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表面看起來雲服務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但面對供應商的服務,使用者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抱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條,是人們對公有雲安全性、穩定性的質疑。 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並不缺乏優秀技術人才,然而在短期內,他們所提供服務的品質,卻很難和發達國家比肩。 公有雲從雲端落到實地,面臨重重阻礙。
CMIC研究認為,影響國內公有雲進程的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3196.html">主要原因不在行業內部,而在於外部環境的惡劣。
基礎設施安全標準認證是首要障礙。 眾所周知,機房建設是一切IT服務的基礎,對雲計算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 除了電力、製冷、抗災等需求,資料中心機房維護還需要一套嚴格的標準認證體系。 由於管理機制不同,國外雲服務公司利用很少的成本,就可以建立起符合要求的機房,國內的機房則主要由巨頭壟斷,一家或幾家獨大的現狀容易削弱競爭意識。 即使運營商可以建成硬體優質的機房,卻沒有通過任何管理方面的標準認證,安全措施往往不夠。
再者,從安全形度考慮,機房應該建在地廣人稀、水電資源便利的場所,由於條件限制,北京的很多機房被建在地下室,安全等級可想而知。
儘管我們不願意承認,但中國的網路環境確實非常差,世界網速排名,中國幾近墊底。 以技術層面的邊界閘道協定(BGP)為例,兩個不相關的路由間實現連接,需要網路互聯互通。 在中國,三大運營商的互聯互通非常少,在此基礎上提供的寬頻捉襟見肘,價格昂貴。 北京市場上的BGP價格為100美元/Mbps,這個數位足以令世界「仰望」。 導致出現多種情況,一是財力不足的服務商根本買不起;二是資金足夠,卻買不到充足的量;三是市場借機出現假BGP,勉強支撐起網路互通,但僅能通過靜態寬頻實現,一些更高級的技術諸如Anycast等則是奢望。
政策方面,外國供應商進入中國受到限制。 在雲服務領域,外國公司只能將自己的品牌授權給國內擁有資料中心執照或者ICP執照的公司,以此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但服務品質難免要打折扣。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