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高成長光環逐漸散去 三高發行透支未來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馬雲
曾經被寄予厚望成為「中國納斯達克」的創業板已經正式開板3周年。 3年來,創業板飛速擴容,截至目前,上市公司已經達355家,總市值8531億元,占同期A股IPO數量的41.8%,造就了50位10億富豪,融資仲介分享了161億的投資盛宴......





  然而,一半明媚的背後,還有一半火焰,伴隨著「三高」問題的存在,「中國的納斯達克」神話不再,高成長性也並未顯現,六成公司股價跌破發行價,股民整體虧損183億元, 3年來業績變臉、高管套現等一系列「緋聞」始終纏繞其身, 創業板的三周年儼然成了股民「忐忑」的三周年。





  股東「提款機」與股民「絞肉機」





  在一些股民看來,創業板儼然成了一部分人的提款機,目前在市交易的355家創業板公司中,有120家公司高管進行了減持,占比達33.80%。





  雖然市嘲不景氣」,但創業板造富效應依舊凸顯。 資料顯示,目前創業板前10名的平均身家為40億元,身家超過10億元的個人股東接近50位。 其中,身家最高的湯臣倍健董事長梁允超,當前僅股權身家就達到71.42億元。





  這三年中,有多名高管減持金額過億。 其中,智飛生物的副董事長吳冠江三次套現金額已經超過4億元。 緊隨其後的是樂普醫療總經理蒲忠傑,2011年3月23日,通過大宗交易減持樂普醫療流通股1500萬股,一次套現就達3.73億元;3年來累計減持14次,累計淨減持市值達到了14.4億元。 另外,馬雲等人也在華誼兄弟套現超過億元。





  此外,國民技術三年來累計減持17次,減持市值為12.24億元,天龍光電3年來的淨減持金額也超過了10億元。 但與此相對應的是,這些公司的業績卻每況愈下。





  與原始股東和高管暴富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二級市場投資于創業板的投資者卻被深套,超過六成公司破發。





同花順按照10月26日收盤價格(後複權)計算,355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中,目前處於破發狀態的有233家,占比高達65.63%。 其中,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27%的首批上市28家創業板公司中,股價處於破發的仍有11家,占比高達四成。





  其中,恒信移動跌幅較大:該公司2010年5月份上市,發行價為38.78元,而10月26日收盤只有13.76元,跌幅高達64.5%。 如果按照3564.61萬股的流通股本計算,持有流通股的股民累計虧損8.9億元。 按照目前流通股本和發行價計算,在創業板上,包括機構投資者等在內的流通股民虧損總額達1849.29億元,平均每家公司給投資者帶來近8億元的虧損。





  深交所統計資料顯示,新股上市首日買入者主要是個人,2009年10月底至2011年10月底,創業板上市首日個人投資者買入金額占比高達95.06%,首日買入的個人投資者10個交易日後虧損比例為64.25%。





  雪上加霜的消息還有,今年10月30日,首批上市交易的28家創業板公司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所持股份將滿3年禁售期,正式拉開創業板全流通的序幕。





  儘管9月26日晚間,30余家創業板公司幾乎同時發佈了關於不減持公告,這30多家創業板公司要麼承諾2012年年內不減持,要麼追加股份鎖定。





  法興銀行分析師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採訪時就比較悲觀地分析,上述公司的承諾只是延遲了創業板解禁高峰的到來。 「以首批28家上市企業為例,統計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這28家企業在過去3年內就遭減持581次,減持總量達2.37億股,共套現47.9億元。 其中,高管減持的數量和套現金額都超過了減持總量的六成以上。 」





  西南證券首席分析師張剛認為,創業板解禁套現壓力依然不可忽視。 很多公司都發佈公告把解禁的時間延後,或者承諾年內不減持,但這並不適用于所有的股東。





根據深交所提供的資料,截至2012年9月中旬,創業板已有236家公司部分限售股解禁,累計解禁97.47億股,占總股本的16.61%;累計減持41.87億股,占已解禁股份總數的42.96%,占總股本的7.14%。 在減持結構中,與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減持相比,高管減持共2.55億股,占比為6.10%;高管減持股份占已解禁股份總數的12%。





  「三高」發行透支未來





  儘管創業板披著高成長性「外衣」,但三年以來其高成長性化作泡影。





  根據10月15日結束的創業板三季報業績預告顯示,僅有45家公司前三季度業績增速超過五成,占比僅為12.75%;首虧和同比降幅超過五成等業績急速跳水的多達49家,占比13.88%。





  與此相對應的是,2010年6月1日上市創業板指數基準點為1000點,中國商報記者截稿日前一天收盤時僅報688.12點,較指數基準點下跌31.18%,而同期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的累積跌幅分別只有19.12%、 15.782%。 即便是上市公司性質、規模、組織結構與創業板較為類似的中小板,在此期間的累積跌幅也不到20%。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看來,創業板股票套牢散戶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創業板公司「三高」發行現象嚴重。 創業板公司上市之初「三高」發行氾濫,已經嚴重透支公司的成長性。 若未來新股發行制度還不能完全市朝,這一情況仍將繼續下去。





  據統計,355家創業板公司中,發行價高於30元/股的公司達到134家,發行市盈率超過30倍的公司達到318家。 發行價格最高的是湯臣倍健,達到了110元;發行市盈率最高的則為新研股份,達到了150.82倍;除此之外,茹木真等15只創業板的發行市盈率也均超過了100倍。 首發實際募集資金最高的為碧水源,達到了23.53億元,而國民技術等47家創業板企業的首發實際募集資金也超過了10億元。





長城證券研究總監向威達認為,「三高」導致資源浪費,導致二級市場出現風險,過度包裝導致市場業績快速變臉。





  在向威達看來,創業板應該向場外市場學習,向場外市場靠攏,向場外市池歸。 先讓這些公司掛牌上市,然後在滿足一定條件和期限之後再融資,先上市再融資。 這裡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現在場外市場沒有盈利指標,所以向威達認為創業板可以向場外市場學習不設業績要求。





  不過,近期來看,創業板公司「三高」發行的情形已有所緩解。 今年5月份以來,創業板公司發行市盈率趨於平穩,總體上各個公司發行市盈率在13倍到55倍之間。 其中,科恒股份發行市盈率僅有12.9倍,為創業板市場開板以來最低。





  銀行期貨首席宏觀經濟顧問付鵬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不斷完善,同時二級市場整體估值水準較低,創業板公司發行市盈率將會日趨穩劍





  據深交所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10月26日,創業板上市公司總市值為8273.52億元,其中流通市值為3084.53億元,創業板的平均市盈率則為30.33倍。





  高成長光環逐漸散去





  對於創業板上市公司來說,股價的大面積破發還僅僅是表面現象,業績「變臉」大幅下滑,成長性無從體現,才是創業板的最大「硬傷」。 創業板開板3年來,其高成長性的光環正在逐漸散去,丟失了高成長性光環的創業板,距離其成立的初衷已經漸行漸遠。





  統計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共有261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公佈了2012年三季報,占到整個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的73.5%。 統計顯示,上述261家企業前三季度共計實現歸屬與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4.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26.2億元下滑了1%。 261家公司中,淨利潤下滑的就達到了114家,占比高達43.7%;而淨利潤同比增幅在50%以上的只有27家,占比僅為10.3%。





261家企業中,還有7家出現了虧損情況,其中向日葵虧損了1.3億元,淨利潤同比下滑236.56%;國聯水產虧損了9177萬元,淨利潤同比下滑494.69%;天龍光電虧損了8531萬元,淨利潤同比下滑了200.52%。





  不僅如此,截至目前,已有27家創業板公司公佈了2012年度業績預告,其中,僅有10家預計業績將出現增長,其餘17家則預計淨利潤出現下滑甚至虧損。





  統計資料顯示,在上述27家公司中,有22家公佈了淨利潤同比增長下限,其中有12家預計淨利潤將出現下滑;有23家公司公佈了淨利潤增長上限,其中有15家預計淨利潤將出現下滑。





  而從此前三季報預告的情況來看,東興證券研究顯示,三季報業績預告顯示創業板盈利未見好轉。 具體來說,淨利潤增長的公司比例由中報時的57.83%,降低到了55.96%,淨利潤降低的公司比例由中報時的36.75%,提升到了三季報的40.98%。 東興證券預計,創業板2012年三季報淨利潤同比增長為-3.0%左右,較中報時的-2.66%進一步下滑。





  在創業板業績整體不振的大背景下,更是有部分創業板公司在剛剛上市不久後就出現了業績「變臉」的情況。





  10月9日,證監會通報,對珈偉股份採取了監管談話並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對保薦機構採取了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 今年5月11日,珈偉股份正式登陸創業板,發行價格為11元/股,發行市盈率為27.50倍。





  然而,僅僅在上市兩個月之後的7月14日,珈偉股份發佈的上半年業績預告卻顯示,預計今年上半年其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40萬元-340萬元,同比下降94.12%到95.85%。 珈偉股份8月份公佈的半年報則顯示,今年上半年,其營業總收入由上年同期的4.58億元驟降至2.08億元,大跌54.63%;其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則由去年同期的5780萬元大跌至335萬元,降幅高達94.21%。





在創業板淨利潤整體出現下滑的同時,機構投資者也開始逐漸遠離創業板。 來自一份調查顯示,52.38%私募擔憂創業板會面臨整體性風險,僅有4.76%私募對創業板表示樂觀,認為不會存在風險,42.86%私募表示不確定。





  私募基金對創業板保持謹慎態度,也表現在他們對創業板的投資策略上,短期回避成為大多私募的共同選擇。 調查顯示,66.67%私募表示短期回避創業板,僅有4.76%私募表示會繼續持有創業板股票,28.57%私募表示本身並不關注創業板。





  相關創業板貢獻40%A股IPO





  由於近年來國際資本市場的萎靡,境內企業海外IPO頻頻遭遇「寒流」,這也使得登陸創業板成為境內企業的主要選擇之一。





  根據清科資料庫統計,截至2012年10月29日,共計有355家企業登陸深圳創業板,占同期A股IPO數量的41.8%,融資規模達到344.45億美元,占同期融資規模總額的24.0%, 平均每家企業的融資額約為0.97億美元。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王璿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在深圳創業板開閘的三年來,單個企業融資額最高的是碧水源,融資規模高達3.74億美元,而創業板單個融資規模最低的企業是同有科技,融資規模僅為0.09億美元。





  同期,上海證券交易所有93家企業完成IPO,深圳中小企業板亦有400家企業掛牌交易, 其中上交所的融資規模達537.52億美元,平均融資額5.78億美元,中小板融資規模約為552.94億美元,平均融資額約為1.38億美元。





  王璿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從IPO數量來看,深圳創業板在境內三個市場中處於中位,但是,融資規模和平均融資額都相對較低。 」





  但值得注意的是,355家上市企業中,有205家企業在上市前獲得創投或私募股權機構的資金支援,占比57.7%。 這205家VC/PE支援的企業合計融資214.19億美元,占創業板上市融資總額的62.2%,平均每家VC/PE支援企業融資1.04億美元。 同期上市的150家非VC/PE支援的企業,平均每家融資額約0.87億美元。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