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才應該是未來雲計算最強有力的推動者。 更多類型的具備可持續發展商業模式的雲計算運營商的出現和發展,是推動中國雲計算市場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在中國,IT企業幾乎一直都是靠當地語系化服務取勝的,少有具有核心技術和創新意識的中國公司。 雲計算的到來可以說給中國的IT企業帶來了空前巨大的潛在機遇,原因有如下5點。
雲計算的「No Software」理念:使品牌套裝軟體不再重要,人們不再需要成批地購買Windows軟體(用戶端有瀏覽器就夠了),也不用再擔心盜版(或盜版別人)的問題;伺服器端資料庫、軟體和中介軟體只需要一套(多租戶模式) 就夠了(由於開源軟體和中介軟體的發展成熟,這筆錢可能也能省掉);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和人力維護伺服器端系統。
雲計算的「No Hardware」理念:使品牌伺服器和PC不再重要,後臺硬體用DIY的即可,自己維護,用戶端PC要求也不高(運行瀏覽器的上網本)。
運營是我們的強項:其實運營模式是中國企業的強項,前文總結過,百度打敗了Google,阿裡巴巴趕走了eBay,新浪、搜狐、網易趕走了Yahoo;還有盛大、巨人的業務比國外做得好,等等,這些優勢可以傳遞到雲計算。
世界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借助其客戶資源優勢,具有成為大型雲計算運營商的潛力;這些企業都擁有大型的資料中心,並且不都是7×24小時滿負荷運轉的,可以將它們空閒時的計算資源打包成雲計算虛擬機器,為使用者提供服務。
運營模式有助於把握核心技術:基於第一條「No Software」理念, 企業可以更好地消化吸收國外系統,尤其是軟體技術,建立一個長效的積累機制(這是國內大部分IT企業最不擅長的),全面實現自有化, 不用再去和國外企業拼品牌化的產品銷售(也是國內企業不擅長的);就像Amazon的AWS,外人根本不知道它是如何做的,也不用拿出去銷售,只提供API。
據筆者的不完全觀察,國內企業開展雲計算業務大約起始于2007年,當年筆者曾應邀參加計世資訊(CCW Research)舉辦的《中國軟體運營服務大會(SaaS in China)月度沙龍》,並有幸做開張的第一期演講嘉賓。
阿裡巴巴軟體互聯(SaaS)平臺也是在2007年底正式運行並開始全國推廣的,一度計畫投入資金10億元。 2008年7月阿裡軟體管理層表示:「5年後,中國的SaaS市場規模將超過傳統軟體市場」。 不過,到2010年3月,阿裡巴巴發出公告:將于2010年4月30日起關閉阿裡軟體互聯平臺並終止提供相關服務,阿裡巴巴的第一次雲計算嘗試以失敗告終,這可能是阿裡巴巴的第一次大失誤。
阿裡巴巴的SaaS平臺採用了微軟的.NET技術,大概因為總經理是微軟出身,當時微軟的PaaS技術並不成熟,而且也因為阿裡巴巴過早地高舉高打,造勢比實幹更多,可以說當時阿裡軟體的SaaS平臺既不是真正的基於Multi-Tenancy技術的Saa S,也不是PaaS,只能算一個各種雜件堆起來的「集市」。 這正好和阿裡巴巴的傳統相符,他們是典型的商務公司,不是技術公司。 這樣的運作模式,到最後也沉澱不下什麼技術。 其實,阿裡巴巴有很好的資源和實力,如果按Salesforce模式,自己開發一套平臺,從小處開始,穩打穩紮,以點帶面,一定會有所收穫,甚至可以趕超Salesforce或Amazon。
如前文所述,馬雲認為,如果阿裡巴巴不做雲計算,將來會死掉。 2010年9月阿裡巴巴在其成立十周年晚會上宣佈,將會成立一家從事雲計算業務的新公司「阿裡雲」,據相關介紹,未來「阿裡雲」主要從事基礎技術的研發,不涉及具體軟體產品。 如果消息屬實,阿裡巴巴這次可能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或許會錯過大好機會。 不過,馬雲可能另有打算,估計他不會輕易罷手雲計算,例如2010年4月,就在阿裡軟體關閉的時候,阿裡巴巴還投資1億元,在江蘇南京建立了首個雲計算中心,意圖不明。
國內能夠像阿裡巴巴這樣有實力做雲計算的公司不多,其他可能還有百度和神舟數碼等,百度的技術優勢相對明顯,而且中小型企業使用者也最多,阿裡外貿企業使用者多,但是內貿企業基本很少,神舟數碼也有一定數量的線上客戶資源。 筆者記得軟銀在2007年投資兩千萬和神舟數碼合作成立了神碼線上,做SaaS業務(其實和阿裡軟體一樣,做的是軟體集市和分銷,不算正真的SaaS或PaaS,但也不是像App Store那樣是無Hosting的純軟體下載網站), 神碼線上比阿裡軟體相對低調,不過最後的命運也是基本一樣。
如圖11-40所示為一組諮詢機構近年來發佈的雲計算廠家業務報告,各有遺漏,放在一起相互補充。
6月1日SaaS廠商世界排名
▲圖11-40
圖11-40中的一些企業我們在第7章介紹SaaS技術時提到過,大部分和阿裡軟體、神碼線上一樣,是從做SaaS開始的,少數做PaaS和IaaS。 從分析報告來看,除少數幾家行業性很強很專的SaaS業務以外,大部分中小型的雲計算企業日子都不好過。 雲計算到底是否符合中國的風土人情?還是時間太早?畢竟這種模式是西方人發明的,在中國是否行得通,何時行得通,誰也說不清楚。 比如,中國人習慣買房或分房,而且一般是買新房,不習慣租房,中國人喜歡「擁有」,喜歡自己說了算,當老闆,不管是什麼老闆,甯做雞頭也不做鳳尾,而西方人這種願望沒有這麼強。 很多中國人「聰明過頭」,一般也不如西方人願意和別人合作,尤其是充分承認別人的工作基礎上的合作。 從這個角度看,雲計算可能目前並不符合中國人的習慣和文化。 但國人還是有一個優點,就是喜歡趕時髦,喜歡攀比,你美國人有的東西我們一定也得有,而且還要更好,這個優點很有利於提高內需和外需,繁榮經濟。 於是,雲計算我們還得搞下去,而且還要趕上和超過國外的水準。
雲計算讓世界變得更加扁平。 儘管原理上說雲計算就如同把錢存到銀行一樣安全,但其最大的區別在於國內對於銀行等金融機構是有官方機構監管的,如銀監會、央行,但當前對於眾多的協力廠商雲計算平臺供應商和服務商仍缺乏相關的權威機構監督。 「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把核心IT應用放在協力廠商搭建的雲平臺上就如同交出自己的生命線的風險一樣」。 倪光南院士表示,缺乏協力廠商權威機構對雲計算平臺的資料安全性進行有效監督,是中國SaaS等雲計算相關產業發展不快,且難以誕生如Salesforce、Amazon這類雲計算巨頭的原因。 「最大差距並非在於技術,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國內在誠信體系和相關法規監管及建設上仍落後于發達國家」。
不過,中國雲計算也不是沒有亮點,金山、奇虎等資訊安全企業開創的「雲安全」已經在中國市場上落地開花。 2010年末,360公司總裁透露,360「雲安全」資料中心對使用者掃描檔查詢量每日超過300億次,大幅刷新了此前由趨勢科技創造的55億次的世界紀錄。 此外,金山、瑞星也都分別在雲安全領域取得了較好成績。 安全專家認為,這標誌著中國安全公司在運用「雲安全」技術解決互聯網安全問題方面,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
另外,新浪于2010年推出了新浪應用引擎SAE(Sina App Engine)的試運行版本,如圖11-41所示為國內首個供應商業化運營服務的雲計算PaaS平臺。 SAE和GAE的模式一樣,SAE基於LAMP技術(如圖11-42所示為其軟體體系架構),目前已有活躍開發者5000多人,並支援了新浪微博70%以上的應用開發。
▲圖11-41
▲圖11-42
最後,談一下國內的雲計算,不得不說說百度的「框計算」(Box Computing)和中國移動的大雲(BigCloud)。
框計算是2009年8月18日,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2009百度技術創新大會上所提出的全新技術概念。 有人說框計算就是雲計算的翻版,但百度說不是,既然Google的CEO提出了雲計算,百度似乎也得有個回應。 從百度框計算系統架構圖(如圖11-43所示)來看,它和Google的GAE不同,不是一個NIST定義上的SaaS或PaaS,也不是IaaS,而是圍繞如何更好地提高「搜索」水準這個百度的主營業務的, 應該說是一種務實而不是好高騖遠的計畫,也沒有跟在Google後面跑,但應該也是一種雲計算,值得肯定。 和Amazon的 AWS一樣,百度沒有對外公開框計算的技術細節。
▲圖11-43
大雲是中國移動研究院正在研發和試驗的雲計算平臺。 中國移動研究院從2007年開始進行雲計算的研究和開發,2010年5月21日發佈「大雲」1.0系統,該系統由1000個 CPU組成了256個節點。 2010年底該系統已可實現分散式檔案系統、分散式海量資料倉儲、分散式運算框架、集群管理、雲存儲系統、彈性計算系統、並行資料採礦工具等關鍵功能。 具體而言,大雲1.0包括大雲資料採礦系統(BC-PDM)、海量結構化存儲(Hugetable)、大雲彈性計算系統(BC-EC)、大雲彈性存儲(BC-NAS)和大雲平行計算系統(BC-MapReduce)5個產品。 按中國移動的規劃,大雲1.0版本重于海量資料的管理和分享,從1.0版本到1.5版本著力于計算/存儲資源池領域的關鍵技術,在2.0至3.0版本階段的重點將放在即時交易及雲計算能力開放等方面。 中國移動大雲的總體技術架構如圖11-44所示,屬於一個雲計算PaaS平臺。
▲圖11-44
仔細查看大雲技術架構圖,不難看出,中國移動研究院基本上是從底到頂整個照搬了Apache Hadoop系統,就像第9章介紹的Hadoop當時根據Google發表的三篇論文重新實現了Google AppEngine的一些功能模組一樣(有些模組名字做了修改,如Bigtable被改成了HBase,GFS被改成了HDFS,等等),中國移動幾乎是「照葫蘆畫瓢」做了同樣的工作,例如, Bigtable被改成了Hugetable,GFS被改成了HyperDFS,等等。 不過Hadoop明確說他們是根據Google論文自己重新用JAVA實現了GAE功能模組,但筆者猜測中國移動研究院是直接使用了Apache Hadoop的代碼加以修改和補充形成的「大雲」系統。 這樣做本身無可非議,合理又合法,不失為一種聰明的做法,何必要像百度那樣自己搞一套?正如筆者前文總結的「五大原因中」提到的理由,如果移動研究院把Apache Hadoop這套技術吃透了( 不要出現OPhone那樣搞不定Android的問題,需要潛下心來下點真功夫,而不是市場炒作,這件事應該比OPhone的難度小),加以很好的利用,建立長效積累機,逐步變成自己可以完全把握的系統, 長久下去就成了我們自己擁有的核心技術。 國外許多IT巨頭,如IBM等,也常常採用這種方法。
按前文「五大原因」的分析,電信運營商在雲計算領域有很大的機會。 中國移動希望利用這個「大雲」雲計算平臺,成為資訊服務的供應商。 同時,像IBM的藍雲一樣,中國移動廣大員工本身也是作為「私有雲」的「大雲」的消費者,這樣做可以使大雲儘快成熟起來。 值得關注的是,前文曾分析過,Apache Hadoop這套體系的適用面較窄,是Google和Yahoo等搜索和互聯網門戶企業針對其業務特點開發的,不是一個通用的雲計算PaaS平臺,force.com、Azure、 Oracle、RedHat和IBM等企業推出的支援多租戶模式的PaaS中介軟體才是通用的PaaS平臺。 要做這種中介軟體難度就大一些,這一點不知移動研究院是如何考慮的,是否經過論證。
不過,中國移動的大雲,和阿裡雲一樣,目前還只是一個研究和實驗專案,沒有明確的業務模式和商業目標,這也許是吸取了阿裡軟體和神碼線上等「大手筆」專案失敗的教訓。 但憑藉中國移動的設施和客戶資源優勢,其實中國移動應該可以像AT&T、Verizon那樣做一些立竿見影的實戰型運營業務,尤其是在IaaS方面。 如圖11-45所示為AT&T的Synaptic Hosting業務系統架構圖。 另外,中國移動似乎更應該關注移動雲計算,不過,在伺服器端,移動雲計算和一般的雲計算技術上差別不大,主要還是在於弄清楚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問題。
▲圖11-45
儘管有了上述阿裡巴巴、百度和中國移動等企業的努力,但目前在國內,雲計算運營商,尤其是IaaS運營商,仍然是產業鏈中最薄弱的一環。 根據前文分析,事實上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家重量級的雲計算運營企業,成型的中小雲計算運營企業也是屈指可數。 我們急需在這方面有所突破,打造出至少一家成功的典型雲計算運營企業,提振信心,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