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書樂
「在座的各位有誰能準確地說出雲計算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很瞭解雲計算,請舉手。 」 AMD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鄧元鋆在去年11月的一場大會上拋出了這個問題,數百人的會場出現了一瞬安靜,竟沒有一個人舉手。
台下坐著什麼人? AMD數位全球高管,來自惠普、戴爾、微軟、超微、WYSE,以及曙光、超雲、盛大等重要合作夥伴,他們真的不知道雲計算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為何現場會如此安靜? 是謙虛? 是謹慎? 還是不屑于作答?
當然不是,只不過,在各大IT和互聯網企業高管眼中,都有一個同而不同的雲計算,就如每一個人眼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林黛玉一樣。
雲計算是個細分的市場,不可能用一個統一的模式來實現大一統,就算是同樣採用了AMD皓龍處理器技術,微軟的雲服務平臺Windows Azure與社交網路之冠Facebook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雲計算公式,前者服務于開發者和工程師 ,更專業更集約,後者服務于普通線民和社交生活,更瑣碎且更分散。
來自銀行體系的雲計算需求是保守且高效的,運用於內部,必須有強有力的保護能力避免洩露商業機密,運用於外,必須有強有力的穩定性和可管理性,實現7×24小時不間斷的服務;來自遊戲領域的雲計算則不僅僅要穩定和可管理, 要是能夠提供給使用者自我搭建屬於自己的遊戲世界,則是最佳......
這一切的一切說明,每個企業眼中的雲計算不同,而作為基礎,都必須有一個定制化的適合自己的雲構架。 這也就是為何高管們沉默不語的真相。
這種雲構架的基本核心就在於根據不同需求來「定制」。
AMD自建的雲就基於此,用最少的投資,帶來更高效率,實現「隨處計算」,新創建的AMD雲依託于超過12.4萬個AMD CPU核心構築的基礎架構之上。 目前,有30個大型專案正在利用AMD雲,包括AMD APU和全新「推土機」核心的相關設計工作。 每月,全世界大約3000 名工程師在AMD雲上執行約4000 項工作,使AMD雲保持了超過90%的利用率——AMD幾乎所有的工程設計專案均在私有雲中開展。 當然,節約的費用也達到了600萬美元。
推己及人,根據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來定制雲構架,其實成為了AMD制勝雲計算核「芯」之戰的關鍵。 太平洋保險在使用了「基於AMD計算平臺的HP BL685刀片伺服器+VMware虛擬化軟體」後,資料中心中可用性能因此提高了90%,業務運營成本節省了了約1.5億元;光大銀行、中國人壽、盛大網路等諸多企業也如此這般, 在AMD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雲架構上開啟了自己的雲端之路。
顯然,AMD想要走得更遠,2月底,AMD以3.34億美元收購了著名的低功耗伺服器廠商SeaMicro,這無疑是整個伺服器業界頗為重大的事件。 SeaMicro曾經是英特爾的合作夥伴,它主要致力於研發生產大規模雲計算環境下高密度和低功耗伺服器產品。 AMD的戰略意圖已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