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是個2007年第4季度才興起的新名詞。 對它的定義和內涵眾說紛紜,我們至少可以在網上找到100種說法,但目前還沒有公認的定義。 本文試圖綜合各家說法的優點,提出雲計算定義和特點與大家商榷。 對這個定義的要求:能夠用最精煉的語言描述,抓住雲計算的本質,覆蓋當今流行的典型雲計算解決方案(包括Google雲計算 、Amazon雲計算、Salesforce雲計算、雲安全等),但又能區別其它相關概念(如網格計算、 平行計算等)。
定義: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新興的商業計算模型。 它將計算任務分佈在大量電腦構成的資源池上,使各種應用系統能夠根據需要獲取計算力、存儲空間和各種軟體服務。
這種資源池稱為「雲」。 「雲」是一些可以自我維護和管理的虛擬計算資源,通常為一些大型伺服器集群,包括計算伺服器、存儲伺服器、寬頻資源等等。 雲計算將所有的計算資源集中起來,並由軟體實現自動管理,無需人為參與。 這使得應用提供者無需為繁瑣的細節而煩惱,能夠更加專注于自己的業務,有利於創新和降低成本。
有人打了個比方:這就好比是從古老的單台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 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煤氣、水電一樣,取用方便,費用低廉。 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的。
雲計算是平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分散式運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的發展,或者說是這些電腦科學概念的商業實現。 雲計算是虛擬化(Virtualization)、效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體即服務)等概念混合演進並躍升的結果。
雲計算是目前被廣泛討論的互聯網熱點,很多互聯網巨擘都紛紛宣佈將拿出自己的雲計算產品,專家們也紛紛表示,未來的互聯網屬於雲計算。 隨著我國策略性的重視前沿科學和熱點學科,中國電子學會雲計算專家委員會孕育而生。
在雲計算專家委員會的成立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李德毅先生,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總裁葉天正先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堯學先生,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先生都就發表了自己對於雲計算的觀點。
以下是記者整理的主要觀點
一、李德毅院士:彙聚和融合是未來
作為雲計算大會的主任委員,李德毅院士認為,我國不缺乏學術,缺乏的是學術評論,交流太少導致大家無法碰撞和彙聚智慧。 而雲計算就是將整個互聯網的資源彙聚整合起來,但是我們卻不應該將其當作一個噱頭,而應該看清雲計算意味著什麼。
李院士說,Internet網有5億個IP位址,11億7千萬個使用者,1億零9百萬個明確的Web網站,297億個網頁,平均每個人有5個網頁,06年全世界有161億太位元組的資訊被創造成為福祉,在數量上大於過去幾千年的資訊之和。
這就使得任何一個個人電腦相比整個互聯網的資源來說,顯得微不足道。 而互聯網上的資源的計算、分配問題也就提上了日程。 這就是雲計算到來的背景。
李德毅院士認為,雲計算帶給使用者最好的方面就在於靈活性、個人化、多元、簡單的應用和服務。 而對於熱炒冷賣,概念熱、市場冷的情況,李院士表示,這只是大家還在猶豫,大家分不清雲計算是概念炒作還是未來趨勢。
而如果大家分不清,大家可以去看看歷史。 所有的大公司都宣佈進軍同一個概念、專案,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李院士從軟體工程的角度,認為未來軟體設計是需要基於網路節點,基於雲計算融合來開發的。 而資訊資源的共用、迴圈、變化則是需要我們來研究,討論的。 李院士援引Chris Langton的話:"生命的本質在於物質的組織形式,而不在於物質本身。 "資訊資源也是如此。
在簡單介紹了雲計算的興起之後,李德毅院士認為雲計算應該有四個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虛擬化,第二個是多細微性和多尺度--意即靈活的面對需求。 第三個是不確定性,也就是以前說的模糊計算等等。 第四個特徵是軟計算,說得是如何讓網路明白一些定量、定性的轉換--如一些大約的量詞等。
此外,李院士還談到了雲計算模型的三種表示方法,並通俗的講解了研究雲計算模型可以有效的解決互聯網雲進化、雲控制、雲推理和軟計算等複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