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回應質疑:個別公司業績欠佳事出有因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創業板
公司業績
胡 南 對質疑最有力的回應,就是實打實的業績。 資料顯示,中小板上市公司今年中報依然將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而將滿周歲的創業板公司業績雖略有分化,但也呈現「大部隊向前沖僅小部分掉隊」的態勢。 有投資人士認為,創業板個別公司業績低於市場預期,多為受季節性因素以及宏觀政策影響的結果,隨著募投資金有效使用,業績向好可期。 中小板的精彩完全有可能在創業板重演。 大部隊向前沖小部分掉隊 今年上半年中小板公司的業績回升比較快。 截至目前,453家公司有410家披露中期業績預告,預增、預盈和預計扭虧的有356家,預喜公司占比達到86.83%。 其中,安納達中報預增超過137倍,蘇甯電器等老牌牛股也一如既往地表現出色。 此外,部分上市之初飽受質疑的公司,也用出色的中報業績有力地回應此前的質疑。 創業板方面,目前已有25家創業板公司發佈業績預告,預增和續盈的公司合計18家,預喜公司占已經發佈業績預告公司總數的72%。 單從數位看,創業板中報業績相比中小板略有遜色,但也不乏國民技術一類的佼佼者。 中報顯示,國民技術盈利同比增長高達196%,台基股份淨利潤同比增長98%,樂普醫療和碧水源淨利潤同比增長40%。 不過,業績增長徘徊在10%左右的公司也不在少數。 對此,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認為,這或許與市場對創業板成長性預期過高不無關系。 但如果拉長觀察期,優秀創業板公司的成長性應該會逐步顯現,從而抵禦目前高估值的壓力和風險。 世紀證券高級分析師呂麗華也認為,創業板公司的新興行業屬性,註定了其在行業成長初期業績波動較大,但只要公司通過技術升級、產能提升等,成長性就可能逐步顯現。 個別公司業績欠佳事出有因 中小板業績增長成色十足,而創業板公司分化比較明顯。 事實上,在2009年年報披露時即初現端倪:創業板有39家公司2009年營業收入增長率低於2008年。 儘管目前2010年中報尚未大面積披露,但創業板中報儼然已成市場關注的焦點。 對此,有市場人士分析認為,從目前已披露的預告來看,創業板個別公司的業績表現低於市場預期。 該人士認為,這主要是由於創業板公司本身多屬於高風險行業,受季節性因素以及國家宏觀調控影響較大所致。 「比如網宿科技,去年受到國家互聯網政策影響,年報比較難看,但公司今年半年報預告顯示公司營收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恢復。 」該人士表示。 呂麗華還表示,個別創業板公司今年上半年業績低於預期,是與其所屬的新興行業屬性密不可分的。 比如「電影第一股」華誼兄弟,大片集中在下半年的公休日上映,因此其下半年的業績應該會有所好轉。 同時,一些創業板企業,由於行業原因對單一客戶依賴較大,確認收入在下半年,這也有可能直接影響上半年業績。 此外,還有觀點認為,相較于一些主機板、中小板公司的傳統行業,創業板的新興產業公司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週期也一般要長,金融危機影響的滯後效應還可能在中報業績中顯現。 寶德股份就是典型的例子,公司公告稱,由於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型企業影響存在滯後性,同時公司產品個人化程度高,屬於訂單式量身定制的生產,研發、設計、生產週期和交付驗收並確認收入週期較長, 直至目前公司仍處於金融危機的滯後性影響之中,公司在產的訂單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由此導致利潤下降。 用長遠眼光看問題 風物長宜放眼量。 判斷一個公司的好壞,不能簡單地從一時的業績好壞出發,而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待。 目前的中小板、創業板公司的確有個別公司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甚至有些讓投資者失望。 但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這類公司的未來或許仍然值得期待。 比如剛剛發佈半年報的合康變頻,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1.45億元和3760萬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5.1%和9.8%,低於此前市場預期。 儘管如此,申銀萬國仍然在最新的評級中給予了維持「增持」的評級。 申銀萬國認為,通用型高壓變頻器未來毛利率將能穩定在30%以上,公司訂單快速增長,未來業績增長將能實現以量補價。 公司目前產能緊張,募集資金專案完成後產能將達1800台/年,新產能釋放將助推公司業績增長。 有分析人士認為,業績影響類似于上述原因的公司可能不在少數,創業板公司由於盤子小,多屬於高科技、高風險行業,受調控政策、原材料價格上漲、惡劣天氣以及募投資金使用效率等問題的影響,都有可能使業績產生波動。 天相投顧分析師也認為,創業板公司新募集資金所產生的利潤釋放需要一個過程。 一旦超募資金得到有效使用,新增產能以及技術提升都有可能使得業績增長。 呂麗華甚至預計,部分上半年業績疲軟的創業板公司,不排除業績呈現前低後高走勢的可能。 事實上,從創業板推出到現在,一直有很多投資者質疑它的投資價值。 然而,同樣的情況在中小板剛推出時也曾出現。 6年過去了,中小板孕育了一批非常優秀的公司,吸引了大批基金的關注,不少機構從中獲利頗豐。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同樣的故事很可能會在創業板重演。 」一機構投資者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