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私募股權投資
創業板
備戰
國民待遇
網易財經
首批十家創業板企業定價出爐,創業板首批企業IPO已漸行漸進。 作為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退出的重要一環,創業板的設立業內早已熱盼已久。 對於目前即將上市的公司的定價,創投人士們怎麼看? 未來是否會將此作為推出的主要管道? 中國的創業板怎樣避免重蹈韓國、香港創業板「曇花一現」的覆轍? 對此,網易財經今日連線了多位創投界人士,除對創業板企業更類似中小板、機構投資者參與不多的擔憂外。 多數創投人士表示將對創業板未來前景看好,稱將作為重要的推出管道加以關注。 其中,中外合資創投則紛紛呼籲,應該早日獲得與內資創投同樣的國民待遇。 合資創投呼籲「國民待遇」 德豐傑龍脈創業投資諮詢公司執行董事李廣新表示,中國上市公司市盈率普遍偏高是一種常態,很多擬上市企業的成長性確實被看好。 未來在創業板上市確實對其「很有吸引力」。 不過,與內資企業相比,合資、外資創投的門檻相對更高。 他指出,目前中外合資創投在中國市場投資需要在證監會和商務部兩套法律框架下進行。 按照目前商務部的相關規定,合資企業變為外商投資股份制公司的過程中,如果上市至少要保證連續三年盈利,而內資企業則一般是兩年。 「如果是這樣,相同條件下,我們為何要選擇國外退出呢? 」李廣新說,合資創投在中國創業板退市面臨更高的門檻,目前的法律規定對於活躍創投以及創業板均是不利的。 除此之外,目前具有外資背景的創投在中國股市退出幾乎沒有其他法律障礙,只是在稅收上比內資企業略高。 而在國內資本市場對企業定價普遍高於國外的情況下,這顯然不會影響合資創投的熱情。 「國內市場的定價確實很有吸引力,」李廣新坦言,企業連續三年盈利年限的不同對其來說是目前最大的限制。 天平的另一端是,離岸退出方面的法律、稅收制度都相對健全,該類創投更為擅長且已駕輕就熟。 [page] 「創業板定價,中小板資質」 來自監管方面的更高要求,顯然是影響外資創投未來在創業板退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來自創投研究機構清科集團的報告顯示,在已經通過證監會初審的105家企業中,有38家背後擁有VCPE的身影,而其中本土創投擁有絕對優勢,佔據投資數量的近三分之二。 不過,具有先機的本土創投也有自己的困惑。 擁有上海市政府背景的上海科技投資公司專案經理李洪滔告訴網易財經,從目前擬上市的創業企業的招股說明書來看,未來的創業板更像是類似于中小板的「小小板」,而非真正意義上雲集高風險、高成長的創業板。 「除少量公司外,我從技術創新性、增長率、現有規模來看,我看不出這些企業和中小板的區別。 但是這些企業的市盈率已開始就定在30倍以上,遠高於中小板上20倍的市盈率。 」 而高定價在李洪滔看來,更多的也是一種擔憂。 「如果定價過高,交投不活躍,未來市場將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險,退出就無從談起。 」 事實上,縱觀全球創業板開設經驗,除了美國的納斯達克之外,全球現有成功案例。 香港創業板當年因為對基本財務指標要求不嚴高,導致創業板已經缺乏融資、變現功能,目前已經變為「一潭死水」。 除此之外,李洪滔還擔心,如果創業板機構參與較少,未來創投順利退出則成問題。 「我們不能靠散戶一點一點接盤來退出,如果沒有機構的參與,創業板也不能起到説明退出的作用。 」 目前,中國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基金機構已經被允許投資創業板,但創業板幾十億的盤子,根本經不起動輒百億規模的基金的進出。 備戰創業板多是PE VC很少 如果說,機構投資的參與有待于創業板的擴容,中國的本土創投隊伍的成長也有待于理念的成熟。 公開資料顯示,雖然超過三成的創業板初審公司都有創投身影,不過目前擬上市首批公司中,大多數創投都是在07年之後進入,且所占股權比例很小。 「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個現象,說明很多創投都是趁創業板開閘來搶一把的,」德豐傑龍脈董事總經理李廣新告訴網易財經,目前創投背後的資金性質創投資金而屬於私募股權。 通過公司創始初始介入,經過長期培育,最終在創業板上市退出的一整套「生產線」,目前在顯然中國還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