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創業-使用者體驗設計的新包裝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精益創業 使用者體驗設計 我們 可用性測試 測量

【編者按】本文譯自Smashing Magazine,譯者@C7210。 《精益創業》一書中曾為我們介紹到,小型的創業公司應先向市場推出極簡的原型產品,然後在不斷地試驗和學習中,以最小的成本和有效的方式驗證產品是否符合使用者需求,並反覆運算優化產品,靈活調整方向。

而與之相同的精益使用者體驗也同樣提倡把注意力從交付工作上移開。 同樣的理念,只是處於不同的領域而已。

精益創業(Lean Startup)的基本思路及實踐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實就是使用者體驗設計圈子中的行家們多年來所講述和提倡的東西。 與過去不同,現在人們終於開始懂得去關注這些了。 而所謂的精益使用者體驗(Lean UX)本身也不是什麼新事物;類似于「AJAX」,它們都是對已有概念和技術的一種綜合運用方式,這些名字本身更像是「包裝」。

企業家或新創公司的創始人一直在為「怎樣開發優秀產品」這類問題尋找答案,而我們(UX從業者、研究員、可用性專家們)曾經提供的答案多數都過於複雜了。 想想看那些僅自己們自己或同行才能聽懂的黑話(又稱行業術語),譬如可用性測試、使用者角色、實境調研、眼動追蹤等等。

而精益創業則通過人們能夠理解的語言回答了同樣的問題。 例如,我們習慣于說:「讓我們安排一次脈絡訪查(coNtextual inquiry)吧! 」,而通曉精益創業的人們則會說:「走出辦公樓! 」 (相關閱讀:優秀的使用者體驗設計師應該做好的五件事)

這種概念包裝到底有必要沒? 我(英文原文作者)覺得有,否則當前不會有那麼多公司開始明白UX部門的重要性,也不會有那麼多新創團隊有興趣去落實可用性測試、反覆運算和使用者訪談一類的方式方法。

在本文中,我們將一起瞭解精益創業思想當中的一些原則與現有的使用者體驗研究方法之間的關聯。

驗證性學習與可用性測試

精益創業思想指出,新創團隊不只是要打造有價值的產品,更重要的是學習怎樣創建可持續增長的業務模式,即Eric Ries在《精益創業》當中所描述的「驗證性學習」。 在我對Ries進行的訪談中,他也提到「驗證性學習」的思路可以説明決策者們對各種假設進行有效的驗證。

而一直以來,在使用者體驗設計的相關工作中,我們通常會在產品初期或反覆運算週期中將假設落實到原型裡,通過原型進行可用性測試,來驗證產品是否真正切中使用者的需求、產品所提供的功能是否能夠成為使用者樂於接受、便於使用的解決方案。 (推薦閱讀:產品早期的原型設計與使用者測試)

相比于「可用性測試」這樣的說法,「驗證性學習」的概念可以更容易的讓決策者們感受到其中的利益所在,他們知道這種方法可以説明他們對想法進行驗證。 而「可用性測試」通常只會讓人聯想到「時間與金錢的消耗」、「學術研究」一類。

驗證性學習:你相信,如果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找到新大陸,那麼你必須通過相關的科學理論及測量方法驗證自己的假設,並根據驗證結果不斷調整航向。

「開發 – 測量 – 認知」與「思考 – 實現 – 檢驗」

精益創業的基礎運作思路就是將概念付諸到最小化可行產品中,測量使用者的反應,對觀測資料進行分析,進而做出保持方向或轉型的決策。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新創團隊必須學會逐漸加速這樣的迴圈。 這個迴圈包含三個最主要的部分:開發(產品)、測量(資料)、認知(新想法)。

對於精益使用者體驗設計來說,同樣有類似這樣的一個迴圈,即「思考 – 實現 – 檢驗」。 不同之處在于,這個迴圈當中所涉及的回饋不僅包括外部測量資料,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你自己(設計師)的想法。 你創造了設計方案,根據內在(自我)和外在(目標物件或需求方)的回饋,進一步產生新的認知,改進設計方案,再次驗證並產生認知,周而復始。

這兩個迴圈是非常相似的;所以無論是從產品整體的角度,還是從使用者體驗設計的角度來看,害怕對自己所創造的東西進行驗證和改進的人在如今是無法立足的。

開發 –  測量 – 認知:怎樣建造速度最快的船? 試驗你的各種想法,測量它們的表現,得到新的認知。

最小化可行產品(MVP)與「儘量早、儘量多的測試」

Ries在《精益創業》一書中對最小化可行產品(MVP)的詮釋是「花最少的力氣、最短的開發時間,經歷一次完整的’開發-測量-認知’迴圈」的產品版本。 其實長久以來,很多UX工作者一直在提醒上級主管或相關決策者,如果在產品探索和設計階段解決問題需要花1美元,那麼到了開發階段就會變成10美元,而產品發佈之後則需花費100美元。

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要在產品的概念探索及設計階段儘量早、儘量多的通過原型進行驗證工作。 實際上,MVP的本質就是這樣一種用來驗證假設、產生認知的早期原型工具。

MVP:你想製造一艘大船,不過在一開始,可以先花費最少的建造成本,從小船起步,看看它是否真的能浮起來,然後再一點點擴大完善。

轉型(Pivot)與反覆運算(Iterate)

想像一下籃球當中的「轉身」動作(以一隻腳為軸,另一隻腳隨身體轉動),其中一隻腳代表團隊到目前為止積累下來的經驗與能力,另一隻腳象徵著探索新業務概念的行動。 不同于邁開大步冒著的風險開拓新領域,精益創新提倡小步移動,向著不同的方向快速調整。 這樣,即使失敗,後果也不至於過分慘烈,團隊仍可迅速調整,繼續向新的方向探索。

這也正是我們一直以來在使用者體驗設計工作中傾向于採用反覆運算設計模式,或是RITE模式的原因(快速反覆運算測試與驗證,rapid iterative testing evaluation)。 很多產品決策者曾經認為在產品臨近發佈時再做可用性測試是最合適的,因為那時的原型看上去更「好」,更容易讓使用者上手使用。 但一直以來,多數使用者體驗設計工作者都明白,如果他們同意在發佈之前進行可用性測試,尤其是產品的首次可用性測試,那麼以下情況多半會逐步發生:

最終發現的可用性問題可以列成一個長長的清單。 產品團隊也會發現很多產品設計方面的問題。 只有那些最容易解決的問題會被提上日程。 嚴重而難以解決的問題仍會隨產品發佈。 當團隊準備好設計開發下一個版本時,除了之前有待解決的問題以外,還要面對長長的新功能清單;然後之前問題的優先順序再次被降低。

而反覆運算模式則是解決這一惡性循環的有效方案,因為它在整個產品設計流程中引入了快速、多輪、小規模的可用性測試。 Jakob Nielsen多年來一直在推廣這一理念。 而《精益創業》的作者Eric Ries則以更自然易懂的方式將這些理念介紹給了更多的人。

轉型:你想擊敗對手,但一招定勝負是不現實的。 更有效的方式是一步步的前進攻擊,在過程中始終保持一隻腳著地,並隨時做好準備,在攻擊不正確時候立刻後撤,繼續下一次進攻。

客戶開發(Customer Development)與實地調查(Fieldwork)

「客戶開發」這一說法是由斯坦福大學教授Steve Blank提出的,他也是精益創業的宣導者之一。 客戶開發的大意是指擴展你自己對客戶是誰、客戶喜歡什麼和需要什麼的認知,也就是著名口頭禪「走出辦公樓(Get out of the building)」的所指。 在這句話的驅使下,產品決策者和設計師們開始走訪潛在客戶,觀察他們在真實環境當中解決某些問題的實際狀況,根據觀察結果思考產品的設計方式。

這種方式與傳統的使用者體驗設計研究方法之間有什麼關聯嗎? 當然。 UX從業者們多年來就是吃這碗飯的,只是我們使用了不同的說法——人種學、實境調研、生產機制調研、探索性研究... 是這樣吧?

客戶開發:你想和地處遠東的國家進行貿易往來,不過當你真的到達那裡,與當地人進行交流時,你才發現他們想要用茶葉換取的是科技產品,而非你之前認為的金幣。

總結

正如我們在文章開頭所說,精益創業的基本思路及實踐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實就是使用者體驗設計圈子中的行家們多年來所講述和提倡的東西。 不過比起後者,精益創業的領軍者們在相關概念的推廣和普及方面做了很多很漂亮的工作,他們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論述了使用者體驗研究及設計工作在解決公司業務問題時所能發揮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譯文原文:精益創業 – 使用者體驗設計的新包裝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