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矽谷,肖恩·派克(Sean Parker)的名字正如日中天,今年32歲的他被認為是來自Facebook的「保羅·艾倫」。
19歲時,肖恩·派克和他人創辦了音樂分享網站Napster,顛覆了整個唱片業。 21歲時,他創辦的通訊錄服務公司Plaxo,抓住了數碼傳播的潛力。 24歲時,他加入到紮克伯格的團隊,出任Facebook公司第一任總裁,説明這家社交網路公司迅速成長,讓這家年青的互聯網公司迅猛的顛覆了原有格局,有可能孕育出再一家偉大公司。
如果這些可以讓肖恩·派克年少得志,那麼他也並非毫無付出與失去。 沒錯,這三家公司最終都趕走了他,從這個意義上,他是一隻「禿鷲」,只善於單飛,更是一個失敗的管理者,因為缺少妥協。
可他絕非全無收穫,如今他擁有的這些公司股份市值已達21億美元左右,這成為他接下來顛覆天使投資領域、繼續連環創業的物質基礎當然,對他來講,這些數位並無多少實質意義。
現在,這位常年住在曼哈頓價值2000萬美元豪宅裡的青年,作為風投公司創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的合夥人,他一直在搜尋值得投資的新興創業公司。 同時,他還與Napster時代的夥伴肖恩·范甯(Shawn Fanning)一起,打造視頻直播網站Airtime,但兩者現在遇到了些小麻煩。
「創業就像嚼玻璃,慢慢你會喜歡上自己血的味道。 」肖恩·派克如是總結自己十餘年來創業的經驗。 而《福布斯》雜誌則評論他說:「肖恩·派克是人類激情的助燃劑,是創意催化劑,一旦他和合適的人共同努力,就能幹出一番大事業,他推動了過去二十年中一些最具突破性的公司的成長。 」
這就如同當年與比爾·蓋茨一起創業的保羅·艾倫,在淡出微軟公司後,這位全球富豪榜前50名常客,投資了無數靠譜或不靠譜的專案。 肖恩·派克與他一樣,擁有夢想和天賦;肖恩·派克與他又不一樣,因為他沒有那麼多錢,但永遠擁抱互聯網,還有大把的歲月去實現夢想。
煩惱
2012年的肖恩·派克,比前幾年要多了幾分煩惱。
原因是他與十多年的老夥伴肖恩·范甯一起創業的視頻聊天應用Airtime關於這個應用,想像一下Skype和Facebook以及Chatroulette混在一起的樣子吧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Airtime是一個專注于説明使用者和陌生人線上視頻交流的平臺,它有一個華麗的開場,在6月,他們的新公司拿到了3300萬美元的投資。 雖然拿到了運營資本,但是卻找不到使用者。 在過去幾個月,Airtime月活躍使用者只有1.1萬人,而且增長率遲遲不見起色。 於是,業內傳聞稱,公司CTO計畫離開公司,肖恩·范甯也萌生退意。
而就在剛拿到融資時,肖恩·派克(賈斯汀·廷伯萊克在電影《社交網站》中飾演的角色)坐在曼哈頓西村自家宅第的頂層,慵懶地靠在沙發上,旁邊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和商業合作夥伴肖恩·范甯。 兩個人還在意氣滿滿。
「我認識的成功創業者最後都去了風險投資這個浪費才能的行業。 太令人沮喪了,」 肖恩·派克說,「作為享有盛譽的成功創業者,你怎樣才能有勇氣進行下一次創業? 」他幾乎是自問自答地說。 「大多數創業者都不會再次創業。 不斷地重起爐灶實在是太消耗精力了。 」
他的潛臺詞是,對於成功的創業者不再創業這個理論來說,自己和范甯是個反例。 1999年,他們一起創建了線上音樂公司Napster。 這家公司曾顛覆了整個線上音樂行業,之後卻因輸掉了版權官司而破產倒閉。 十多年後,兩人再次聯手證明自己的勇氣和智慧。
當然,矽谷也有一些連環創業者,比如創立Twitter和Square的傑克·多爾西(Jack Dorsey)。 但更多的偉大創業者的通常選擇是成為一個公司的經營者,要麼就轉為投資持股人,在矽谷,他們往往會轉入風險投資行業。 比如,PayPal的聯合創始人彼得·蒂爾(Peter Thiel),通過自己的Founders Fund公司投資其他公司的業務,比如Facebook 和Spotify。
「那些一次又一次從頭開始、長期以來都不斷獲得成功的人簡直少之又少,」肖恩·派克說。 「我隨便想了一下,唯一能想到的人就是擁有蘋果、Next和皮克斯(Pixar)三家公司的約伯斯。 離開蘋果以後,他繼續創立了皮克斯公司,之後又回到蘋果公司,這時的蘋果公司已經與以前很不同了。 」
要特別提一句的是,前面提及的彼得·蒂爾創立的Founders Fund公司,與肖恩·派克頗有關聯,因為派克是這個基金的合夥人,這個基金還投資了Airtime公司。
在肖恩·派克眼中,Airtime 就是下一代的Skype,將重新定義人們的交流方式。 然而事情並不如他想像的那麼美好。 他如今已經不再靠在沙發裡,但是對連環創業的堅持依舊燃燒著他的心,「這是個艱難的時點,不僅對於我們,對矽谷也是一樣。 」他說,「創業就像嚼玻璃,慢慢你會喜歡上自己血的味道。 」
因為在他看來,與其他創業者只是想做出點東西好賣給Google、Facebook不同,他們的工作是在開創一個時代。
但Airtime的困難不是因為信心就可以減少,其中最不容忽視的就是人員的變數。 從Napster到Spotify,派克的職責都僅僅是把控產品方向,挖掘潛在的增長機會,而主舵手的位置都留給更精于領導與運作的人。 如果沒有肖恩·范甯、馬克·紮克伯格這樣極具戰略眼光的管理者,就不會有Napster、Facebook 和Spotify。 對於這種狀態派克也有自己的看法:「人員的不穩定對於創業企業而言是一個常態,我們也不斷地在為每個關鍵崗位謀求合適的人。 就目前而言,一切都還沒到下定論的時候。 」
「我從今年3月才開始運作Airtime,而Airtime上市也才區區12周。 」對於未來,對於能否克服困難,派克依舊表現得自信滿滿。 再想想他所推崇的約伯斯與蘋果,你就可以想見他的雄心。
疲憊
2005年的肖恩·派克,有的只是疲憊。
那時,他剛剛從Facebook首任總裁的位置退下,離開了自己參與創辦的並成為日後新一代互聯網巨頭的公司,他的確有些疲倦,因為這是他第三次離開創始人的位置。
首先向派克介紹Facebook的是他一位朋友的女友,雖然他當時已經是一個社交網路老兵,他曾為Friendster擔任顧問,Friendster是Facebook之前的社交網路先驅。
但派克對Facebook一見鍾情,雖然這家初創期公司剛剛走出哈佛校園。 因為他覺得,廣闊的大學生市場已經成熟,理應有自己的社交網站。 於是,他先是發信到Facebook的公司郵箱,在2004年春季一家曼哈頓中餐館,他與紮克伯格和愛德華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見了面。
幾周後,他偶然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街頭遇上了紮克伯格及其員工,之後不久就搬進了公司另一個聯合創始人達斯汀·莫斯科維茲(Dustin Moskovitz)的房間一起住在Facebook租賃的房子裡。
派克説明Facebook確立了極簡主義的風格,這裡要提到艾倫·西蒂格(Aaron Sittig)他在首個創業公司Napster認識的舊友後來成了Facebook的關鍵架構師。 派克堅持,網站流覽必須流暢,而添加好友之類的操作應當盡可能便捷。 「我們希望使它像電話語音一樣,」西蒂格稱,「做到
隱于背景之中。 」派克還説明Facebook推廣照片分享功能,這是他擔任該公司總裁期間的行動之一。
雖然當時年僅24歲,但在Facebook那群大學生創始人中,肖恩·派克卻是資深商界人士。 他説明幾位創始人在矽谷周邊建立人脈關係、設立路由器,與投資者會面,包括泰爾、霍夫曼和平卡斯等人。
但意外突然發生,2005年8月,北卡羅來納警方在以他名義租賃的海濱別墅中發現了可卡因,他雖然與之無關,但可卡因醜聞使Facebook各創始人與投資者之間出現了裂痕,最終派克決定辭職並馬上搬到了紐約, 他說這是對公司最有利的選擇。 派克自己認為,風投公司加速合夥(Accel Partners)沒有起到好作用,因為他迫使他們按1億美元的估值進行投資,當時這個估值看起來很高。
「在Facebook從一個大學專案轉化為一家真正公司的過程中,肖恩·派克起了樞紐作用,」馬克·紮克伯格回憶公司早期經歷時這樣評價,「或許更重要的是,他説明我們確保任何有意投資Facebook的人,不僅是在投資一家公司, 是投資一個使命與願景,即通過分享使這個世界更加開放。 」
儘管不再是Facebook的員工,肖恩·派克繼續為小紮提供戰略方面的建議,並説明推薦高管。
而派克對Facebook作出的最大貢獻可能是他締造的公司架構基於他在Plaxo的經驗據此,紮克伯格對他創立的公司擁有完全、永久的控制權,使他不用擔心在籌資過程中攤薄控制權,同時使他在董事會控制足夠多席位,只要願意, 想在公司呆多久都行。 「Facebook的架構確保馬克能保持盡可能強的控制權,肖恩對此發揮了實質性作用,這既表現在他能謀得高估值、低稀釋的融資,還體現在董事會架構本身和一些關於控制權的細節上,」Facebook聯合創始人達斯汀·莫斯科維茲表示 ,「他經歷過Plaxo的亂局,對控制權問題很敏感。 」
離開Facebook,肖恩·派克加入了Founders Fund基金,此後幾年一直在做投資,投資物件包括Spotify和Votizen公司。 此外,他還曾經在Causes網站工作。 Causes的業務為各種問題和非營利性組織募資,提高人們對這些問題和組織的認知。 這家公司只是得過且過,派克說他並沒有全身心投入。
在日後,他回憶說,大多數創業者轉行投資的做法都是「一種徹底的逃避。 」他這麼解釋自己的想法,「你握有整個投資組合,但卻只關注成功的部分,忽略失敗,你得努力保持玩家風范,事實上卻已經失去了控制。 」
保持玩家風范,是肖恩·派克所擅長的,這不僅指的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生活狀態。
根據《福布斯》雜誌的描述,他喜歡駕駛著豪華汽車,駛過夜色下霧氣繚繞的金門大橋,直奔馬林郡而去,那裡坐落著他占地18英畝的宅邸。 這款車型看似低調,內裡卻藏著動力澎湃的蘭博基尼引擎,派克白皙的雙手都沒閑著,一手操縱方向盤,另一手擺弄著車載音響系統,在他上傳進去的數千首歌曲中挑選中意者。
激情
1999年的肖恩·派克,有的則只是顛覆舊秩序、創造新世界的激情與夢想。
那時的他就是個玩家,但是在互聯網裡面,用另一個名字稱呼他這類人吧:天才駭客。
這位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的首席科學家的兒子,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就被父親用一台Atari 800電腦教會程式設計。 高中時,派克已經有能力侵入公司和大學的系統。 15歲時這種駭客行為引起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注意,被判處社區服務。 16歲,他開發了一種程式,獲得了弗吉尼亞州電腦科學獎。
於是,中央情報局(CIA)有意招募他,但他不感興趣,而是前往馬克·平卡斯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創業公司FreeLoader實習,接著在早期互聯網服務提供者UUNet處呆了一陣子。 「我當時不去上學,」他對《福布斯》回憶說,「理論上我是去參加合作專案,但實際上這就是工作。 」
和蓋茨、小紮這些從大學退學再創業的企業領袖不一樣,肖恩·派克索性沒有邁入大學的門檻。 高三的時候,派克已經掙了8萬美元,這足以說服父母允許他暫不上大學,而是與在撥號電子公告牌系統上認識的朋友肖恩·范甯合作,共同創立一家音樂分享網站,也就是1999年上線的Napster。
他把Napster看做自己的成長大學。 「這是一堂雜糅了智慧財產權法、公司財務、創業和法學院教育在內的速成課,」派克說,「那時我還是個孩子,不清楚自己所做之事的後果,哪知道自己寫的一些電郵會出現在法學院教科書上。 」
為Napster效力時,派克認識了天使投資人羅恩·康威,從那時起,派克的每一次創業都得到了康威的支援。 這位投資過谷歌、PayPal、Twitter和FourSquare等多家明星公司的投資人表示:「我們一起經歷過很多苦難。 」
Napster與其說是一家公司,不如說是一個24小時營業的馬戲團一群想法奇特的人湊在一起,不認為加入的是家創業公司,倒認為自己參與了一場叛逆味兒十足的社會運動。 派克說:「我在Napster學到的許多東西就是,哪些事情做不得。 」
肖恩·派克學會做不得的關鍵一點是,不要在法律上惹麻煩。 他在Napster時期的一些工作郵件裡承認,使用者很可能在非法下載音樂,可能成為版權訴訟中的證據Napster最終因這些訴訟而關閉。
可那時候,派克已經被公司管理層趕了出去,搬到了北卡羅來納州一棟海濱別墅裡。 「管理層叫我休個長假,我那時候還不知道,這基本上就是開除的委婉說法。 」這是肖恩·派克始終沒有學會的,就是與管理團隊融洽相處,能夠不被趕出來。
這樣的故事在Plaxo重複上演。 這是派克嘗試創立的第一家真正的公司提供説明使用者即時更新通訊錄的網路服務,這是一種早期社交網路工具,還首先使用了一些病毒式行銷技巧LinkedIn、Zynga和Facebook的之後的發展都離不開這類技巧。 派克表示:「Plaxo就像是一支獨立樂隊,儘管不為公眾所知,但對其他音樂人很有影響力。 」他說,「某種程度上說,Plaxo是最讓我自豪的公司,因為它給世界帶來的革新最多。 」
但派克很快就退出了Plaxo,派克本人稱,他們招來谷歌前董事拉姆·施里拉姆(Ram Shriram)説明管理公司,結果後者卻陰謀將他逐出公司,並剝奪其股權。 但Plaxo聯合創始人陶德·馬索尼斯(Todd Masonis)和卡梅隆·靈格(Cameron Ring)告訴《福布斯》:派克在該公司戰略形成和籌資中起了關鍵作用,但日常運營上卻沒有任何經驗,「他經常不來公司,即使偶爾來一趟 ,那也是晚上11點的事情了,而且他不是來做些工作,而是帶一群女孩來辦公室,向她們炫耀自己是這個公司創始人。 」
渴望
接觸過肖恩·派克的人如是形容他:性情多變、易怒且捉摸不定,很容易激怒投資者最好的支援案例他參與創辦的三家公司都很快將他踢了出去。
他的矽谷創業經歷圍繞著同樣的主題:分享與發現。 所以他內心中仍保持著駭客本色,推動他的主要動力不是財富,而是對創新的渴求。
「一切都只是概率事件,沒有什麼是確定的,所以你從來不會有那種可以掌控結局的滿足感。 你一直在花時間維護自己的聲譽,維護自己的關係網,幾乎沒有時間去進行創造性思考,也沒有時間做創業者擅長的事情。 」他說。 這也可以解釋他對公司日常運營的不擅長。
不過,他可是非常注重自己的關係網。 他的人脈之廣令人驚羨,這是遠見卓識和命運眷戀的共同結果。 十幾歲的時候,他就曾在如今的社交遊戲網站Zynga首席執行官馬克·平卡斯(Mark Pincus)手下當實習生,此後以各種方式與多位掌控著現代互聯網的人士有過交集,這個名單除了前面已經提到的還包括:紅杉資本合夥人邁克· 莫里茨(Mike Moritz)、DST創始合夥人尤裡·米爾納(Yuri Milner)、亞當·德安傑洛(Adam D'Angelo)、丹尼爾·埃克(Daniel Ek)、和吉姆·佈雷耶(Jim Breyer)一批全球頂級風險投資人。
Facebook聯合創始人德斯汀·莫斯庫維茲對他的評價是:「他被看作一個未知量,而風險投資人希望能對一切瞭若指掌。 」不過,風險投資人同樣喜歡了不起的創意,而那正是派克的專長用商務社交網站LinkedIn創始人裡德·霍夫曼(Reid Hoffman)的話來說,他是個「超級夢想家」。 「派克有本事看到多數人看不到的趨勢和信號,對他而言,那就像聽狗笛一樣。 」派克對此不以為然:「我在思考的時候,發現了許多與這個世界沒有必然聯繫的相關聯的事物。 」
派克對宏觀的哲學問題深感興趣,不吝投入多年時間來尋找答案。 「對於歷史的演進,我們多數人都沒有異議,可關鍵是我們要弄明白如何實現演進。 」正是這樣的思路,讓他精選創業的切入點,而不是像許多盲目上馬的創業者那樣倉促出臺一項創新,因此他得以連續參與最熱門網站的創立儘管他的批評者認為這純屬運氣使然。
「他察覺世界的發展方向,然後進行思考,」他目前投資的一家音樂分享公司Spotify的創始人丹尼爾·埃克表示,「如果他認為該領域沒有能獲得成功的公司,他就自己創立一個。 」
派克說,曾經成功的創業者要創立新的公司,最大的挑戰是他們往往會過多考慮「風險防護,從一開始就假想會失敗。 」他說,擔心失敗以及它給自己帶來的名譽損失是「非常危險的。 」「期望確實讓我感到有壓力。 我有點害怕動了手又失敗的局面,」他說。 「我必須權衡,自己要不要嘗試那條少有人走的路,做個願意回到原點從頭開始的創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