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是網路、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 雲計算指通過網路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服務。 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體、互聯網相關,也可是其他服務。 雲計算旨在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7453.html">方便使用者的自助服務,讓使用者根據需要簡單的租賃網路中的計算能力、存儲空間或應用程式, 而省去了對基礎設施的投資,這就使計算資源更加的便宜,方便,高效。
雲計算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最顯著的是安全性方面的問題。 出於解放和優化自身IT資源的初衷,CIO將企業的IT計算和服務外包給雲服務提供者,所以自身幾乎沒有去全面瞭解IT服務商的「雲」細節。 另一方面,雲服務提供者出於自身商業機密和安全性的考慮,也無法將「雲」中的關鍵資訊全面呈現給CIO。 而且由於還沒有出臺雲計算運營相關的法律法規。 如果資料出了問題,無法對最終的責任進行追究,給企業造成的損失無法想像。 不過針對這些問題雲服務商也提供了許多解決方案,如在資料送往雲端前將其加密等。
雲計算最壞的情況就是雲計算整個平臺的崩潰,對所有在雲上的企業造成嚴重的危害。 雖然雲計算存在著這些問題,但是由於雲計算可以提供便利的服務,許多企業依然將資料轉移到雲上。
企業將資料轉移到雲上
耶魯大學的Ford稱在雲計算的安全性風險沒有完全解決之前,將資料轉移到雲端是不明智的。 正如千里長堤,潰於蟻穴——他指出越是複雜的系統越是有可能會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問題。 他還類比了雲計算在可能出現問題的一些簡單環境。
Ford設想了一些可能發生的不同狀況。 他類比了一個簡單的環境,在此環境中,雲端運營者將服務分配給兩個虛擬伺服器,利用一個能量平衡程式將計算負荷按照需要從一個伺服器切換至另一個伺服器。 然而,應用程式供應商也可能擁有一個可以分配使用者負荷的負荷平衡程式。
Ford假設這樣一種情況:兩個平衡程式擁有相同的刷新週期,比如說每分鐘一次。 當這兩個平衡程式的週期碰巧重合時,控制回路將重合時產生的計算負荷在虛擬伺服器之間進行來回的回饋。
Ford表示,通過回饋這兩個控制器會提供更大的計算能力,從而導致下個週期相遇時產生了更大的計算負荷。 這樣下去結果可想而知,由於計算負荷的增多,控制器最終會失去控制,甚至有可能使系統崩潰。
Ford在描述這些風險的時候很謹慎,他表示:這個簡單的例子也許在開發或者測試中就被修正了,不會出現在實際的系統中,但是它仍暗示著風險的存在。
事實上,這種應用程式供應商和基礎設施供應商間的耦合作用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在雲服務提供者的系統不透明的情況下,雲服務提供者出於自身商業機密和安全性的考慮,無法將「雲」中的關鍵資訊全面呈現給應用程式供應商。 應用供應商不知道「雲」中的控制結構,更不用說避開它了。
Ford表示不透明的分層結構,可能會造成潛在的、預料之外的災難性故障,這不禁讓人想起金融業的崩潰。
然而,缺乏透明度只是諸多問題中的一部分。 在一個複雜的系統中,有著一些普遍的問題,那就是一些不相關的部分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帶來風險。 大家逐漸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在雲計算組成的系統中,也會經常出現一些奇怪的、不可預測的現象。 現在越來越多的複雜性理論學家們開始承認這個情況。
閃電崩盤十分鐘蒸發億萬美元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在許多金融市場上造成巨大危害的「閃電崩盤」,在一瞬間股價戲劇性地急轉直下,但是卻找不到確切原因。 現在許多研究的焦點就是弄清楚「閃電崩盤」是如何發生、為何發生的。
雖然雲計算的供應商表示,他們的系統經過了精心的設計並且有著嚴密的監控,不會存在以上問題。 但是雲計算本來就是網路中構建最複雜的,而且還在不斷地發展,我們可以想像在雲計算中,類似「閃電崩盤」的事情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雲供應商對於這個問題解釋對使用者來說,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他們說不會存在以上問題意味著這些雲供應商不了解這些問題,更不用說他們有解決方案了。
Ford給了我們一個好的建議——在我們的社會經濟結構與這種不穩定的計算模型結合的密不可分之前,我們應該好好研究一下這些潛在的危機。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