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首現江城武漢。 短短幾個月內,數量就增加到200多個,成為江城街頭一景。
不過,很少有讀者知道,這種新興媒體採用的最新技術竟是國外剛剛興起的「雲計算」,服務商為江蘇海安的一家IT公司——江蘇易博雲天資訊技術有限公司。
和很多人一樣,記者對「雲計算」也不甚瞭解。 10月底,當採訪組走進位於海安開發區啟迪軟體園的易博雲天公司演示室後,很快就感受到其不可抗拒的魅力。
江蘇易博雲天資訊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解維明告訴我們,「雲計算」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超級計算模式,提供資源的網路就被稱為「雲」。 「雲」中的資源在消費者看來是可以無限擴展的,並且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 基於此,解維明將「雲計算」形象地比喻為「像使用水電一樣使用IT基礎設施」。 使用者無需花費大量資本自己購置發電、采水設備,只需繳付少量租用費,就可以使用。 買不起軟體的中小企業,借助「雲」,可以享受到物美價廉的軟體服務。
「在我們入駐之初,蘇中、蘇北這片區域還是‘雲計算’的荒漠。 」解維明回憶說,前期的市場調查中,他們發現許多中小企業的資訊化水準處於較低水準,更不用說使用具有相當科技含量的「雲計算」了。
「當地黨委、政府推動公司資訊化進程的心情其實相當迫切,甚至視之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為此竭力吸引IT知名企業選擇在海安投資。 」2009年,戴爾雲計算中心需要在長三角區域佈局設點,之前與之有著良好合作關係的清華科技園已經在海安落戶。 良好的軟硬體服務、當地求賢若渴之心、清華科技園的引薦,戴爾雲計算中心最終也選擇在這裡落戶。
2010年1月,江蘇易博雲天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4月戴爾「雲計算」平臺上線運營,服務領域覆蓋從視頻通話到考勤、財務管理等31個大類。
運營之初,恰如市場調查的結論那樣,「雲計算」不為市場接受。 整整4個月,公司沒有從平臺上獲得一分利潤。 那段時間,解維明和他的團隊每天到企業拜訪,給企業免費試用,並結合實際,為企業定制個人化解決方案。 當解維明操著一口京片子和我們交流時,誰都以為這位1986年出生的年輕人來自北方,但他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海安小夥。 「我們進企業推介調查,行話叫‘掃街’。 操普通話不要說見老闆,連保安那關都很難過,講本地話就容易多了。 」當得知公司有意在海安佈局,已經在北京總部打拼幾年的解維明自告奮勇,決定回家鄉「拓荒」,而公司看中的除了他的能力,還有就是其語言優勢。
努力終見成果。 海安的紡織產業極為發達,戴爾「雲計算」平臺便專門為海安西場鎮的紡織企業設計績效管理方案。 試行一段時間後,企業主驚訝地發現,原本每個月要專門花幾天時間來進行績效審查,而現在只要10多分鐘。 眼見為實,很多使用者紛紛從試用轉為付費使用。
今年初,很多企業在嘗到甜頭後,紛紛續費。 南通躍通數控設備有限公司是第一個付費使用「雲計算」的企業,今年又繼續花了1000元租用視訊會議服務。 計畫部主管陳曉梅告訴記者,他們在上海設有銷售公司,以前開會商討事務,總要在上海、海安兩邊走,麻煩不說,花銷也不少。 「採用‘雲計算’的視訊會議後,花的錢不多,卻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將一些事情討論清楚。 」
讓易博雲天決策者欣慰的是,截至去年底,「雲平臺」在海安及周邊地區已經擁有300多家用戶。 據企業反映,其IT運營維護成本費可以節省30%~40%,效益普遍提升15%~20%。 去年10月,「雲計算」服務平臺還被國家工信部認定為「國家軟體和積體電路公共服務平臺——雲計算創新應用中心」。
今年被公司派到海安來主持工作的戴爾雲計算中心運營總監唐開武是湖北人。 「海安經濟開發區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吃住條件,所以在這裡生活很適應。 現在交通也很便利,去上海也就兩個小時左右的車程。 當地對企業的扶持也是無微不至,經常説明我們推介‘雲計算’。 特別是軟體園,他們將自己的辦公地點讓出來,使我們辦公區由原先的600平方米變成現在的1200平方米,公司最初的選擇沒有錯。 」唐開武說。
今年5月,易博雲天牽手清華大學,吹響進軍物聯網產業的號角。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籠罩在海安頭頂的那片「祥雲」必將慢慢擴散開來,驚豔海安乃至長三角。
(責任編輯: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