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三大原因讓創業板龍種變跳蚤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原因
創業板
龍種變
每經評論員 葉檀 揠苗助長、行政管制、利益鏈條三大原因,使創業板龍種變跳蚤。 創業板成為造富板和低效板,對創業企業的象徵性説明給中國的成長性企業帶來的只有些許心理安慰,扶持初衷只停留在紙面上——一切因為揠苗助長與利益關聯。 創業板目前超募1000億元以上,如果以創業企業所需要的資金為每家2億元計,創業板本可以為多達500家的企業提供資金,創業板將成為擁有700家以上上市公司的龐大板塊。 但現在,創業板創造出近千個億萬富翁,卻無法為中國的創業家們提供實現夢想的資金之源。 7月10日,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在 「2011中國金融投資夏季峰會」上表示,我們的中小板是500多家,創業板有200家,主機板1000多家,美國的市場結構與我國恰好相反,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並不利於資本市場進一步壯大。 這是我們僵化思維與行政管制的結果,我們太希望創業板成功,做了許多努力來保障創業板開板大吉。 在創業板上市之初,實行了嚴格的審批制度,輔之以寬鬆的貨幣流動性。 2009年,正當救經濟與救市如火如荼之際,創業板的推出可謂適當其時,中國經濟的未來需要一大批具有草根創業基因的企業扛鼎,理當有無數的創業企業通過證券市場,成為中國經濟的脊樑。 管制扭曲了創業板的本質,本來應該是幼兒入學,但有關方面選擇了已經接受了大學教育的人進入創業板學校,這就是所謂的中小板甚至主機板企業進創業板。 可以說,創業板一旦誕生已經成熟,這就是所謂的未成長已衰老。 創業板表面上成功了,卻失去了最寶貴的創業精神。 千億元的龐大超募資金,活生生地逼出了一個龐大的食利階層,在巨大的財富洪流下,創業精神被食利精神取而代之。 筆者聽一位創業企業家說過,一家本需要2億元資金的企業,一夜之間擁有了6億元,是典型的「逼良為娼」,因為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在短時間內儲備合適的專案。 超募企業的選擇是買房買樓,或者進入銀行充當高息存款成為食利階層,或者在逼迫之下胡亂投資,成為社會資金的浪費之源。 超募大行其道,數條潛藏的利益鏈浮出水面。 風投機構尤其是突擊入股的風投獲得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益:2009年創業板風投平均帳面回報率為17.22倍,2010年為12.13倍,2011年上半年為8.02倍。 市場下行,超募現象未能改觀,仲介公司獲得厚利。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共有164只新股完成上市,合計融資額達到1711.249億元,較2010年上半年IPO融資額下降了24.1%,但超募現象未有太大改觀,平均每家公司超募近5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上半年投行IPO發行費率不降反升,尤其是創業板IPO平均發行費率上調幅度最大,由2010年的6.6%上升到8.1%。 更重要的是,利益生成鏈條仍在繼續發酵,券商直投規模將擴大。 券商直投業務已經開展4年多時間,截至目前,共有34家公司設立了直投子公司。 券商直投所面臨的道德風險與巨大的壟斷利潤,一直遭到包括民間風投機構在內的市場人士的詬病。 作為應對,證監會日前公佈了《證券公司直接投資業務監管指引》,正式將券商直投業務納入了常規監管,對券商「保薦+直投」的模式明確作出了限制。 事實上,這一限制擴大了直投的資金規模,吸納了社會資金進入直投領域。 《指引》規定,證券公司設立直投子公司,投資到直投子公司、直投基金、產業基金及基金管理機構的金額合計不超過公司淨資本的15%。 直投子公司可以設立直投基金,集中機構投資者的資金進行直接投資。 為了抑制PE腐敗,規定證券公司擔任擬上市企業的輔導機構、財務顧問、保薦機構或者主承銷商的,自簽訂有關協定或者實質開展相關業務之日起,公司的直投子公司、直投基金、產業基金及基金管理機構不得再對該擬上市企業進行投資。 此舉無異于掩耳盜鈴,難道券商會蠢到不動簽約日期嗎? 這到底是鼓勵還是抑制? 創業板頻頻破發,居然被視作理性的象徵,而造富低效卻被視而不見。 創業板的創業精神消失殆盡,實在是中國創業板與創業企業的大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