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打擊早期投資VC 惡性循環畸形發展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VC
創業板
畸形
從2009年10月30日第一批公司掛牌至今已近一年,截至今年9月21日,創業板上市公司已達120家,而圍繞著創業板的種種爭論,與當初推出之際相比愈加激烈:創業板上市公司業績整體表現不佳,成長性受到質疑;超額募資已成常態, 公司拿了錢卻買樓、買車;高管頻頻離職,引發拋售股份猜想;各路「神仙」突擊入股,創業板似乎成為了「暴富」的溫床...... 當然,我們相信,這諸多現象絕非對創業板「倍加愛護」的監管層的初衷。 為了創業板的穩健發展,他們精心設計了種種完美的制度來保駕護航:大家不是擔心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業績波動可能會影響市場穩定嗎? 那就提高業績標準。 於是,我們看到,創業板原本在這方面降低的門檻形同虛設,目前已掛牌的這些公司中絕大多數的業績都能達到主機板上市的要求。 「低門檻、高標準」的結果是什麼? 至少從2010年中期業績來看,創業板無法讓人滿意。 在可比的105家創業板公司中,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幅為25.63%,低於中小企業板同期45.91%的增幅,也低於深滬兩市全部1947家上市公司平均41.17%的增幅。 引人關注的是,其中有23家公司業績負增長,寶德股份、華平股份、南都電源的業績下滑幅度超過50%,而國聯水產更是交出了創業板上第一份虧損的業績報告。 其實,業績絕非評判一家公司是否可在創業板掛牌上市的最重要標準,更不是惟一標準。 顯而易見的是,昨日業績出色不代表明天依舊保持,畢竟,資本市場看重的是「未來」,尤其是意在培育「創新型」企業的創業板。 從納斯達克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這種分野:雅虎1995年正式成立,1996年便上市,直到1998年實現全年度盈利;而1997年上市的亞馬遜,直到2003年才首次實現全年度盈利;即便是我們身邊更熟悉的新浪、搜狐 、網易,它們當年在納斯達克上市時,甚至都還沒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包括後來的攜程、完美時空等諸多公司,在上市時都處於虧損狀態。 如果套用我們現在的「高標準」,這些後來成為行業領先者的企業可能早就消失了。 [page] 創業板的發展似乎正在遠離當初的定位:服務成長型創業企業,支援創新能力強、業務模式新、規模較小、業績不確定性大、經營風險高的創業企業。 而對比創業板推出這段時間內,在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的近200家公司,不難發現,無論是在發行規模還是行業特性等各方面,都幾乎無法做出區分。 創業板的上市公司大多處於發展成熟期,傳統行業的企業依然佔據了重要位置,以輕資產為特徵的「新經濟」企業很少。 這意味著,根本沒必要單設一個創業板出來! 雖然監管層一直在試圖推動發行體制的市場化改革,但長時間內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仍是事實上的「行政核准制」,什麼樣的公司可以上市,就是由「一小撮人」決定的,監管層相信這些人比市場更聰明。 於是乎,發行審核造成了這部分資源的壟斷,而只有詢價環節看似市場化,而這種矛盾的制度設計導致的是,高市盈率發行與超額募資,誰能通過「審核」,才能拿到「畸形的」真金白銀。 難怪,創業板被眾多人士戲稱為「創富板」,目前已上市的100多家公司不僅造就出400多位億萬富翁,也讓形形色色增資入股的投資機構獲利多多。 不妨看一下最近一段時間內部分已過會尚未發行的公司的相關情況(截至9月21日): 從上表中不難看出,這些投資機構大多在目標公司已進入上市進程後才完成入股的,從投資到「過會」的時間都在1年左右, 都可稱得上是神速的Pre-IPO投資,具有典型的「低風險、高回報」特徵。 其中最快的是,增資進入大富科技的博信投資、富海銀濤創投,這個跨度只有短短9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