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股東謀套現 創業板或借解禁潮價值回歸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套現
高管
股東
創業板
若限售股股東急於減持,勢必將對股票價格產生較大影響,創業板或許借此機會,走上價值回歸之路 當0.25元/股的投入,獲得了42元/股的產出時,套現巨額財富或許就成了最迫切的事情。 近日,探路者前董秘范勇建就在其資本增值近200倍、達到千萬規模時,選擇了「因為個人原因」提前辭去董秘職務。 據《財經國家週刊》記者統計,自創業板掛牌至今,已經有5家公司的6位高管人員辭職;披露董、監、高管人員辭任情況的公司,也多達24家。 和范勇建一樣,辭職高管們離任的理由都是「因為個人原因」,而所獲帳面利潤也一樣豐厚。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高管們的辭職,意在繞開監管層對上市公司高管套現公司股份的規定,達到提前兌現巨額財富的目的。 按照規定,實際控制人之外的贊助者股東限售期為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的12個月。 但為了限制上市公司高管的減持,深交所還規定,身為上市公司高管的股東,每年減持公司股份數量不能超過自身持有數量的25%;在高管申報離任6個月後的12個月內,減持公司股份數量不得超過自身持有該股份總量的50%;12個月期滿後 ,將全部解鎖。 也就是說,如果范勇建不選擇辭職,他每年減持股票不能超過25%。 但在2010年6月10日他捨棄了高管身份之後,當時間進入2010年12月10日,范勇建的減持數量就可以從一年之內最高減持25%的股份提升至50%;到了2011年12月,他的減持將不再受限。 開創業板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先河的是梅泰諾前副總裁施文波。 2010年2月25日,公司正式掛牌上市之後還不到2個月,作為梅泰諾贊助者股東之一的施文波便因為「個人身體原因」遞交了辭職報告。 隨後的3月份,網宿科技的董事兼總經理彭清、上海佳豪董事李彧分別辭職;4月份,南風股份董事陳俊嶺遞交辭職報告;6月份,在探路者董秘范勇建前後,華測檢測的兩位副總裁魏屹和聶鵬翔也先後辭職。 與數十萬的年薪相比,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的股權回報無疑是巨大的誘惑。 據統計,施文波辭職當時其所持股份市值已達6581.25萬元。 聶鵬翔和魏屹辭職時的持股市值均約為900萬元。 而彭清的持股市值則高達4662萬元。 據瞭解,彭清獲取這些股份時的投入僅31萬元,增值約150倍。 和自然人股東一樣,創業板的機構股東們套現衝動也相當強烈。 僅6月開始的一批網下機構配售的股份解禁,已經讓創業板明顯承壓。 自6月1日起至7月30日,兩個月內創業板指數下跌了1.86%,而同期深證成指則上漲了6.5%。 尤其是7月份,A股市場迎來了久違的反彈行情。 但在這波反彈中,創業板明顯「掉隊」,八成個股跑輸了大盤。 相比之下,更令市場人士擔心的,卻是即將到來的原始股東中創投機構的解禁潮。 「因為機構網下配售股份和流通股東持股成本接近,對市場的衝擊其實並不是最大的,真正對創業板帶來致命打擊的,將是上市一年後原始股的流通和三年後大股東股份的流通。 」知名財經評論員皮海洲曾這樣表示。 2010年的10月30日,是中國創業板滿一周年的日子。 11月1日,首批打包上市的28家創業板公司的12.22億股原始股將解禁。 緊隨其後的第二批上市的8家創業板公司的原始股將在12月27日解禁。 在業內人士看來,原始股的集中解禁,對創業板而言或許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尤其是這批解禁股份中很多都是創投機構集中持股,不僅持股成本低,而且由於這類機構的「使命」就是「上市退出」獲利,加之創業板的高估值彰顯出巨大的財富效應,創投機構逢高套現衝動也更為強烈。 據深交所發佈的資料,截至6月30日,創業板共有90家公司掛牌上市,其中59家公司在IPO前獲得了風險投資,占比達65%。 華泰聯合證券分析師劉湘甯發佈的研究報告預計,11月1日解禁股票市值規模為316億元,占市值比達到38%。 「所以11月開始的原始股解禁潮可能是懸在創業板頭上的‘堰塞湖’。 」劉湘甯分析,若限售股股東急於減持,勢必將對股票價格產生較大影響,創業板或許借此機會,走上價值回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