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兩會正式閉幕已經有近10天的時間了,在這十天裡,關於最熱的話題莫過於「互聯網+」,互聯網+教育催生了「全通教育」這支妖股,股價一年漲超12倍;互聯網+汽車催生了阿裡巴巴與北汽、樂視與上汽的合作;互聯網+ 農業多次登上央視新聞聯播。 互聯網大有希望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互聯網+將成為持續的熱點。
按照常理來講,作為高新企業的承載主體,創業園區也會隨著互聯網+獲得更多的關注。 而且,總理在兩會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勢必也將帶動更多的創業者以及形形色色的創業公司。 這些創業者對創業園區的需求也是龐大的,創業園區應當是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但事實上,大部分創業園區的表現卻並不盡如人意。 從百度指數來看,最近一個周,創業園區的搜索指數同比下降10%,移動端同比下降47%,在2月份竟然出現搜索指數為0的情況。 而且創業園區已經半年多沒有出現在新聞頭條上,像是「蒸發」了一般。
創業園區:創業載體 充滿商機
創業園區在近兩年完全沒有了2012年、2013年的風光,影響力上不去,吸引不了創業者,園區更加被動,整體陷入了惡性循環,如果像這樣做下去,創業園區用不了多久就有可能真的「蒸發」。 創業園區的意義需要被重新審視。
首先,創業園區應當吸引大量企業集聚。 創業園區的功能往往趨向于專業化、垂直化,往往是高新技術企業的聚集地。 創業園區可以實現資源分享,發揮組織協同效應以及創新與學習效應。 目前名聲在外的中關村創業園區便是產業集聚的代表,中關村創業園已經形成了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新一代移動通信等六大優勢產業集群。 但目前的創業園區困境是,園區連招商都困難,更不用說高新技術企業,產業集聚效應根本發揮不出來。
其次,創業園區可降低資本引入門檻。 如果產業集聚效應能夠有效發揮,可以為民營資本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金融環境、技術支援環境,降低民營資本進入的門檻,創業園區往往是能夠發揮規模效應,吸引大量資本。 就目前的創業園區來看,園區同樣宣傳出口,產業集聚效應非但沒有形成,園區在基礎設施服務也沒有特色之處,很難吸引民營資本。
目前來看,中小城市創業園區陷入單打獨鬥的方式,只會讓園區越來越被動,吸引力越來越小,園區應當改變原來的思維,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創業園區:嘗試O2O模式 借互聯網裂變
創業園區擺脫現狀,實際上也不是沒有思路,互聯網為創業園區提供了更有效管道、更全面的資訊,更開放的思路。 創業園區應當依託互聯網,讓自身裂變。
第一,互聯網為園區發聲,促進專業產業集聚。 互聯網的優勢在於融合,互聯網時代下,企業對園區的需求往往不是單一的地域,創業園區也不再是單一的個體,而應當是聚合的整體。 當形成一個開放、共生、合作、共贏的互聯平臺,當不同的園區、不同的行業聚攏起來,規模效應也就顯現出來,吸引力也就發揮了出來,園區可以依靠平臺為園區發聲。 平臺的存在,無論是招商還是區域經濟打造都能夠呈現規模效應,對企業選址、產業集散有天然的吸引力。 憑藉于此,園區對企業可以形成極大的吸引力,發揮專業產業的集聚效應。
第二,互聯網整合線上線下,吸引資本注入。 資本的引入需要輔助以配套的措施。 互聯網O2O模式可以有效打通線上線下,線上上,依託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平臺化、移動互聯」技術,可以為企業提供為各大園區提供 O2O 招商、社區服務、線上辦公、IBS管理、創客空間、服務超市等全方位園區運營服務, 而且可以保證精准化,高效化。 線上下,可以形成配套措施,為各大創企提供選址入孵、整合行銷策劃、專案投融資、資源對接、整合財稅、政企互動、商務培訓、產業聯盟、服務超市等一站式服務。 線上線下打通,可以為資本提供優質的服務,吸引資本。
第三,互聯網可以提供海量資訊。 高新技術企業與傳統行業有所不同,它需要瞭解最及時、最全面的資訊,瞭解最新的商業模式,最新的資本流向以及技術前沿資訊。 而這些也是互聯網的優勢所在。 通過互聯網,使用者可以知道上萬家各類企業和潛在的創業者。 可以突破投融資機構與園區、企業之間資訊不透明、溝通不及時、交流不頻繁的困境,為企業、園區、投融資方構築了常態化的對接通道。
全國範圍內來看,O’Park嘗試了這種園區O2O模式,這一試點顯示出了平臺的意義,O2O平臺可以輕鬆組織起全國30家園區。 這類平臺可以線上解決園區招商的難題,釋放園區的運營能力和服務能力;突破投融資機構與園區、企業之間資訊不透明、溝通不及時、交流不頻繁的困境;提高服務品質,塑造良好的創業氛圍。
寫在最後
創業園區在興起的時候曾經引發了不錯的反響,但是,互聯網潮流下,現有的園區模式需要革新,採用O2O模式,吸引資本,吸引創業者,形成規模和集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