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與「雲」攀上了親。 幾乎在同一時期,國內幾家主要彩電製造商都發佈了「雲電視」,繼互聯網電視、智慧電視之後,這是他們又一力作。 從緊跟國際技術潮流來看,國內彩電廠商的步伐相當「敏捷」,當谷歌、蘋果提出「雲戰略」時,國內「全球首款雲電視」已經誕生,三星、松下、索尼等日韓廠商也「自愧不如」。
廠商標榜的「雲電視」具有上網、QQ聊天、上微博、搜索、3D電視、遊戲等功能,可以實現雲空間、雲服務、雲助手、雲流覽、雲搜索等應用。 這些功能和應用貼上「雲」標籤之後,似乎還真的像長了翅膀一樣,飛來飛去,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看電視、上網、遊戲互動這些所謂的「雲功能」與互聯網電視相比有何本質區別?廠商聲稱,「雲電視」讓電視機不再安裝任何軟體,所有應用都可以通過存儲在「雲端」伺服器來完成,這與之前所宣稱的智慧電視「可以自由安裝各種應用軟體」 相比是進步還是倒退?沒有人會認為是倒退,可能的解釋是「‘雲電視’是智慧電視的升級」,但這種技術升級似乎來得太快了些。
國內廠商對電視機概念的「自主創新」能力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強度成正比,也是出於無奈。 從已經公開的以彩電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第一季度財報看,海信電器淨獲利率為5.27%,TCL集團為1.97%,四川長虹僅為0.98%,康佳A則為-2.3%;而同期以白電為主營業務的美的電器、格力電器、 青島海爾的淨獲利率分別為2.33%、5.43%、3.22%。 彩電廠商淨獲利率普遍低於白電廠商是市場殘酷競爭的結果,而概念炒作則是推波助瀾的重要力量。 但問題是,國內彩電市場殘酷的競爭並沒有讓市場份額向優勢品牌集中。 去年,我國彩電出貨量占全球的49%,超過1億台,而沒有幾家國內廠商的出貨量超過1000萬台,今年TCL最樂觀的估計是960萬台,這已經是國內品牌中出貨量預估最高的了。 而三星、索尼、松下、LG、夏普等日韓廠商每年每家出貨量大都在1500萬台~4000萬台之間,並且有向三星、LG等韓國品牌集中的趨勢。
另外一個例子也可以佐證做大規模的重要性。 據估計,今年全球空調需求量大約為1億台,而格力、美的、海爾3家出貨量可能超過6000萬台,占全球出貨量的60%。 除了其他因素,單從規模這一點上,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白電廠商淨獲利率比彩電企業高的原因了。
由谷歌、蘋果引發的全球消費電子產業革命,是所有彩電廠商不可回避的,積極跟蹤國際最新技術潮流也是必須的。 但是,如果一味地採取跟隨戰略,人云亦云,熱衷概念炒作,對我國彩電產業長遠發展並無益處。 與歐美、日韓廠商相比,我國彩電廠商的優勢在於製造——— 是打通產業鏈的高端製造,而不是簡單的組裝加工。 實際上,在全球消費電子產業分工中,我國彩電廠商面臨兩大機遇:其一是日本廠商將逐步淡出包括彩電在內的消費電子產品製造業務,為我們提供了填補市場的機會;其二是歐美廠商也將退出硬體製造領域,如IBM、 惠普等已經剝離或即將剝離個人終端業務,谷歌、微軟也不可能直接介入,這也是我們承接的機會。 對於國內彩電廠商來說,一方面應該積極承接全球消費電子產品製造向中國大陸轉移的戰略機遇,提高製造的品質;另一方面還要主動尋求全球並購的機會,開拓外延式的發展模式,做大做強主業。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