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創業板
選秀
行政許可
東吳證券
申報材料
卜堅 創業板首批申報週五見分曉 7月27日,本報記者致電多位來京申報創業板專案的保薦代表人獲悉,其多數已離京著手準備盡職調查底稿,等下一階段的上交材料。 當日已無上報企業,因首日申報企業無時間先後順序,故需要上報的企業均會趕在首日申報完畢。 根據證監會提供的數位,7月26日申報第一天,共38家保薦機構申報108家企業創業板發行和上市申請。 據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申報五日內,即本週五將做出是否受理的決定,首日申報的企業將面對三種結果:一是准予受理,轉至相關部門進行實質性審核;二是需要補證,30個工作日為限;三是不符合現有規定的,不予受理。 值得注意的是,申報材料的品質將直接決定其是否被受理。 此前,證監會副主席姚剛曾在對仲介機構的培訓會上明確要求,申報材料要「保質保量」,一旦發現問題,就要往後排,以「保證好公司儘快發審」。 也就是說,對首日申報材料的審查將從嚴,存在瑕疵的或不予受理。 本報記者當日在受理現場瞭解到,已有申報出現瑕疵的情況,某企業的「發行人介紹信」開具日期是2007年,被受理人員認為「太不嚴肅」。 行政許可三環節 實際上,申報材料只是創業板企業發行審核鏈條中的小環節,即材料接收,並不代表證監會已受理其申請。 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證監會行政許可專案的受理,從2004年實行新體制,即「行政許可的受理和審理分離體制」。 受理是辦公廳受理處負責,該處由辦公廳、審核部門共同組成,其職能是接收申請材料,其認為可以受理的,就轉到相應營業單位審核、審理。 權威資料顯示,目前,證監會共50多項行政許可,分別涉及發行部、上市部、機構部、基金部、期貨部、國際部、會計部,以及最近成立的創業板發行審核辦公室。 按照行政許可流程,一項行政許可共分三塊:受理、審核、決定。 「受理是許可人向證監會提出申請,證監會接收,檔的齊備性達到要求之後,進入實質審理,要符合證券法的條件,符合某一個行政許可的具體條件,定性定量條件都符合,做出許可決定,發業務許可。 」該負責人說。 此外,對一些比較複雜的產品或專案,比如IPO、增發、公司債、重組等,所需檔對公司要求和判斷比較高,專門的審核委員會要做出表決,再進入決定程式。 對於創業板發審,7月26日進行的是受理過程中的「小程式」,叫材料接收。 按規定,五日之內,即到本週末,證監會必須做出對首日申報企業是否受理的決定。 還有一種情況是,需要補證材料,即需要對某種情形做出特殊說明的,比如審核部門在審核過程中發現,某企業按行業普遍要求無法對其今後業績做出實質判斷,就給企業一個補證的機會,30日內補齊。 「過去(主機板)IPO,受理是絕大多數,有個別的需要補證,受理完之後,公司審核材料轉到營業單位審核,審核後還有一個程式——回饋。 由辦公廳受理處通知企業。 」前述負責人說。 實際上,受理處起統一管理的作用,所有專案要經該處蓋章後最終回到申請人手上。 有瑕疵或不被受理 108家企業的「批量」申報將直接挑戰受理部門的工作強度。 按照姚剛的說法,「別說內容,就這堆紙處理起來也要花幾天時間」。 誰將在本輪「選秀」中優先勝出,進入下一環節,本週五將見分曉。 種種跡象顯示,此次是否受理的審理或將從嚴,一些「低水準」的瑕疵或將直接影響企業申請是否被受理。 姚剛在此前專門針對仲介機構的培訓中對保薦機構提出要求:對申報項目進行篩選,第一項是「特別低水準的要求」,即申報材料的保質保量。 「應該有的都有了嗎? 別糊弄我,(比如)還差一個土地的東西沒弄,先搶一位置再說。 」姚剛在培訓會上說,「我們有申報材料必備條款,一旦發現問題,對不起,您這公司就稍微往後排,得保證好公司儘快發審。 」 一位當日申報材料的保薦代表人表示,開培訓會的7月14日,公司才開始實際準備要報送的材料,不到兩周的時間「實在太緊了」,同時要多方面進行,比如會計師、律師要出具意見,地方政府要出介紹信等。 「出具意見不是寫個東西、蓋個章就完了,要對企業的狀況進行實質性分析後才能做出,現在對違規等情況的處罰非常嚴厲,不敢掉以輕心。 」前述保薦代表人說,其申報企業的材料是7月26日上午才列印完畢。 東吳證券投資部總監余煥表示,最近公司同事都在加班加點,「通宵達旦地幹,爭取把儲備最好的企業報上來,通過審核推到市場。 」 如此大的工作強度下,出現材料遺漏、瑕疵等情況似乎在所難免,難怪一位證監會工作人員看著忙碌的受理人員說,「這麼多企業,不一定都能進入到下一個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