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ckr沒落啟示錄:創業團隊遠見被雅虎扼殺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仲介交易 SEO診斷 淘寶客 雲主機 技術大廳

一個創業團隊超越時代的遠見,被一家大公司緩慢殘忍地扼殺——錯失社交良機,敗走移動市場,Flickr的沒落應該給所有創業者以警示。

如果要列舉那些被大公司收購之後走向沒落的熱門產品,Flickr一定排名靠前。 這個當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業團隊的作品如今已經日趨邊緣化,普通使用者們湧向Instagram、Facebook甚至Path等各種新興的照片分享服務和社交網路,專業級的使用者則逐漸轉移到500px等更精美、 更易用也更便宜的專業照片存儲服務。 即使是單純希望存儲照片的使用者,也有了更多選擇,例如Dropbox,Skydrive和Google Drive。

從Flickr被收購後的遭遇中,我們可以看到被收購的小團隊在雅虎這樣的遲暮大公司裡的不幸境地,和一次次錯失機遇的可悲後果。

失去自我

Flickr的創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和Caterina Fake是一對夫妻創業者,最初他們的專案是一個遊戲,而Flickr是遊戲中的一個照片分享服務。 對網路服務的未來有著清晰認識的夫婦倆很快意識到,一個線上分享照片的產品比一個遊戲更加有前途。 於是他們開始全力完成Flickr這個線上照片分享服務。 這是在2003年——當年大部分人尚未意識到照片是可以線上進行分享的。

Flickr發佈之後很快取得了成功,2005年,這對夫婦將Flickr出售給Yahoo。 和大部分剛剛被收購的創業產品一樣,當時的 Flickr看上去前途無量。 但Flickr團隊很快就發現自己被迫專注于整合服務,而不是進行持續創新,這為它的未來埋下了巨大隱患。

當時,Flickr的真正價值在於其使用者社區上傳的大量分類妥善、標籤完整的照片,這是一個寶貴的資料庫資源。 但是雅虎關心的是這個龐大的資料庫本身,而不是完成和擴充這些資料的使用者們。 因此雅虎並沒有開發新特性以便進一步擴大使用者社區的打算,而是為Flickr團隊規定了嚴格的整合計畫以便將 Flickr中有價值的照片資料融入到雅虎的各種服務中去。 Flickr團隊不得不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來滿足雅虎方面的各種苛刻要求,而沒有更多的資源來進一步創新。

更為殘酷的是,由於Flickr團隊所能貢獻的收入遠遠少於當時雅虎的其他主要服務專案(雅虎郵箱、雅虎體育等等),因此Flickr團隊所能得到的資源也就十分稀少, 資源的不足導致Flickr團隊在完成整合進程之外無力開發新特性吸引使用者擴大社區,而使用者社區無法增長又意味著無法貢獻更多的收入,無法貢獻更多收入就無法獲得更多資源。 於是出現了閉環,Flickr團隊無法有效地發展和壯大自己的產品。

在這樣資源不足的窘境中,Flickr團隊不得不取消了大部分增加新特性適應新潮流的計畫。 Flickr錯過了一波又一波浪潮,沒有辦法從圖像領域擴展到視頻領域,於是Youtube壯大了起來;也沒有辦法進一步強化構建在照片分享之上的社交關系,眼看著Facebook一步步取得了成功; Flickr只能繼續停留在照片存儲和分享的舊領域裡原地踏步,不久以後Instagram等一批新興服務出現,更是將Flickr從自己的傳統地盤上給踢了出去。

錯失社交良機

事實上,Flickr真正的價值並不在於照片分享這樣的行為,而是構築在照片分享行為之上的社交關系。 在一個大部分人還不知道社交網路是什麼的年代裡,Flickr 就已經依託照片分享構建出了一個使用者之間的社交網路。

Flickr還是最早實踐使用者圈子概念的產品,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並不只有傳統的好友/非好友,比如一名使用者可以將另一名使用者放到「家庭」的分組裡而並不需要互加好友。 使用者可以將照片設為「私密」僅限自己查看,也可以分享給指定的一兩位使用者,還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組進行分享,這樣的靈活設定很大程度上鼓勵了使用者之間的分享、評論和交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然而當時的雅虎根本就沒有任何這方面的打算,當時雅虎收購這些服務,實際上是出於另外一個可笑的理由——那個時候,雅虎剛剛被谷歌從搜尋引擎服務老大的位置上擠下來,雅虎公司的高層試圖整合更多的資源來重新奪回這一位置。

所以雅虎收購Flickr的原因,不在於Flickr擁有良好的社交關系和使用者黏度,而在於Flickr的資料庫裡擁有大量的照片資源,這些照片都被使用者進行了妥善的分類、標籤、注釋和圈人。 而這些分類、標籤和注釋等等資訊是非常容易索引的,這樣雅虎收購了Flcikr之後其搜尋引擎的索引範圍和資源將大為增強。 雅虎收購Flickr,不是為了使用者社區,而是為了借Flickr的資料改善自己搜尋引擎的表現去打敗谷歌。

在當時的社交網路領域,Flickr是領先的。 那個時候Facebook還被局限在大學校園裡,並且由於馬克·紮克伯格本人的反對而遲遲不提供照片分享服務。 Flickr 上的分組資訊、圈人資訊、標籤和注釋裡包含的各種關係資訊本來都可以用來加以整理構建社交網路。 可悲的是,對於觀念陳舊的雅虎來說,Flickr的全部價值就是可以用它的資料庫來改善搜索。

Flickr團隊和雅虎內部的很多人早就意識到了Facebook在社交上的前途和價值,並且多次發出警告,認為一旦Facebook躍出大學校園向整個社會提供服務,雅虎在社交上就再也翻不過身來了。 然而直到2008年雅虎才開始意識到社交網路的價值,但那時Facebook已經十分強大。

移動市場的慘敗

如果說雅虎讓Flickr錯過社交網路趨勢還是一個可以理解的策略失誤的話,接下來在移動市場的表現就是一場徹底的慘敗了。 Flickr在移動平臺時代的表現極其糟糕,導致了其最終被邊緣化的命運。

事實上Flickr在移動市場的起步並不算太晚。 早在2006年,Flickr就已經開始提供優化得不錯的移動版介面了,當時iPhone和 Android尚未出現。 這個移動版網站的可用性很好,在當時流行的各種智慧和非智慧手機上都有不錯的顯示效果。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個移動版本仍受制于當時的手機瀏覽器功能,無法滿足很多基本需求。 例如無法直接從手機上傳照片,使用者要上傳照片只能通過發送郵件的方式。

2008年,iOS App Store上線,Android設備也開始逐步出現,手機應用的重要性開始慢慢顯現出來。 使用者不想先打開攝像頭拍照片,然後打開照片編輯軟體修飾照片,最後再把照片通過郵件發到Flickr上。 使用者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即時拍攝、美化和分享的移動端工具。 Flickr團隊對這一趨勢非常瞭解,卻遲遲無法做出任何反應。 因為——在雅虎公司內部他們根本沒有許可權自己做手機用戶端。

當時雅虎內部負責移動戰略的人是Marco Boerries,這是一名天才少年,16歲就已經自行開發了一套文字處理工具,並最終發展成了辦公套件StarOffice。

Marco Boerries的移動戰略叫做「聯網生活」(Connected Life)。 在他的構想中,通訊錄、照片、音樂、文檔和郵件等所有資料都可以在電腦桌面和行動裝置之間無縫同步,這與現在各大公司的雲端服務思想幾乎一模一樣。

但Marco Boerries的雲端同步構想在那時過於超前,而他本人又是一個偏執狂。 這一戰略進度緩慢最終流產,而 Flickr 的移動應用也因此遲遲無法出爐。 前Flickr的首席架構師Kellan Elliot-McCrea在Quora上回憶道:

「Marco Boerries是當時最討厭的雅虎高管。 Flickr團隊的鬱悶就在於早在2006年他們就開始嘗試開發移動應用,然而這些努力都被他無情地扼殺了。 」

直到2009年9月,第一個官方Flickr應用才慢吞吞地上架App Store,而使用者對其的評價則奇差無比。 當時的Flickr應用無法一次性上傳多張照片,會自動把照片解析度縮小到450×600,上傳時會去除照片的 EXIF資訊,滿心期待的使用者們遭遇了當頭一棒,正如一名使用者在App Store的評價裡寫道:「 Flickr的官方應用是所有可以上傳照片到Flickr的應用裡體驗最差的。 與其浪費時間下載這麼爛的應用還不如繼續用電子郵件來發佈照片。 」

同時,Flickr的這個官方應用也沒有辦法直接對照片進行處理,而當時幾乎所有的拍照應用都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縮放和修飾處理。 不久以後,一個可以拍照,可以自動添加濾鏡,還可以快速上傳的應用出現並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個應用的名字叫做 Instagram。

而Flickr,在移動領域成為了徹底的輸家。 到現在為止,Flickr在App Store的照相類應用清單中僅僅排在第 64 位。

在更換了多次CEO,砍掉了大量專案之後,雅虎重新又開始重視起Flickr來,然而這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當年Flickr的活躍使用者現在已經離它很遠。 很多人的Flickr更新內容都只有自動同步的Instagram照片,而他們在Facebook、Path和500px這些地方上傳的照片則越來越多。 Flickr就像那本壓在床底下的舊相冊,你偶爾會拿出來翻翻,回味一下自己早年的快樂時光,發出一些「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的感歎。 然後,你合上相冊,拿出手機,打開的卻是Instagram。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