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據臺灣媒體報導,提供超強運算能力的雲運算平臺,吸引國際企業積極投入,在帶來龐大的硬體設備需求的同時,可降低企業自行建置資料庫的成本。 但相關廠商至今仍在尋找獲利的營運模式。
國際企業相繼投入建設雲計算平臺,必須以重金購買機房設備,帶動可觀的硬體設備需求;當雲計算平臺建立後,以往自建機房和資料庫的企業,可改向提供雲計算平臺的廠商購買服務,降低資料庫建置成本。
「臺灣資策會」表示,消費者還是習慣免費使用各種網路服務,如何讓消費者養成消費者付費的習慣,建立足以獲利的商業模式,將是提供雲計算服務者的頭痛問題。
至於提供企業使用的雲計算服務,相較于一般消費者,商業價值相對較高,但因為等於各企業把機密資料放在別人家,雲計算服務商必須提供穩定的流量,並完善資料安全服務,以打消企業存在疑慮,如此才能擴增市場。
搜尋引擎Google最早進入雲計算平臺,而網路零售服務提供者亞馬遜(Amazon)也已將鋪設好的資訊科技架構與資源開放給其他公司,這兩家都是目前在雲計算佈局最成熟的廠商。
雲計算時代下的瀏覽器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先于網路頻寬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人們也不太可能想到雲計算概念。 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並伴隨著進入了網路寬頻的時代,雲計算技術真正的走向前排。
網路技術的進步,對雲計算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同時,網路技術的發展,又使人們逐漸的把計算能力又集中到了的資料中心(機房)。
網路技術發展的初期,其主要作用是傳送資訊。 到了雲計算時代,網路的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送資訊只是其中的一個功能而已。 王鵬認為,在雲計算時代,網路應該至少要傳遞以下三個東西:一個是資訊,一個是計算能力,一個是服務。
雲端服務的完善,即要依靠硬體技術和設備,也依靠雲端的人。 但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沒有必要去認識雲端服務背後的「服務員」,雲端服務會在使用者在使用軟體的時候,把功能的有效性、易用性順暢地體現出來。
網路從傳遞資訊的功用轉換到提供運算計算服務,是一個循序漸變的過程,是伴隨著網路技術、硬體技術、軟體技術的發展逐漸發展而來的。
網路出現、發展以後,瀏覽器成為了人們在進行網路交互和應用的統治者。 現在,通過瀏覽器可以完成幾乎所有的網路操作:可以在網上收E-mail,可以看多媒體的視頻,可以玩遊戲。 王鵬說,瀏覽器現在已經成為了使用者和雲端進行交互的主要工具。
Google將所有服務都架構在網路,也就是現在所謂的「雲端」。 包括搜索、電子郵件、甚至辦公應用等等,一切都在網路上進行。 因此當Google在2008年推出Chrome瀏覽器時,也被解讀為要藉此做為該公司雲端服務的起點。
當初微軟在佈局Windows作業系統時,尋求很多應用程式開發者合作,要讓消費者在Windows上可以得到更多應用。 而現在Google走的也是類似策略,積極耕耘開發者社群,並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讓外部開發者都可打造應用,同樣也是擴充平臺豐富性的做法。
不過,李開複也說,目前還不太可能直接跳過作業系統,一打開電腦就是瀏覽器,只是重要性相較之下會越來越低。 畢竟還有些應用仍然需要作業系統,例如像PhotoShop、線上遊戲等應用,還無法在瀏覽器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