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楊建波:新一代資料中心與雲基礎建設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我們 就是 伺服器 華為公司 華為

2012年1月10日,以「構建雲計算資料中心暨雲應用創新」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IDC產業年度大典在國家會議中心隆重舉行,全面解讀資料中心與雲計算產業發展趨勢。

華為IT產品線雲計算解決方案行銷支援部長楊建波做了以「新一代資料中心與雲基礎建設」為主題的演講,以下是文字實錄:

大家好,今天我回顧一下華為公司在雲資料中心解決方案的進展。 我們趨勢講的少一點,更多的是講相關的產品。 我們首先稍微回顧一下,就是華為公司整體的發展,我們今年最新的資料還沒有出來。 基本上到現在,大約是1990億,這是去年年中的目標,去年年中的時候,已經達到了900多億人民幣。 到年底的話,原來計畫是1990億,今年最新資料沒有出來,應該比這個高一點。

是為了說明對於雲計算,華為傾注了未來非常大的希望,因為這樣的發展,大家可以看到,在過去幾年,華為公司一直保持非常快速的發展,但是這個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因為整個電信設備供應商整體的盤子大約是1000億美金左右,華為公司不可能一枝獨秀,一直保持這樣的發展速度。

所以這樣我們寄託于未來的雲計算發展上。 2010年的時候,我們發佈的願景,就是讓所有的人能夠像用電一樣享用資訊和服務。 同時也發佈了我們這塊的大平臺戰略,就是我們雲計算的戰略,從2010年到2011年,一直到現在,我們一直是沒有變過。 就是說大平臺,促進業務和應用的雲化,開放共贏。 也就是說華為公司,在雲計算方面,我們更加專注于Iaas和一部分的Paas,在基礎架構上。 上面更多的應用,我們在運營商,會依託原有的積累,把電信的業務雲化,在其他的企業裡面,我們更多是依託我們的合作夥伴,一起構建整個產業鏈。 那麼在2011年,我們的關鍵的總結,就是我們的雲計算落地,銷售額持續的在發展,今年年底整個終端數量應該是1.5億,包括USB和手機。

去年我們總結雲計算市場發展,一個就是部署全球最大的桌面雲,華為公司在電信業的時候,每一個新的產品,都會在我們的內部試用,上海有一萬人的研發中心,全部切到雲計算上,都是用桌面雲。 上海多數的人前面有一個顯示幕,後面看不到主機。 同時,我們在全球的研發中心,分批次的向上遷。 去年年底的時候,已經達到四萬多的數量了。

另外,我們部署了國內第一個醫療雲,就是上海的甲等醫院。 伺服器市場、專項市場走的比較快,國內的騰訊、阿裡巴巴、百度的Top5ISP上,我們伺服器的佔有率是最大,包括國外的供應商,德爾、惠普,就是在大資料量,ISP第一個遇到資料量非常大,非常動態,針對特定的伺服器場景, 華為非常快的走在前面。

還有存儲的市場,應該是在去年年底的新聞,大家應該看到了,華為剛剛把華賽收回來,是4500個億,並到現在雲計算團隊裡面,形成合理。 原來華賽,提供端到端的存儲產品,原來三年的複合增長率非常高,達到93.8%,市場建立210個資料中心。 依託與傳統客戶運營商,這是LE的比例更大一下基於雲計算的建設,去年11月30號的資料,是16個,到現在應該是20多個。 這裡依託我們的合作夥伴,打造端到端的雲計算資料中心。 2012年,是繼續做深這一點,今年年底遠遠不止300個,我們會在非常多的行業裡,找到各個合作夥伴,一起把雲應用的產業鏈打通。

下面簡單說一下我們對雲資料中心發展方向的理解。 雲資料中心發展方向是被應用驅動,大家現在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應用,是越來越多的按需自助的方式提供,不像傳統的賣許可提交。 還有寬頻的頻寬越來越大。 我昨天看到一個新聞,廣東電信現在可以開始大規模的推光纖入戶,所住的社區,已經有非常多的家庭在申請了。

還有一塊就是資源池化,快速彈性,整體能夠作為一個資源來做。 最下面的一個我們也認為是華為在傳統領域,就是我們講的傳統領域,就是運營商領域最擅長的,就是可計量、可管理。 那麼在過去二十年裡,我們和運營商一直在做投入最大的一塊,最複雜的一塊。 就是說,把我們的電話、寬頻能夠可計量和可管理,營業金額、帳單、上門的服務、售後服務、營業廳等,所有的一套東西,事實上都可以在雲作為服務以後,需要配套的一些內容。

那麼這些內容是我們傳統優勢可以移過來的。 資料架構,應用的變化,驅動基礎架構發生根本的變化。 那麼這個根本的變化,實際上下面三個講的是自由雲,就是虛擬化、自動化、融合。 再往後是公有雲和混合雲的階段。 下面這三塊,虛擬化、自動化融合了,可以看到華為公司所有的產品裡,能夠體現出來所帶來的影響。 一個就是現在的伺服器存儲,跟傳統有很大的差別,原因在於什麼。 就是由於我們虛擬化帶來了非常多的飄移和集中。 這樣的話,如果簡單來講,我們的伺服器、存儲、網路,架構都在發揮融合,這是去年11月30號發佈的全系列的雲資料中心產品解決方案。 中間的就是我們的雲作業系統,裡面也包含了四個元件,下面會展開來講。 再往下包括伺服器、網路、安全、存儲,我們現在也正在提供端到端的產品。

所有這些產品,需要格外強調一點,就是它和傳統的伺服器、網路安全措施非常不一樣的。 資料中心更多的是一種模組化,高密以及聯動的方式出現。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在二層上,也就是說伺服器、存儲、網路安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我們用了一個簡單的圖分析,傳統的就是網路是網路,存儲是存儲,伺服器是伺服器。 經過伺服器虛擬化以後,發現它對網路的影響非常大,網路的話,變成二層的架構,非常大的二層網路,保證遷移的簡化。

同時,也有網路資源的虛擬化,也就是說虛擬機器和網路的話,要有綁定的關係,這塊行業裡所有的網路和供應商都在做這個內容。 再往下,就是末端的網路終端,已經沉到機櫃裡,也就是說一個機櫃,已經很難分清楚是一個獨立的網路設備,還是獨立的存放裝置,還是獨立的伺服器設備,是耦合在一起的。 今年年底我們會有很多相關的設備和產品出來。

也就是說由於這種虛擬化、網路自動化、整合、融合的趨勢,將來的廠家,大家看到的是獨立的伺服器廠家,非常難以在資料中心當中難存活,獨立的存儲也是非常艱難,這也是為什麼最近收購比較多。

這是我們融合的伺服器,刀片的伺服器,還有機櫃的伺服器。 這一塊的話,我們事實上,在一些具體的功能點上,我們還是走的非常快的,就是為什麼在ISP上能走得那麼遠。 在網卡的功能方面,包括在SSD的硬碟上,我們針對ISP,針對一些特定的行業,做的非常多的優化。 比如說媒體,包括資料中心裡特定的場景,記憶體,包括虛擬機器級別的網路性能,我就不細講了。

還有一個就是說,存儲架構上也發生變化,傳統的SAN和NAS沒有辦法應對大資料量的要求,最簡單來說,就是分散式的存儲。 分散式的存儲,現在在行業裡,大家起步的時間差不多,所以我們認為這塊的話,華為公司能夠A非常快的趕上業界第一批潮流。 下面是我們的交換器,這是我們傳統的強項,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們6月份會把新品都發佈出來。

最核心的就是雲OS,由於華為從運營商出來,所以我們最開始的定位,就是集成的量非常大,遠大於企業級的應用。 基於VMware的集群是128個,我們最開始做的時候,我們定的指標,就是比較低,當然現在離這個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我們的指標超過VMware的指標的兩倍。 還有一個簡易自動化的工作,是非常多的。 它和虛擬機器、網路安全存儲都有非常多的聯繫,是非常複雜的系統,我們有幾千人投入雲OS的研發。 時間關係,虛擬機器這塊就不講了,我們的資源管理,我們的分散式,我們在整個雲管理方面的投入,基層的安全,端到端的服務保障。

需要強調一下,就是在標準和開放,這是我們的戰略核心,我願意再強調一次。 我們在企業網的整個戰略,是跟360行裡面原有主流的業務一起,華為公司提供彈性的、簡單的基礎架構,然後説明行業,從傳統的單機的架構應用變成分散式的架構,這個投入非常大,DTFM,中國唯一的董事,其他的我們也做得非常多。 這塊再回顧一下我們解決方案的全景圖。

最後,雲計算方面,華為每年的人力都在翻番,基本上在過去幾年裡,一直是這樣的投入,2011年,整個投入是六千人,2012年已經定下的目標,就是會達到一萬人。 同時,我們全球的十二個研發中心,也進行非常多的佈局,包括矽谷、達拉斯、印度班加羅爾,原來就有很多的資源投入在那裡,現在更加投入了。

華為公司歷史上一直長期關注,無線投了八年,才賣一個單,我們的傳輸投入五年才賣第一代。 雲計算這塊,已經有很多的合同,但是公司領導一直提醒我們,五到十年的中長期趨勢,構建IT領域核心競爭力。 我的聯繫電話和郵箱都在這裡,我們非常希望行業裡的各個同仁,能夠有機會一起合作,或者是我們公司級的合作,或者我們能夠攜手並肩,一起走過這個過程。

我們相信在五到十年的時間裡,華為公司立志于IT公司構建華為公司原來在CT領域所走過的路,這條路非常艱辛的,所有人一起走過這條路,肯定是十年當中最深刻和最難忘的記憶,就像原來走過的一樣。 謝謝!

(責任編輯:呂光)

相關文章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