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已經介紹過哈佛的社區雲計算——哈佛大學雲計算佈局,本文是哈佛大學實施社區雲計算系列報導的第二部分。
哈佛大學CTO James Cuff在該書中禪精竭慮將盡可能多的計算能力塞入的有限的可用空間中。
他為各種各樣的設備使用了隔熱通道、隔熱支架、現代冷卻技術以及通風方法。 雖然絕大多數大科技品牌的產品已在藝術與科學學院中廣泛應用,Cuff甚至在其雲計算中保持了古老的Sun機架,它位於隔熱通道單位外,並提供暫存器和一大堆熱箱中的導線。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是樂於固步自封的表現,但是雲計算的教訓在於,一旦你得到了管道,其位置並不那麼重要。
由麻省理工學院的Chris Hill牽頭,波士頓大學、東北大學、麻塞諸塞大學和麻省理工配合,哈佛的研究雲基礎設施從Mass Pike移動了90英里,其經濟規模翻番。 有一個100GBps的通道用於傳輸資料,甚至高性能使用者的使用體驗都不會有任何的不同。
Hill表示,它正在積極地把各種專案吸引到新基礎設施上運行,以便於一旦2012設置正式開放時能夠刺激使用。 對於Cuff等相關人員來說,這本質上只不過又是一次資料中心遷移罷了,最終使用者的配置、管理以及監控功能都保持原狀:自動化、遠端控制話以及雲計算化。
負責波士頓大學IT運營的Saul Youseff特別希望儘早實施此次遷移。
「我們目前使用的是物理系的大型電腦房,」Youseff說:「我們已用盡了資源,而進一步擴張將是一大問題,其主要原因就是噪音。 」他運行的支援為Altas Experiment專案服務,大約有11個機架用於安置伺服器和1PB的存儲空間。 一旦進行遷移,他不僅沒有損失什麼,而且還獲取了直接存取其他參與者資源的許可權,當然其他參與者亦可直接存取他的資源。 在一些「綠色計算」PR中增添一些新意,該專案成為了最終的贏家,一個「社區雲計算」的鮮活範例。
這是一般IT專業人士所理想的未來世界,雖然許多人會同情在對空間、能源和冷卻等因素進行權衡時的艱難。 但是教訓是刻骨銘心的——這可能就是IT未來的發展之路。
一旦發生合併,如果網路是存在的,這種超密度的趨勢必然發展迅猛不可阻擋,而IT已在尋求其他的任務以求進一步推進,並關注于提供資源或應用程式而不是保姆式的溫室。
資料中心運營者將可以實現這一點,或者是雲計算運營商(如Amazon),或者你可能在你的同行業中找到足夠志同道合的夥伴以投資社區雲計算專案。 NYSE Euronext於今年宣佈了一個服務金融公司的社區雲計算,它伴隨著一個龐大的資料中心改造,這正是上述大學所正在做的事情。
那麼接下來,新哈佛雲計算的未來五年將如何發展?這是否會使哈佛大學所運營的最後一個資料中心? Cuff並不希望過分武斷地予以澄清。 「我想可能是這樣吧。 我希望是這樣的,」他說。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