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造就了蘋果和約伯斯?
這個問題在30多年中被反復追問,又被人們一次次試著從經濟學、管理學、行銷學、科技甚至禪宗等各個角度進行解讀。 而人的命運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偶然性,比如說,如果49歲的羅伯特?諾伊斯(RobertNoyce,英特爾公司創始人)沒有接聽21歲的不名一文的陌生人約伯斯打給他的電話,沒有將寶貴的創業經驗傾囊相授, 又在隨後的十多年裡常常在深夜接到這樣的電話,解答問題指點迷津,約伯斯的人生會不會是另一種模樣?
很大的可能性是,這只蘋果在隨後的35年中仍然會鮮紅耀眼。 那麼,如果他的養父沒有舉家遷至矽谷——讓他能從小在矽谷山景城和庫珀蒂諾長大;如果他們的鄰居不是惠普的工程師——常常帶著約伯斯去惠普參觀電腦,還免費教他電路原理;如果12歲的約伯斯從黃頁上查到惠普創始人休利特的電話打過去時 ,早已功成名就的休利特聽到一個小孩兒問他要製造頻率記錄儀的電子元件時不耐煩地掛掉了電話,更別提讓他暑假在惠普實習——這只蘋果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歷史不能假設,我們只知道,蘋果公司創立的35年裡,它始終是一家來自矽谷的公司。 矽谷,是理解約伯斯的另一個維度。
個人電腦時代
上世紀中期的矽谷是創業天堂,斯坦福大學把自己的土地用極為低廉的價格租給新興的公司打造工業園,並鼓勵在校學生出去創業,電子工程學能人齊聚,冷戰背景下的政府從不吝惜對這裡投入資金;而且,在一幫工程師和科學家的世界裡, 創新思維和新生力量從來都備受歡迎與推崇。
在帕洛阿爾托的一個車庫裡,休利特和派克德用538美元創建了惠普公司;Coherent成立的地方稍微乾淨點——帕洛阿爾托的一個洗衣房裡——因為它需要這裡的220伏電力供應,後來,它成了科學、 醫療和商業應用方面的領先鐳射製造商;施樂公司在帕洛阿爾托的研究中心也許註定要比施樂這家公司影響更為久遠,雷射印表機、滑鼠和圖形化使用者介面(GUI)都是它們的產品;還有更膾炙人口的故事:電晶體之父肖克萊為建立半導體實驗室, 從東海岸招來了8個年輕的工程師,兩年後,這8個年齡均低於三十歲的科學家集體離職,在創立惠普的車庫旁邊的一棟小屋裡創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 隨後,他們發明了積體電路,分別創建了AMD、英特爾,還有著名的摩爾定律——他們被稱為「仙童八叛逆」,諾伊斯就是其中的帶頭大哥。
當這些故事發生時,約伯斯才剛剛出生、成長,而矽谷那時還不叫矽谷,直到1971年,《電子新聞》記者唐?赫夫勒才以半導體中的主要成分矽命名了這個地方。 5年後,在創業、創新和創造的矽谷式氛圍中成長起來的約伯斯和他的高中學長沃茲尼亞克,在另一個車庫裡創立了蘋果。
在矽谷,大公司幫傳扶帶小公司和年輕人,與其說是傳統,不如說是本能。 去年,約伯斯的同齡人、另一位矽谷巨頭比爾?蓋茨接受《連線》雜誌專訪時,若有所思地對記者史蒂芬?列維感歎,「挺有意思,在年輕時我幾乎不認識什麼老人。 在我們發起微處理器革命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是老的,沒有一個人。 」
蓋茨顯然沉浸在了一種錯覺裡,也許因為他面對的是列維——一個25年前就寫出《駭客》、定義了矽谷那一代年輕人的記者。 那時他、保羅?艾倫(微軟兩大創始人之一)和約伯斯的確都是年輕人,但即使在那時,他們也仰仗前人許多。
那個著名的矽谷笑話就是他自己講出來的,當約伯斯憤怒地指責蓋茨的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抄襲了Mac機的圖形操作介面時,蓋茨這樣作答:「我們只是都有一個叫施樂的有錢鄰居,我從他家門口闖進去偷電視,卻發現你正從窗戶那兒溜走 ,比我還快了一步。 」
理解圖形操作介面並不難。 在它誕生之前,如果你想打開一個檔,得在電腦上輸入一串複雜的電腦語言,用這種語言去命令它,現在,你只需要在桌面上點擊它就行了,因為施樂將其圖像化了。 1979年,作為施樂購買蘋果10萬股股份的交換,約伯斯走進施樂研究中心,看到那台名叫Alto的電腦,竟然把一切圖像化了! 而且,它還有一個滑鼠!
然後,約伯斯從施樂找來了拉裡?泰斯勒,在他的説明下,1984年,蘋果發佈了劃時代的Macintosh。 考慮到它的售價(和前作Lisa相比),這也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老少咸宜、不需懂得太艱深的電腦知識就能使用的個人電腦。
蓋茨和IBM此時也已登場,在這個故事裡,他們是同樣重要的另一股力量。 1977年,當蘋果推出自己的第二款個人電腦,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開機即可用BASIC語言直接與電腦交流的個人電腦AppleII時,IBM是落後者的代表。 這也許是約伯斯一生中最偉大的歷史功績,他和沃茲尼亞克一起,第一次將個人(Personal)與電腦(Computer)聯繫在一起。
在大型機時代,IBM是當之無愧的王者,但卻錯誤地認為「全世界只需要5台電腦」。 在它的概念裡,電腦還是要占滿一整個房間的龐然大物,永遠不可能被縮進一個小盒子裡。 所以,直到1980年,它才推出自己的第一款個人電腦。
但IBM説明了另一個人,比爾?蓋茨。 IBM選中比爾?蓋茨為他們開發個人電腦上的系統,蓋茨則買來了另一家叫作SeattleComputerProducts的公司開發出的系統並加以改良,這就是後來著名的MS-DOS。 IBM的另一個決定是,允許微軟將這種系統給其他公司使用而不是自己獨佔。 數年之後,當微軟推出將圖形操作介面設計得更好、功能更全更完善、門檻也更低的Windows95時,已經沒人能阻止它成為軟體巨頭了。
《時代》週刊將1982年年度人物授予了「Computer」,而不是一個人。 個人電腦時代那時已成洪流之勢,它將70年代人類的技術恐懼和大型機的壓迫感一掃而空,它讓人類意識到,技術不止可以用於戰爭和工業,也可以造福家庭和個人生活。 、
約伯斯一生鍾愛奧威爾的小說《1984》,在1984年,為推出Macintosh電腦,他找來雷德利?斯科特(著名導演,代表作有《異形》、《末路狂花》等)拍攝廣告片,揮舞著鐵錘的金髮紅衣健美女郎砸碎了威權時代的黑暗, 個人電腦也是如此,砸碎了屬於大型機時代「技術只能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夢魘。
值得一提的是,也是這一年,斯坦福的一對夫妻為了能在實驗室裡更好更快地傳遞資訊,設計出了一種新型聯網設備,用來將斯坦福校園內的各個電腦局域網聯在一起,形成統一的網路,這就是「多協定路由器」。 它的出現標誌了互聯網時代的真正到來。 這也是思科公司的雛形。
和蘋果相比,微軟是那個將個人電腦迅速大眾化與流行化的公司。 在約伯斯離開蘋果的十餘年間,微軟、IBM和英特爾將個人電腦普及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在矽谷,每個人都如此卓爾不群,競爭加速了進步。
今天,當我們在任何一台電腦上處理檔、聽音樂或者玩遊戲時,無論這是一台MacbookAir還是裝著Win7的ThinkPad,這都不只是一家公司的功勞。 矽谷的大小公司、CEO和極客一起,共同推動了個人電腦的發展。 然後,小公司變成了大公司,極客也成為了CEO,他們再和後繼者一起,眺望那個更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