為,以保證他們能夠提供高品質、不間斷服務。
「極端情況就是有一個雲計算平臺,上面跑一百萬家中小公司資訊,然後這個企業突然倒閉,它的資料沒有被備份,那這一百萬家企業都要跟著倒閉。 」唐全榮說。
據記者瞭解,目前上海軟體產業促進中心已在準備一個雲計算技術創新標準化聯盟,做類似企業聯合標準的本地企業自律工作。 此外,該中心也在跟有關部門探討如何規範市場問題,如2011年閘北、楊浦等基地已從園區開始對駐內的相關雲計算企業進行資質認定。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