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創業不應過度倚重「風投」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風投公司
創業投資
青年創業中國強
一家之言 金融危機影響下,就業形勢嚴峻,輿論對青年創業的話題又熱了起來。 但是這種討論中有個常見的誤區,即過多地依賴「風投制」,認為在沒有風險投資介入、沒有創業板提供退出管道的當下,創業激勵會面臨很多困難。 其實,創業啟動階段的選擇,未必只有風險投資一種。 周日晚上,CCTV經濟頻道播出了《青年創業中國強》特別節目。 節目仲介紹的創業者,都採用了「導師制」。 導師的身份一般是某行業中較為成功的人士,為青年創業提供諮詢以及資金、技術、關係網絡支援。 上網google一下,與央視合作《青年創業中國強》系列節目的,是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畫(YBC),而該計畫的原型,就是英國查理斯王子倡議成立的青年創業國際計畫。 這個計畫除了提供小額貸款外,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提供英國人擅長的「導師制」。 在世界創業投資領域,此前較為流行的是美國首創的風險投資制。 即由專門的投資專家考察專案,在小範圍內募集資金、成立專項投資基金(這一個過程稱為一「輪」)。 基金投資于特定專案後,通常會派代表進入董事會,在重大事項上參與決策。 很多時候,風投還會在企業需要的時候推薦高級管理人才進入。 例如,google的CEO施密特,就是由風投公司推薦任職的。 從這個過程我們看到,「風投制」也兼有導師制的一些優點。 風投也會對企業進行諮詢指導,並且十分樂於將自己的關係網絡與企業共用。 但是,風投只願意投資給那些高成長、高技術、高業績的企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承擔由此帶來的高風險。 矽谷的風投,對投資回報率的要求最少是50倍,一般一個專案有200到500倍的回報率才會進入風投的視野。 但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進入上述「三高」行業。 從《青年創業中國強》節目中看到,有不少青年選擇了種植業、快遞業、室內裝修等傳統行業,這些行業不可能達到高技術企業那種回報率,但無論是吸引就業還是服務社會,它們也都不可或缺。 因此,在鼓勵、提倡高新技術創業時,無論是媒體還是業界,也應多將眼光放在普通行業的創業上,在金融危機影響仍未消除的大背景下,對於「導師制」等其他類型的創業輔助模式,也宜給予更多的關注。 □余國友(安徽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