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三大主流陣營的競爭與合作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陣營 雲計算 競爭

雲計算領域從來不缺少大型互聯網企業的參與,時下,隨著雲計算的發展,該領域初步形成了三大主流競爭陣營,即互聯網陣營、IT陣營和電信運營商陣營。 互聯網陣營是以國外的亞馬遜和國內的BAT為首的,主要面向公有雲市場;IT陣營主要以IBM、HP、華為等為代表,主要面向的是企業級客戶;最後電信運營商陣營的主要代表當然是AT&T和國內的三大運營商等, 本文來自互聯網週刊。

目前,雲計算產業初步形成了三大主流競爭陣營,即互聯網陣營、IT陣營和電信運營商陣營。

在這三大陣營中,互聯網陣營主要面向公有雲市場,為中小企業和獨立開發者提供公有雲服務。 IT陣營主要面向大客戶提供私有雲產品和方案。 電信運營商則同時進入公有雲和私有雲市場,提供IaaS公有雲服務、政府和行業雲託管及定制服務。

互聯網陣營: 亞馬遜一枝獨秀 BAT「跑馬圈地」

互聯網企業之間爭奪的雲計算市場,主要聚焦在小型企業及初級使用者市場,後續可能會通過與政府和大型企業合作,進入虛擬專有雲、政務雲市場。

在IaaS領域,互聯網企業採取與軟體廠商合作,提供軟體發展的基礎性服務;在PaaS領域,主要提供服務于協力廠商開發的平臺服務,為開發者提供應用中間介面;在SaaS領域,則通過與終端客戶和管道商聯合, 以良好的使用者體驗提供系統整合服務。

從全球雲產業來看,亞馬遜可謂獨佔鰲頭的大佬級企業。 IDC預計,到2014年,亞馬遜所有雲計算服務的營收將為560億美元。 儘管如此,在亞馬遜大力拓展雲計算業務的同時,也不得不面臨著後來者的競爭,如IBM、微軟等都試圖分食亞馬遜佔據的市場份額。

比較來看,谷歌長期以來一直都在提供雲計算服務。 早在2008年推出了一款名為Google App Engine的雲計算服務,後來又在2012年推出了另一款姐妹版服務,Google Compute Engine。 但即便如此,亞馬遜過半的雲計算市場份額,仍然一直令谷歌望塵莫及。 目前,谷歌仍在扮演著追趕者的角色。 總體上來說,谷歌的服務並沒有亞馬遜的服務成熟。

作為國內互聯網雲計算的先鋒,早在2011年,阿裡雲和盛大雲就推出了IaaS服務,並迅速吸引了各大媒體和開發者、中小站長的眼球。 之後,百度雲、騰訊雲、京東雲、新浪SAE等互聯網企業接踵而至。

目前,國內互聯網企業在雲產業中的角力,主要聚焦在「跑馬圈地」上。 作為主力的BAT(百度、阿裡巴巴、騰訊)三家,它們提供的雲服務,表面上圈的是使用者和業務,其最終實質,圈的是雲生態鏈條的產業價值。 以BAT三家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開展雲計算業務的機會在於,它們能夠集合以計算、網路、存儲服務為主的基礎雲、以資料、使用者和能力服務為主的綜合雲,以及設備商、安全商、運營商之類公司的售賣模式進行融合, 在雲產業中承擔起整合的角色。

IT陣營: 大舉收購 廣泛合作

當前,IT陣營中較大的雲計算企業,主要以主流的IT、軟體、網路設備和系統服務商為主,包括微軟、IBM、HP、Oracle、思科、華為等。

在雲產業的IT陣營中,主要面向的是企業級客戶,企業客戶既是服務的提供者,也是服務的消費者(最終消費者是企業內部使用者)。 僅有部分IT廠商,轉型為公有雲服務提供者,與互聯網雲計算企業展開競合。

由於雲計算的市場大部分被互聯網陣營中的亞馬遜佔據著,為了從其手中搶奪份額,作為IT服務商的IBM,攜手谷歌開展雲計算方面的技術研究與業務合作。 同時,IBM和谷歌還計畫共同開拓全球的共同技術觀察以及大量的人才,以構架一個全球性網路。

至於HP、Oracle和思科,則通過大舉收購雲計算方面的中小廠商,與大型雲計算專業企業進行合作等方式,來對以往的業務架構進行改造,增強自身的雲計算實力,以適應雲計算產業的發展模式。 其中,既包括思科與EMC之間、甲骨文與英特爾 之間達成的戰略合作,也包括甲骨文對雲計算客戶服務商RightNow及雲行銷軟體商Eloqua的收購。

另外,在雲計算市場爭奪戰中,微軟也不甘示弱。 在與業界其他企業的競爭中,微軟主要集中于Hadoop的佈局。 Hadoop作為Google核心技術的開源版本,處於雲計算技術的核心地帶。 微軟希望通過全面擁抱Hadoop,並模糊Windows Azure中IaaS和PaaS界線,來探索其雲計算業務的優勢方向。

視角轉向國內的IT廠商,以華為的雲計算最為突出。 華為的雲計算佈局,主要聚焦其深耕多年的運營商領域,針對運營商的需求,華為推出了「雲-管-端-控」戰略,在説明運營商實現轉型的同時,牢牢把握這一專業性市場。 在競爭策略方面,華為並不設限。 例如,在華為官網雲計算模組上,列出的「合作夥伴」名單中,可以看到如IBM、惠普、戴爾、微軟等與華為在雲計算領域既是合作夥伴,又是競爭對手的傳統IT廠商。

運營商陣營: 改造傳統與建構生態並行

在雲計算服務中,運營商的優勢主要在網路、資料中心、大規模可靠性、運營能力、企業信譽、企業客戶資源與關係等方面,同時通過對原有業務架構進行優化和雲化改造,為中小企業、政府及行業客戶提供公有雲和私有雲託管及定制服務。

傳統運營商的主要業務集中于基礎網路和語音業務,借助在這方面的資源優勢,逐步向企業級IT服務領域拓展,但是由於體量龐大、轉型步伐較慢,目前也主要局限于網路和系統集成方面的業務。

在面向雲計算轉型中,以AT&T、Verizon為代表的電信運營商比起國內的運營商來說,更加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蘊含的機遇。

其中,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摒棄了那種「非此即彼」(all-or-nothing)的戰略視角,它不僅考慮雲計算本身的靈活性,而且關注雲計算在適應業務需求及其與企業共成長方面的能力。 針對傳統的託管解決方案缺乏必要的靈活性和可擴充性,而公有雲在多數大型企業所需要的企業級安全、可靠性和可擴充性方面存在不足,AT&T提出基於運營商現狀和企業現實需求的混合雲解決方案。 混合雲被定義為共用伺服器資產與私有伺服器資產的結合使用。 這種雲計算模式不但發揮了商業網路的強大功能,提高了現有技術投資的利用率,同時也提升了雲的快速擴充性和靈活性。

不同于AT&T在雲產業中的明確定位,國內的三大運營商,不論中國電信的「星雲計畫」,還是中國移動的「大雲計畫」,都普遍採用「高大上」的產業戰略,試圖通過建構一個覆蓋廣泛的雲計算產業鏈條,在全國建立雲計算產業基地, 全面佈局提供IaaS、PaaS及SaaS多層級服務的雲計算業務。

之前,中國聯通發佈了系列企業雲服務產品,明確了雲主機、雲存儲、專享雲、雲集成、雲孵化等五大服務方向,聚焦十類重點應用領域,成為國內首家提供企業雲服務的運營商。 緊隨其後,中國電信也推出了相關服務,並攜手SAP構建中國雲服務生態體系。

不過,由於運營商在技術和創新方面的先天缺陷,遠遠比不上互聯網企業及IT廠商。 這一短板,將導致運營商在IaaS及PaaS領域,很長時期內將很難與業界主流供應商進行競爭。 唯一能夠彌補的辦法,就是廣泛開展與互聯網企業及IT廠商的合作,重點佈局政務雲與行業雲方面的業務,以彌補和規避運營商雲產業方面的劣勢。

總結

隨著三大陣營在雲計算產業佈局的擴展,三大陣營互相之間的市場競爭開始變得日益複雜,原本分工明確的市場定位,在互相滲透中開始變得模糊。

未來的雲產業市場將面臨更加錯綜複雜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三大陣營彼此之間的融合將逐步深入,雲計算服務在IaaS、PaaS和SaaS三大競爭領域的界限也將逐步消弭。

相關文章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