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矽谷的頂級創業孵化器YC的孵化專案,如今已經製造了超過300億美元市值,而其中貢獻最多的(200多億美元)其實是兩家公司:雲存儲服務公司Dropbox和共用房屋短租平臺Airbnb ;其他所有成功孵化的專案製造了剩餘的100億美元價值。 在矽谷投資圈內對YC的孵化機制褒貶不一,這家創業孵化器的先鋒構築了創業生態和文化;而孵化器外部的投資人,又常常對YC對其優秀創業專案十足的掌控力頗有微詞。 但這都無法阻止YC繼續創造神話,YC孵化創業,到底有何秘訣? 以下是來自鈦媒體作者的獨家解密:
世界越來越像一台巨型的電腦,技術正在吞噬世界(篡改一下矽谷著名風險投資人馬克·安德森的話)。 人們的生活被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包圍,創造這些產品的幕後高手們也越來越多地走到台前,像明星一樣頻頻出現在聚光燈下——這群可能掌握未來走向的人漸漸把創業變成了一種流行時尚,也激起無數年輕人想投身科技創業的壯志雄心。
假如你恰好是一個有志于創業的矽谷學徒,只知道約伯斯的車庫和紮克伯格的哈佛宿舍是遠遠不夠的。 今非昔比,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選擇進駐孵化器或者加速器,希望能走上一條成功的捷徑。 然而,約伯斯和馬克?紮克伯格不常有,那種表面看起來很酷的創業生活其實艱苦得像修行,空有一身好技術並不是必然成功的保證。
不信,去看看矽谷頂極孵化器Y Combinator(下簡稱YC)每年孵化的專案中有多少堅持了下來,又有多少最後變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Reddit、Airbnb和Dropbox? 這1%的成功背後也許是以99%的失敗為墊腳石的。
《YC創業營》一書首次解密了YC獨有的一整套打造矽谷明日之星的機制,這或許可以為仍徘徊在創業圈門口的「創業菜鳥」提供切實的參考。
百萬富翁製造工廠
YC在科技領域大名鼎鼎,堪稱創業孵化器的先鋒。 它興起于互聯網領域新一波創業熱潮洶湧的時代(互聯網泡沫之後),地處矽谷,創始人保羅?格雷厄姆本身就是成功的互聯網創業者,人脈甚廣,再加上大量投資人的目光也都聚焦在這裡,YC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每個入駐YC的創業者都會獲得在矽谷之外無法接觸到的資源,而從YC走出去的創業公司反過來又成為矽谷的資源。 事實證明,這種良性迴圈是YC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它據此建立起了一個巨大的關係網絡。
不過,YC最廣為人樂道的是它獨有的創業專案選拔方式和培訓機制。 這些開創性的舉措也大多成為後來者的範本:為創業者安排短期而高強度的程式設計訓練,給每個團隊固定的小額種子基金並要求一定股權占比,定期邀請專業人士進行講座和具體問題指導,舉辦可使創業團隊彼此瞭解的「原型日」, 以及最後面向投資人的「展示日」。
其中,YC的投資是一個關鍵環節。 天使投資人給創業公司提供種子基金並非新鮮事,但YC另闢蹊徑,採取一年冬夏兩次批量投資的方式大規模生產創業公司。 因而有人稱YC是「百萬富翁製造工廠」。 這固然有「廣撒網、多撈魚」的成分在,但每個團隊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不可否認批量投資的背後隱含的巨大自信。 2011年冬季,YC為當季入駐的44家創業團隊各提供了15萬美元的投資,像這樣一次性對大量創業專案進行投資的案例在當時的風投界是絕無僅有的。
除了自信,令YC與眾不同的還有它在細節之處所體現出來的匠心獨運。 比如,YC最看重的不是創業專案本身,而是創業團隊本身。 在YC的面試問題中有這麼一項:「請用一兩句話來介紹你的團隊中每一位有‘動物’特質的創業者。 」這個問題的目的在於瞭解創業團隊成員的協作情況,甄別他們是否具備創業的基本素質,是否可以承受創業過程中腦力體力的雙重壓力。 reddit是從YC走出的第一個成功案例,創始人亞曆克西斯?奧海涅(Alexis Ohanian)在看到這個問題時的反應是:「動物? 我們簡直就是一個狂野動物園好嗎! 」YC喜歡這樣的具有駭客Style的團隊。
即使創業者最初提交申請的創意被YC否掉了,他們還是有希望進駐的。 如果YC覺得創業者本身很值得投資,就會説明他們重新選擇成功性更大的專案。 Reddit就是這樣。 起初,亞曆克西斯和搭檔史蒂夫?霍夫曼(Steve Huffman)想做一個基於手機的移動訂餐服務,但當時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環境並不成熟,於是在保羅?格雷厄姆的啟發下轉而開始創辦一個可以作為「全世界互聯網首頁」的網站, 就是Reddit.com。 簡單來說,Reddit是一個新聞聚合網站,主要的特色是由使用者提交連結並票選出最受歡迎的帖子,這個創新模式在當時令人耳目一新,也大大激發了互聯網使用者的熱情。 在創辦16個月後,Reddit就以2億美元的價格被世界媒體巨頭康泰納仕集團(Condé Nast)收購。
亞曆克西斯回想起這一段經歷時不禁感歎:「史蒂夫和我帶著一個失敗的應用走進YC,出來時卻創建了世界上最受歡迎的50個網站之一。 」兩人也因此在大學畢業16個月後變成了百萬富翁,這就是YC的點金術。
駭客天生放蕩不羈
縱觀全書,你會發現,雖然YC也有其他合夥人,但靈魂人物絕對是保羅?格雷厄姆。 他擁有電腦科學的博士學位,自詡為駭客,到現在還會時不時地為YC的網站Hackers News編寫代碼。 YC的駭客基因是與生俱來的。
在保羅看來,駭客們天生放蕩不羈,是一群不以尋常方式行事的電腦高手,有時甚至會衝破阻礙涉及一些禁區。 15年前,他選擇共同創業的合夥人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也是一名駭客,後者以在1988年寫出「莫里斯蠕蟲病毒」而在電腦發展史上留名。
當然,像莫里斯這樣的人並不是「駭客」這個詞中的唯一應有之意。 按照史蒂芬?列維(Steven Levy)在《駭客:電腦革命的英雄》一書中所寫的,「駭客」的意思是「將計算視為全世界首要之事的電腦程式員和設計師」,而且駭客文化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末麻省理工學院的技術模型鐵路俱樂部。
這樣的人更貼近「駭客」的本質:他們不僅擁有程式設計技術,而且還對此抱有無窮的熱情——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可以說未來屬於極客和技術宅,因為他們手中掌握著改變世界的利器。
保羅的駭客情結決奠定了YC濃厚的駭客風格,導致後者在選擇創業者時自然而然就會傾向于那些由純駭客組成的團隊。 YC所做的,就是把駭客們訓練成能夠以產品和商業的眼光去改變世界的生意人。 畢竟,只有好的商業模式才能夠真正讓好的創意傳播出去,滲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進而才能改變世界。
反過來,駭客們不羈的行事風格也説明YC創造了奇跡,他們其實是在共同創業。 Kiko是一款基於web的短命日曆應用,誕生於2005年YC首屆夏季創業訓練營。 最初,Kiko創始人簡彥豪和愛米特?希爾(Emmett Shear)在面試YC時遭到了拒絕,理由是「有前途的人配上沒前途的想法」,後來他們同意修改產品才獲得二次面試的機會。 這一次,兩名年輕的創業者整整花了四十分鐘在面試官前為Kiko辯護,並最終得以入駐YC。 然而,事實再一次證明YC的判斷是對的,Google日曆橫空出世,Kiko果然死路一條。
但亮點在於,他們選擇在eBay上拍賣Kiko的原始程式碼,並把拍賣得到的錢回饋給了投資者——沒錯,Kiko團隊沒有一拍兩散不了了之,反而想到了這麼一個風格極為「駭客」的善後方式。 要知道,那時候人們對電商類網站的應用還遠不像現在這麼普遍,何況拍賣的還是「原始程式碼」這種抽象產品!
同樣,YC對於Kiko創始人簡彥豪和愛米特?希爾的判斷也是對的。 大限來臨之前,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怎樣報答那些投資人,而不是自己的失敗。 他們還把這次出售當成了一次轉型機會,非但沒有放棄創業,反而更加堅定了創業之路。 2006年時,兩人憑藉視頻直播網站Justin.tv再次獲得了YC的投資,成為當年YC的非正式專案成員。 2010年的時候,他們又醞釀了另一個「移動視頻分享」的想法,開發了名為Socialcam(社交相機)的應用,與Justin.tv雙線並行發展。 結果,兩個產品都達到甚至超出了預期。
從一開始的Kiko到後來的Justin.tv,再到現在的兩個創業想法並行,簡彥豪和愛米特?希爾是YC歷史上向保羅提交新想法最多的兩位創業者。 他們很感謝保羅在自己快要失去動力時不斷地鞭策和提供精神支援。 簡彥豪說:「我認為,很少有人擁有這樣的精力。 ...... 當你和保羅面對面地交流時,他可能會將你的部分想法直接貶為垃圾,甚至可能全盤否定你的所有想法,但當你起身離開時,就會心服口服地想去做些新東西。 」
的確,只有真正的駭客才懂駭客。
創業即生活
兩年前的夏天,我認識了一個只有16歲的創業者。 當時他初中剛剛畢業,不遠千里從自己的老家來到位於北京中關村的一家創業咖啡館,因為在網上看到這裡是創業者的聚集地,也經常有投資人光顧。 這個小男生稚氣未脫,說起程式設計和產品來卻頭頭是道。 短短幾天,他在那裡還真找到了一個年紀相仿的「合夥人」,兩人像模像樣地開始了人生第一次創業生涯——早上睜眼第一件事是去咖啡館工作,直到晚上打烊才回去,產品尚在概念階段就開始計畫做一次面向投資人的demo。
他們把創業當成了自己的日常生活。 這就是創業者的常態。 終於看到約伯斯和紮克伯格們在成功之前是怎樣苦逼了吧!
事實上,這種「創業即生活」也是YC一直在提倡的。 相反,如果YC訓練營裡的生活不是這樣子的才怪! 每個入駐YC的創業團隊都要搬到矽谷來住三個月,在這段時間裡沒日沒夜地程式設計、頭腦風暴、快速反覆運算產品、跟使用者和投資人見面等,通宵工作的情況隨時都可能出現。
起初,人們對YC要求創業者必須搬到矽谷住的這個要求有諸多批評,隨著時間流逝,YC證明了堅持這一點是正確的。 世界上沒有第二個矽谷,那是一個「瘋狂即正常」的地方。 保羅在回憶自己1998年剛剛搬到矽谷的情景時說道:「每個都歡欣鼓舞,健康而富有,映入眼前的是一片更美好的新大陸。 」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這種「創業即生活」的狀態,因為這首先意味著創業者基本要和外界斷絕一切聯繫,包括親人、朋友。 非單身的創業者的另一半就更難熬了,於是有了這麼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專有名詞:創業寡婦。
另外,YC不提供辦公地點和住處,也就是說創業者要自己在昂貴的矽谷尋找棲身之處,要靠YC提供的啟動資金維持包括吃、住、交通、伺服器租金等一切花銷。 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於是,YC成員中間流傳著非常具有美國特色的最低生活標準:一日三餐只吃鷹嘴豆泥。
1995年,保羅和莫里斯聯手創業時,精力無窮又無任何家庭和經濟負擔。 多年以後,保羅描繪的理想創業者就是以自己當年的形象為範本——貧窮且無知無懼。 他認為,最適合創業的黃金年齡是25歲,也是最容易承受上述壓力的年紀。 25歲的人創業就算失敗也不可能再退回到校園象牙塔去,這樣就更激勵他們全力以赴。 如果再晚上個幾年,束手束腳的因素就會越來越多。 是的,誰願意當「創業寡婦」呢? 精力、貧窮、無根、無知、無懼,這就是創業者最有力的武器。
兩年前,在中關村創業咖啡館裡奮戰的那兩個少年,除了年齡之外,恰好符合保羅關於理想創業者的所有要求。 其實,YC也投過十幾歲的創業者,因為只要足夠成熟,年齡根本不是問題。 國內的創業者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再加上國內整體的創業氛圍要比矽谷差得遠,更別提是兩個中學生了。 當初,聚集在創業咖啡館的人們除了欽佩兩個少年勇氣可嘉之外,還是普遍希望他們回去把學上完再出來創業。 可以想像,他們的創業之路前途不甚樂觀。
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絕不光鮮亮麗,卻可能改變你此後的人生軌跡。 事實上,對於一個年輕的創業者來說,成功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希望用技術改變世界。 而且,在那充滿激情的幾個月甚至幾年裡,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和你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而共同奮鬥。 我想這應該是每個走進YC創業營的人收穫的最大財富。
【鈦媒體注:《YC創業營:矽谷頂級孵化器如何改變世界》(The Lauch Pad)一書已經由湛廬文化引進出版,作者為蘭德爾?斯特羅斯(Randall Stross)】
(責任編輯:mengyi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