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遭「圈錢板」詬病超募太多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創業板
圈錢
「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沒花了。 」小品《不差錢》中的經典臺詞「經典」地描述了創業板出生前後該板公司的不同心境。 為高新企業打通融資管道,使他們獲得後續發展的資金,本是創業板設立的初衷。 然而,在高價發行導致的巨額超募現象下,創業板企業紛紛一夜暴富,如何花錢反而成為了他們當下棘手的難題。 超募成常態多圈550多億 創業板已成為一些公司一夜暴富的搖籃,有統計顯示,目前已上市的123家創業板公司實際募集資金已高達841.32億元,平均每家公司募資6.84億元。 高價發行是創業板公司的常態,這就意味著公司可從市場「圈」走更多的資金。 據瞭解,123家創業板公司首發募集資金規模原本只有287.59億元,但實際超募了553.73億元,是應募資金的近兩倍。 事實上,創業板自其出生之日起就已開始「超重」,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全部為超體重「巨嬰」,合計融資額達155億元;隨後,陸續上市的「同門兄弟」均有過之而無不及,三四隻個股的融資規模便可超過50億元, 如4月30日上市的國民技術、數位政通等4只個股,合計融資59.30億元。 此外,碧水源、奧克股份、南都電源等首發融資額皆在20億元以上。 而比起A股其他板塊,創業板的發行市盈率也是一直高高在上,123只創業板個股平均發行市盈率高達65倍,遠超中小板新股的51倍和主機板新股的38倍,發行市盈率超過60倍的個股超過70只,占比逾57%,股價已明顯高於自身價值。 超募鉅資成不可承受之重 從到處找錢一下子過渡到有錢無處花,這種落差讓不少創業板公司還真有點不適應。 統計顯示,目前創業板超募比例在一倍以上的個股超過了100只,占比達85%以上。 其中,國民技術、碧水源、奧克股份、匯川技術等均比預期多拿了超過15億元的資金。 對於輕鬆得來的超募鉅資,很多創業板公司反而陷入了迷茫,這也是市場對其所詬病的理由之一。 一位行業研究員就指出:「他們根本不需要這麼多的資金,上市之後一下子多出了幾億元甚至十幾億元,很難想到恰當的投資方案。 」 事實證明,將超募資金用來償還銀行債務、買房、買車的層出不窮,還有的公司乾脆放在銀行帳戶裡吃利息。 如寶德股份,就將超募資金存入銀行,其利息收入占公司今年上半年淨利潤的34%。 最新資料表明,123家創業板公司的550多億元超募資金中,僅有110億元公佈了使用計畫,占比僅20%,這其中大部分動向還是「暫時補充流動資金」。 相比較看來,北京的創業板公司超募金額均排在板塊前列,如碧水源、數碼視訊、萬邦達等。 誰是超募圈錢的幕後操手 首都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謝太峰認為,導致創業板上市公司普遍超募資金的原因很多。 一是上市公司本身缺乏正確的融資理念,其表現就是一些公司往往只具有強烈的追求高發行市盈率和盡可能擴大融資規模的內在衝動,而缺乏為投資者創造最大回報的經營理念。 二是現行規定的不盡合理催生了上市公司超募資金的動機。 由於所謂高成長性的推動,創業板新股發行普遍贏得了較高的發行市盈率和發行價。 三是發行審核把關和後續的監管不嚴。 如果在發行審核環節嚴格把關,創業板公司超募資金的現象或許不會如此普遍。 具體來看,保薦機構的缺位管理是創業板企業追求高發行價、坐擁巨額超募資金的外因,而作為企業內在的關鍵人,創業團隊和企業高管對財富效應的態度,則是超募的內因所在,「未來上市公司潛在的退市風險和經營壓力, 還不如在發行時一次性融資越多越好,財富兌現後,還可以去運作新的專案」。 這不排除是一些創業板公司高管的想法。 商報記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