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國雲·移動互聯網創新大獎賽 2013(ICOME2013)--「玩轉大資料」頒獎典禮在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報告廳舉行。 在隨後進行的「大資料時代帶來創新創業大機遇」圓桌論壇環節,寬頻資本董事長田溯甯和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校長懷進鵬、中國聯合網路通信有限公司副總裁張范、用友軟體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鄭雨林、百度大資料首席架構師林仕鼎先生、 天雲融創資料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雷濤一道,結合大獎賽成果和產業發展,就大資料技術和商業模式帶來的創新和創業機會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
主持人:大獎雖然頒出,重頭戲還在後面。 今天來了這麼多業界翹楚和精英。 就讓我們來一次思想碰撞和智慧的分享。 下面有請田溯甯先生主持創新創業論壇。 論壇的主題是大資料時代的創新創業大機遇。 有請論壇嘉賓:聯通張范副總裁。 用友鄭雨林副總裁。 百度林仕鼎先生。 天雲大資料雷濤先生。
田溯甯:我今天中午跟加拿大一家公司在吃飯,他是第N次創業。 我說你創業這麼多年,你覺得什麼最重要? 他說天使最重要。 他說如果天使遇到的對了,你的創業成功率比別人都高。
我前一段跟張朝陽聊天,我覺得我們做出來一點成績最主要的原因沒有別的,就是時務感比較強。 很多時候是時代推著你在往前走。 大資料是不是像互聯網一樣,是技術的最根本的革命? 在這次革命的過程中,我們抓住創業的機會,成功率比較高?
林仕鼎:經常也跟外面的創業者在聊。 我看很多還是以產品和管道來做的。 接下來是不是在大資料時代有一個技術的增長點? 第一,整個的業界基本已經到了那個程度了,我們現在雲計算的平臺已經到達一個比較成熟的程度。 創業者可以很容易獲得基礎設施建他的技術。 第二,整個行業的發展正好是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新的設備的發展。 我們有了更好的去採集資料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資料是什麼作用,之前的資料分析是你沒有那麼多足夠多的資料,也沒有辦法即時的拿到你想要的資料。 但是今天這個條件很成熟。 有可能基於現有的這些設備、廠商的資料,在這個基礎上做我們的應用出來。 有了資料、有了平臺,這時候很容易的把你的這些想法、創意展現出來。 創意本身也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從最基礎的資料管理、資料處理,資料的智慧、資料的展現,有很多的東西可以來。 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這都是整個行業的機會。
鄭雨林:我跟田總和張總是從PC時代過來的。 我們趕上了兩個產業變革的時代。 我個人理解、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大資料這樣一個產業變革。 相比之下,對我們中國的企業、對中國的創新創業者是更大的機遇。 我從幾個方面分析。 我們是從PC時代過來的。 在那個時代和現在這個時代相比,在技術的同步上,標準的同步上。 現在中國和美國差別不是很大。 特別是因為開元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強大。 所以我們很多在技術標準上跟北京和矽谷已經很同步了。 而且我們的交流、人才的流動也很頻繁。 第二,今天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要創新創業,有很好的平臺。 我們當年在PC的時候,用友做應用軟體。 我們都是在微軟、IBM的平臺上去做。 標準、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都控制在別人手裡。 現在不一樣。 特別是在消費者領域中國已經有很好的創新創業的平臺。 百度、騰訊、阿裡都是很好的創新創業的平臺。 用友現在也正在打造在企業領域裡面的平臺。 有了這個平臺以後,企業這個領域,可能因為行業領域的積澱高一點。 第三,現在中國市場體量很大。 這給我們創新創業的成功有很大的市場潛在在這裡。 在十幾年前,即便在消費領域都沒有這麼大的市場潛力。 今天,電腦行動裝置在消費類市場裡面已經完全普及。 在企業市場也是一樣,企業市場的容量也非常大。 現在我們創新創業方面面臨很大的市場空間。 所以今天我們創新創業是非常難得的歷史性的好的機遇。
田溯甯:張范總是我的老東家,聯通的副總。 聯通也在積極的創新,不僅第一次把186 iPhone介紹到中國,也是投資,雲聯盟的參與者。 接下來我們聽張總講一下聯通是怎麼做雲計算、大資料的。
張范:現在是雲計算、大資料創新方面的非常好的時機,首先我非常支援這個觀點。
第一,資料來源,現在各行各業對資訊的重視和使用,所以我們現在的資料來源已經遍地都是,哪裡都能找到。 甚至發揮巨大的作用。
第二,技術。 我們過去從小型機,到現在有了雲計算,有了雲計算的技術,才有大資料的前提。
第三,市場。 過去在運營商這邊有一個概念:商業智慧。 其實就是大資料的資料採礦。 到了現在以後,我們過去的商業智慧僅僅是為一些電話使用者服務的,就是打電話,通話記錄。 知道他的去話、來話,還有朝向。 其他沒有。 但是現在我們對大資料更應用於人的上網行為、他的去向,他的地理位置。 所有各項因素綜合在一起,構成了網路的需求。 大家只要面向商業、面向應用這個角度來考慮,我覺得大資料有廣泛的前途。
主持人:雷濤是一個新創業的公司,你覺得你趕上好時候沒有?
雷濤:這個問題我應該是最不合適的。 雖然我坐在臺上,也是一個創業者,只不過先走出了這一步。 為什麼感覺大資料這一波,就像雷軍講的,風來了豬都會被吹起來。 幾個結構性的觀點是一致的。 第一,我們有很好的資源。 這個資源分享來自于中國人的能力,大量的行為資料。 來自于我們建物聯網。 現在很多政府的資料是其他北美的企業不曾具備的。 在這麼大一個資料金礦的情況下我們完全有理由誕生下一個FACEBOOK、Google。 他們在支撐他們ERP、資料系統的時候,資料被作為副產品支撐起來。 第二類,人類的行為,這些資料必須要有高科技含量的大資料技術,才能夠把他的行為記錄下來。 我們資訊的承載和接受資訊的方式也發生根本的變化。 現在我能不能有能力在兩秒鐘之內對上百萬的資料進行重新的匯總、加工。 讓資訊重構變成瞭解構。 你就可以直接接觸到這些資料金礦。 新的資料的企業,腕帶的計算,每一個都是創業者可以實實在在感知到的環境。 在未來五年在中國一定會誕生非常偉大的公司。 同時,最關鍵的一個基礎就是,國內的基礎教育並不缺。 今天我們的大獎賽是挑戰蠻高的命題。 這麼多隊伍,甚至達到98%的準確率。 這說明了我們在基礎領域,基礎學、數學還是一個很基礎的普及。 北美那麼大的公司,他的300人的RP團隊在中國,是由復旦、同濟這些學生去成長貢獻美國的東西。 北美20%公司的產值服務了全球81%的資訊消費。 未來會不會由我們中國團隊反過來向北美,來根據我們自己產生的資料金礦,用更好的模型和更好的團隊服務于全球的資訊市場。
田溯甯:為這個目標我們一起感到興奮。 如果最近大家資料礦變成一個很時髦的名詞。 我最近也在看一些資料的書。 我們看一下歷史最早的人最偉大的人是最礦裡發現了鐵,從鐵煉成了鋼。 最近西門子施奈德公司,他們最早發明煉鋼方法,那個時代。 有人講資料更像化學時代的時候,化學時代,門捷列夫出現了化學元素週期表,居里夫人發現了化學裡非常關鍵的元素。 也有阿司匹林各種元素,使人類生命的品質提高的產品。
如果說資料是這個時代的礦產,是這個時代的化學大發現,我們在這個時候需要什麼樣的創造力、想像力,才能夠在這個時候有重大的商業模式的發現。 重大的新的知識的發現。 重大的科學發現。 還是我們這個資料,雖然我們覺得很大,但是在歷史的長流過程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張范:大資料擺在我們面前,如何來創新、創造、發明。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剛才幾位同事在這裡談了他們的觀點,也談了很多有關技術的。 從我來講,我更多的是面向市場、面向應用、面向客戶的需求。 所以我覺得大資料的發展一定要依靠市場去用。 技術雖然是必須的,但是同時也要有市場驅動。 只有有了市場的驅動。 才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才使我們每一個創業者有現金的流量。 在這個方面,市場的驅動,還有我們每一個想創新的人關注和對於使用者需求的發現,我覺得是我們未來大學應用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所以我們是朝這個方向談我個人的一點看法。 謝謝。
鄭雨林:我們最近在思考怎麼結合大資料來改變我們自己,我們是一個軟體公司,而且是做企業軟體,來改變我們的創業公司。 我們發現一個很重要的。 我也很同意趙國棟先生給我們共同的觀點,資料是資產。 用友公司做企業軟體的,從財務軟體做到ERP軟體,做了25年。 我的客戶數量差不多有兩百萬家企業。 但是我們現在回頭來看,我們公司最核心的專案是什麼? 除了軟體、技術和人才以外。 我們發現很重要的一個資產就是客戶的資料。 過去我們的業務模式就是把每條軟體都裝在企業客戶裡去運行,我們提供一些支援和服務。 在這個大資料時代我們應該怎麼轉變? 我們在思考,兩年前也在開始實現。 我們要向平臺化轉型。 我們要搭建一個平臺,讓企業的很多業務、管理流程在我這個平臺上。 這樣,企業很多的經營資料、企業很多經營行為的資料就在我這個平臺上。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每個個人更加即時了。 你隨時可以找到別人,別人也可以找到你。 但是我們的企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還不是那麼即時。 我們是做企業的。 我們就應該借助大資料,運用資料來改變我們自己的商業模式,來更好的服務企業。 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和其他行業也是一樣。 比如說金融行業、電信行業、製造行業,任何一個行業的成功,他也應該把資料作為很重要的一個資產來改變他的商業模式。 這是我們最近在思考的,也是在做的。
林仕鼎:我是技術人員,我從技術的角度講一講。 經常會有人在問我,大資料究竟有什麼不同。 我們以前也做資料採礦,為什麼說做了幾十年的概念,現在變成一種新的概念出來了? 其次,我們要看究竟什麼叫大資料。 之前它的量很大、多樣性很強,它在動態變化的。 這時候它的價值密度比較低。 真正的大資料是大量的多樣的資料,這個多樣一定是從不同來源來的,特別是互聯網上公開有的資料和企業內部的資料相結合,而且它在不斷的即時發生變化。 你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從大量沒有價值的東西中把有價值的挖掘出來。 這是真正的大資料。 不僅僅是資料本身,而是資料的屬性發生了變化,它的量很大,它是從多個來源來的,它在不斷發生變化,而且它的價值密度很低,所以需要用大量的資料在短期內把它處理掉,才能夠拿到你想要的東西。 這是大資料真正不同的地方。 我們要做到這一點。 它有很多有效支撐的因素髮生了變化。 第一個變化,以前我們去做一個資料處理的時候,我需要為每一個領域的資料設定很多的規則一起來做。 但是隨著新的演算法的出現,我們有一種比較普適的演算法,這個演算法是與其他的無關的。 我只要有周圍的多個量進來,我就可以把它算出來。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有更多的計算能力。 它又是比較少的人物規則。
我們需要去支援這樣的大資料的挖掘處理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有更強的平臺。 這個平臺其實就是系統。 怎麼能夠去把大量的資料管理起來,這裡面既有存儲的問題,還有資料管理的問題。 在管理上你做即時的資料採礦,需要去支撐大規模的計算。 這些都是傳統的計算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就是巨大的創新機會。
在這裡面有很多的技術,有很多的問題,都能通過這個軟體重構的。 我要對大量的資料做即時的處理以後,它一定是沒有辦法單單通過演算法,軟體系統的變化達到,一定要通過新的硬體提級的變化才能夠達到。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用來支撐新的大資料的應用,我們一定要有更新的演算法。 而這些更新的演算法是對與問題無關的演算法。 但是它要求有更強的計算能力、更強的資料發掘和挖掘的能力。 這一點國內和國外差別是非常小的,因為這是全新的問題。 我們也有了商業模式上的支援,我們算是有這樣的機會去做出更好的技術、更好的產品出來。
雷濤:回答田總剛才提出的驅動力到底在哪裡。 面對這樣一場化學反應,我們真正捕捉到了核心的三個驅動。 我借用一下銳思帕比的模型,它有三個緯度,A,經濟學期、深度學期的演算法。 同樣一套演算法,語意計算就可以轉變為視頻計算。 為什麼資料會產生價值,這個價值怎麼交易? 這裡面眾包很多商業模式的創造都是在PM的層面。 新的資源未必像石油一樣需要 億萬年的沉澱。 可能這個商業模式在創立之前,根本沒有這個資源。 商業模式成立以後,這個資源就出來了。 它是隨著你的商業模式的出現而出現的。 我們在我們新的商業模式探討的時候,互聯網時代我討論的都是我有多少萬使用者線上。 現在我們要重新考慮使用者級了。 因為這個命題已經變成一個偽命題了。 考量一個新的成功企業的時候,使用者數量未必是最重要的,而是他怎麼黏住使用者。 這是下一個時代我們關注的指標。
田溯甯:當時我們搞雲聯盟是想做兩件事情。 一個事情是不同企業之間的交流。 所以我們在坐的這幾個企業,可能在過去的環境之下交流並不太多。 運營商或者IT公司,互聯網公司,或者產品公司。 但是現在這幾個公司很難分開。 現在我們把互聯網、運營商、投資者連在一起。 未來最偉大的創新,可能是在今天二十幾歲人的大腦裡。 因為創新需要打破界限,創新需要有想像力。 要丟點包袱。 這是雲計算聯盟大賽兩個很重要的使命。 使命能不能做到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我也想利用這個機會聽聽你們的意見。 你們怎麼看這個事情。 在這樣一個大的技術變革部分中,我們每個人站在自己業務的角度裡,運營商已經一百多年了。 軟體工業三十年左右。 從微軟開始。 互聯網公司十五、二十年左右。 雷濤的公司兩年。 你們怎麼看彼此? 你們怎麼看現在的年輕人? 這個大賽靠譜嗎? 北航也好,其他學校的學生也好,有沒有可能成為這個時代的大腦,成為這個時代的愛迪生、居里夫人。 歷史上影響我們人類進程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造。
林仕鼎:你的問題提的特別好。 張總先說。
張范:我就從運營商的角度來談一下。 因為運營商存在了近百年的歷史,但是做到現在運營商做的越來越艱苦。 就是因為互聯網的出現。 互聯網出現以後,很多業務也都轉到了OTT的模式。 對於運營深很大層面的一個問題就是今後管道化的趨勢對於運營商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市場還有很多的機會運營商可以去抓。 比如說雲計算、大資料各種各樣的運用,包括IT、ICT。 但是運營商在中國的這個體制之下又比較困難。 潛在的模式制約了他很多的發展。 所以現在運營商在試圖走出目前的困境。 一方面可以通過資本的方式。 通過資本的改變來進行有效的結合,優勢互補可能是未來運營商在這個領域裡面可以拓寬一些道路的有效的方法。 這是建立在傳統模式不做大變更的情況下。 第二,運營商打破傳統的模式,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合作。 這方面我們或許也會有一些新的變化。 在大資料時代來講,其實運營商心裡也很著急。 給我們的壓力也非常大。 就是怎麼想在這個大資料的時代我們還能夠保持一定的優勢,因為我們現在手上的資料可能從各個行業相比較而言,還是最豐富的。 運營商現在的資料,搜集了大家的上網資料,你只要經過了我的閘道,你的資料都留下。 留下來的我們怎麼把它用好,這是一座金礦。 怎麼把這個資料用好,怎麼把這個資料開放。 這個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的去研究。
第二,在座的年輕人怎麼能夠為這裡面去,年輕人的機會很多,在這個方面首先是年輕人有一個敏銳的觀察能力。 因為現在很多成功案例都是在年輕人的頭腦下創造出來新的思路和想法。 這種新的思路和想法如果能夠體系的來看,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你的問題,用產業鏈的思維來對你們的思考做判斷。 可能會成功離你們更近一點。
鄭雨林:軟體行業現在正處於一個重大變革之中。 新世界和舊世界兩股勢力正在劇烈的轉換。 舊世界的規則在很快的退出。 新世界的很多規則在競爭越來越強。 我理解他們的發展趨勢就是三個方向:第一,平臺化。 第二,移動化。 第三,運營化。 就像電信的運營一樣。 分消費市場和企業市場,新舊世界的轉化週期,現在進度還不一樣。 在消費領域,新世界的割據已經基本形成。 現在我們不可能個人再去買一個套裝軟體,安全軟體、殺毒軟體、遊戲軟體。 包括辦公軟體,所有都是免費。 而且都是以服務的方式在平臺上。 幾個主要的廠商,蘋果、GOOGLE、FACEBOOK幾個主流的廠商格局已經基本形成了。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些機會。 2B的企業領域,整個產業的格局還沒有形成,這在全世界、在中國還有巨大的機會。 為什麼企業領域市場落後? 我也一直在分析,從電腦技術誕生開始,技術或者商業模式的創新,首先是從企業領域開始。 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新的技術、最新的商業模式、最大的公司都是在消費領域產生的。 企業市場現在落後了。 我感覺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企業市場,特別是中小創業者他進入的門檻相對高一點。 它有很多行業領域的知識。 第二,正因為企業市場在IT應用的前面,它的抱負很重,所以消費市場起來了,但是企業市場機會更大。 也借此,我也想跟各位大學生創業者談談我的建議:新世界的格局基本上是垂直整合的。 不像在舊世界裡面,它是水準分工。 在每個領域裡面都有幾家公司,做資料庫的有三家,做ERP的全世界有幾十家。 垂直整合以後,全球,或者至少在中國,他在一個行業、一個領域裡面可能就是一家。 創業者的機會在哪呢? 從我的建議,剛才田總的抱負是很好的。 我跟田總的境界還不太一樣。 大家去成就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偉大的企業家。 我的想法是未來創業創新更大的機會在一個產業生態裡面,在圍繞一個平臺裡面的眾包市場機會太大。 未來產業的形態就是一個平臺垂直整合。 大量的眾包。 其實大家創新創業的機會更多、更大了。 這是我的看法。
林仕鼎:在我看來,互聯網思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分析使用者並快速的改變。 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 就是因為互聯網產品的特點,第一,它的使用者都在用。 而且每一個產品都有大量的使用者。 因為我們後面都是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的。 我們有辦法在使用者的每一次操作上都記錄下來。 而且因為有了大量的使用者。 所以我還能夠對使用者進行分組。 把一些設想在小分母上嘗試一下,如果效果好,再用在大的分母上。 這樣才能夠不斷反覆運算、去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在這裡面,要能夠去做這樣的事情。 他需要幾個條件。 第一,他能接觸使用者。 第二,使用者量很大。 第三,有辦法把使用者的每一次操作都記錄下來。 這樣,你可以接下來以資料分析的方式去驅動上面產品的升級和業務的發展。 在以前我們看到,這樣的做法在除了互聯網之外的方面基本上不太可行。 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沒有辦法很快速的對使用者進行分類。 他也沒有辦法把使用者的每一次行為都記錄下來。 今天我們發現情況不太一樣。 因為有了物聯網、新的感應器的出現,還有移動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領域也可以做這樣的事情。 傳統領域大部分都是接觸使用者的。 所以他已經有可能來做跟互聯網一樣的事情。 只要他能夠把這些資料記錄下來,不斷分析,不斷改進。 這一套思維裡面,他可以在很多地方使用。 這裡面會有新的商業模式的產生,會有新的發明家愛因斯坦的出現。 同樣,跟我們要去支援大量的資料的分析。 如果說對政府需要把全社會的資料放到一塊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這一塊對系統的要求是非常強的。 這會有很多新的課題出來。
雷濤:我們公司只有兩年,兩年去講一個大資料產業是不可能回答的問題。 我們把兩年的感受說一下。 早期大資料我們更多是做工具。 在北美髮生了同樣的事情,誰能夠用大資料? 首先你得有工具,你得把工具服務到商業企業裡面。 先會有做工具的服務商。 大資料能夠演繹到哪裡? 它跟互聯網發生是完全對立的故事。 互聯網是搶平臺、搶入口。 大資料非常碎片化。 每一個企業裡面都有它去關注資料的痕跡。 軟體型的企業,未來的主流軟體企業不會是在BATEOFFICE做運營支撐的,肯定是OFF OFFICE的。 所以很多金融的企業說,我也要進電商,也要留資料。 其實他自己兜裡有很多POSE的資料,很多一線人員跟客戶溝通的資料都是沉睡的。 無論在哪一個行業,不是說我離開互聯網就沒有辦法做大資料。 哪怕你進入了傳統制造業,也同樣有大資料項目目。 一個生產線上隨機就有很多個即時感應器。 能夠把這些即時感應器的資料做搜集、處理,就替代了一線工人的最佳實踐。 很多實際的專案,我們在實際生產的裡面都可以看到。 我強調一個觀點,大資料到來以後更強調的是跨界和交融。 如果學生在學習階段,更強調的是學術交叉。 伯克利什麼學科都有,金融學、統計學都有。 並不是大資料只給你圈在一個圈子裡。
林仕鼎:生產開礦車的工廠。 他會記錄開工多長時間、什麼時候開工,位置在哪。 他把這些資料搜集起來,通過這個他就能夠大概知道現在國內主要的礦在什麼地方,他們開工情況是什麼樣。 什麼時候我可以給他提供這個服務,我可以再開幾台機器送給他們。 你要用資料驅動他們。
田溯甯:聯通,國企、上市公司,現在員工30萬人。 用友,將近二十年的公司,非常漂亮的用友園,ERP中國老大。 百度,不用介紹了。 雷濤這個公司兩年不到二十個人。 如果你們想選擇畢業以後工作,或者是創業,想到聯通的舉一下手。 用友的舉一下手。 都沒有。 百度,舉一下手。 五個。 雷濤的舉一下手。 兩個。 其他是幹什麼? 想創業的舉一下手。 這個調查大部分人是沒有反應。 要麼就是我們的學生對於雲計算的參與在現在的環境下還不太適應。 第二,還沒有想好幹什麼。 今天大家有什麼問題對在座的各位? 大賽第二年。 為什麼我們花這些時間要到大學裡做這個大賽,還是希望在這個浪潮來的時候,中國的年輕人、在校的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創新創業。 因為只有你們才有可能創造出最好的想法、最有突破性的技術、最好的商業模式。 也許我們這種想法還是太天真了。 也許天時地利太早了一些。 但是不管怎麼樣這個事我們還是要繼續做下去。 從去年到今年我們的評委都有一個感覺,創新性還不夠。 一個因素我們的組織工作畢竟有限,剛做第二年。 第二,也許我們的教育體系,各種各樣的因素。 但是不管怎麼樣,總得有人去做。 我希望我們做這樣一個創業大賽。 我們搞這樣一個論壇,雲聯盟。 花時間來做這個事情,就是有一個非常大的期望。 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在雲計算、大資料裡面具有巨大的創新空間。 在這裡,無論在科學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還是在技術的創新都有前所未有的機會。 這個創新的機會希望在年輕人中。 但是這個過程中也需要我們共同互動、共同把握這個機會。 我們要有夢想、要有追求,要迎接這個時代的到來。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