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近年來政府和很多研究機構都非常關注的話題,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GIS研究所所長李成名博士從測繪行業、地理資訊領域角度,為我們詮釋了他對智慧城市的思考。
如何把數位城市昇華到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概念是,智慧城市就是以更智慧的方法通過新一代的技術改變人們交流的方式、提高即時處理的資訊、感應的速度和回應的速度,增加業務的彈性、連續性,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智慧城市總的理解起來是易於宣傳的概念,缺點是它是一個無法準確定義籠統的東西,因為智慧是我們每人都有不同概念的,因而不能精確定義。 但不管是什麼樣籠統的概念,但智慧城市不等於物聯網加上雲計算,它按我們的理解、按我們的認識應該就像人體一樣,人是智慧的我們要做智慧的城市,很顯然我要對外界有感知,有感覺、有觸覺,對一個智慧的城市一樣,你應該有智慧感知的能力 ,包括我們各種公安的視頻、環保的粉塵的感應器、污染水源的監測器,等等這都屬於城市的智慧感知的,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傳感網、物聯網。
第二,人的智慧是通過人體神經系統使大腦傳輸的指令能夠傳輸下來,感知的感覺能傳輸上來,這就是互聯互通,也就是現在泛在的網路,包括物聯網、無線網、有線電視網多網合一的類似于人體中樞神經一樣的東西,把感知到的東西傳輸到中心, 這個中心可能是以空間位置分散式集成的各種資訊,在這裡面進行集成、處理,形成一些自動決策的東西,就相當於人類的大腦。 當我們把這些決策的結果得到以後,然後去交給每個部門去指揮每個應用,就相當於我們的四肢,大腦有了結果以後就推動著我們的行為,有人用針刺我,我可以把拳頭伸出去打他。 我們感覺包括四個方面:智慧的感知、互聯互通、大腦雲計算的中心、支撐各種智慧的應用,這就相當於人的大腦和行為器官。
和我們過去推動的智慧城市相比,現在全國333個地級市目前已經做到了300個地級市已經完成了地理資訊的建設,要走到智慧城市,和過去我們在一些應用和技術上有哪些顯著的變化和不同? 我想只有抓住這些不同才能慢慢把數位城市昇華到智慧城市。
首先,移動性增強,過去我們是以機器為主的時代,我們要打個電話30年前可能要找一個固定的電話點,從家裡出來打一個點,要接一個電話,下面的人喊某某幾樓的下來有個電話要你接! 而現在電話幾乎是同時的,以人為本,而不是以機器為本。 現在我們建設了無線網以後,讓我們可以移動起來了,以前搞個數據要到中心去,現在這個中心、這個機器是根據你在走,所以人類的生活、工作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第二,交互性增強了,包括現在我們可以從手機上查到,喝了一杯啤酒我不想開車了,手機上馬上能查詢到最近的幫我代駕最近的人在什麼地方,他的手機多少,可以發個短信聯繫,讓他到什麼什麼地方來,這樣交互性就更強了。 另外,由於我們的網路互聯互通,人和人之間、個體之間的協同性都大大增強了。
當然,介入性也更強,我們開發的是把我的東西介入到你的東西,你的東西介入到我當中,相關的滲透和介入更加強了。 當然,隨著一些動感、即時的資訊建立以後,整個智慧決策的結果更加準確和科學了。 所以,到了這樣一個時代以後,和過去相比這些新的技術使我們面臨的一些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是推動我們目前數位狀態向智慧狀態走的技術上的背景和情況。
雲計算大趨勢下的智慧城市建設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狀態,目前大概有280幾個城市做的層次比較高的,做到了相當於虛擬中心的階段。 測繪不再是提供服務,我們有的叫公共服務平臺,把我們的地圖、地理資訊整理好放在網上讓大家都可以點擊,享受我地理資訊的服務,我認為這是一個服務的時代。 現在,我認為它真正站在了比測繪這個行業更高的高度,站在政府這個高度,我把我的地理資訊,加上我整個的硬體、軟體的環境,構成了一個虛擬的中心,這個地理資訊只是各種資訊疊加的一個載體,30個部門跟政府簽了一個協定, 他們所有可以共用的資訊,通過分散式註冊的方式,讓資料還在他本部門,但在整個城市中,把所有170多種的專題資訊和我們的地理資訊虛擬的構建起來,分散式存儲,構成虛擬的一個中心。 而且像有的部門,沒有資料存儲、處理的能力,他把他資料的處理、運算全部寄存、委託然後交給這個虛擬中心,實際上就有了那麼一點雲計算的概念和思路。
所有政府部門構建的系統都可以虛擬的使用這樣的資料和服務,是虛擬化的1+9的方式,1個中心加9個分節點的服務,提供地理資訊編碼資料處理的服務,同時還可以説明小的部門存儲資料、完成計算,這是我看到的感覺做的比較好的。
對比一下,雲計算上實際上就是把所有的資源集中起來,提供給分散的點。 就像銀行一樣,所有散戶都存在銀行裡,集中起來為我所用然後為我的一個目的所用。 現在這個既有這種雲計算的特徵,説明各個部門集中計算,但同時這些集中的資源是通過分散式網格的方式集中的,而不是實實在在的建設的雲中心,我們國家智慧城市的建設目前到了這樣一個狀態。
近五年我們進入了地理資訊線上服務的時代,現在通過對新的技術特點的分析,通過目前對我們國家智慧城市現狀的分析,通過我們提出對「智慧」本身這個理念的認識,我們感覺到雖然僅有五年時間地理資訊公共線上平臺服務, 下一步必然會推動我們向時空資訊雲的方向發展,很快就會進入這個階段,我們的測繪行業、我們的地理資訊可能會給他們提供高於現在平臺時空資訊雲這樣一個東西,究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呢?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